淺談品德教育

北市大湖國小 教務主任 何文正

  自古先賢有云:「教子之道貴之以德」,「德」乃是成人之本;西方蘇格拉底談到教育也強調「善」與「理智」;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將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故知對「品德」教育的重視,無論古今中西皆然。

  品德教育的實施,貴在優良行為的認知與實踐,讓孩子能夠知善、行善和好善是其目標。但道德不是光靠說教,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透過習慣的養成、生活體驗、身教和討論等陶冶過程。雖然品德教育的實施,學校扮演著重要角色和關鍵性的力量,但是要發揮品德教育成效,仍有賴於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下僅就個人在小學從事教職十餘年來,接觸不同的學生所得到的心得,提出幾項品德教育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壹、重視生活規範

  時代的快速變遷,開放的社會、經濟活動,造就了多元的價值觀念。談到道德的理念,也不禁讓人有「道之不行久矣」的感歎。秩序、整潔、禮儀三項傳統競賽、髮禁、制服等等規定逐漸在各級學校中消失。不合時宜,有礙學生自主觀念培養的制式規範,當然應受到檢討,但配合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道德倫理的核心價值是不應受到時代變遷而忽略的,多元複雜的社會更需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規範,才能維繫其不斷的繁榮與進步。

  美國雷根時代的教育部長班奈德:「對於孩童的生命,最具影響力、最具決定性的,莫過於沉默的生活規範,所發揮的道德力量」。小學階段不似國中有「校規」這樣條列式的明文規定,違反了就以記過、記警告來處置,小學階段的「輔導與管教辦法」,大多為原則性條文,較缺乏細節上的規定,站在孩子道德發展的角度而言,有一定的道德認知程度及團體生活經驗後,再予以冰冷的按「校規」處理,這當然是對的。但相對的在執行上,就得更加的費心了,更需要老師、家長共同來約束。比方說學生遲到的規定,學校規定7:50以前要到校,目的是要學生養成守時的觀念,但如果家長心中的想法是「正式課程是從8:25才開始,晚點到無所謂」,或者「反正老師只是說說而已,不會處罰」…等,所以無視於學校上學時間的規範,無形中也告訴了孩子「守時」是不重要的。又如學校為了減少學生因在走廊奔跑互撞,或者跌倒的情形,規定學生不可走廊奔跑,請糾察隊登記走廊奔跑學生,當被登記學生將違規單交給家長簽名時,如果家長好好跟孩子說走廊奔跑的危險性,並要求孩子完成罰寫,無形中也會讓孩子養成「守法」的習慣。

貳、重視日常生活的教養

  孩子日常生活的行為,待人接物的態度,一旦固定成習,就成為性格的一部分。國內知名心理輔導學者鄭石岩談到:「疏忽生活教育、不重視禮貌、責任的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既不會友愛別人,也不會自愛」,所以日常生活的教養是很重要的。

  由於擔任訓導主任的工作,我每天看著學生上學,很多媽媽都會陪著孩子一起來上課,有的媽媽很熱情,一邊帶著孩子過交通崗,一邊跟愛心媽媽、導護老師問好,站在一旁的孩子也跟著很有禮貌的跟著問好;也有些家長很漠然,就算我們主動跟他問好,他也視若無睹的走過,當然他的孩子也顯得很冷淡,無視他人的存在。過去當級任時,也常發現家長們沒簽聯絡簿,孩子功課沒寫的情形,也許孩子會找藉口說聯絡簿沒帶回家,而且常常如此,做家長的是否也該有所警覺,孩子的生活習慣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可能在說謊,應立即處理,否則可能會養成孩子鑽漏洞推卸責任的習慣。

  生活習慣影響孩子一生,別輕忽關門、開門、說話、穿衣、作息這些生活小事,多多留意,多多觀察,立即發現,立即糾正,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參、強調愛而不溺的原則

  現代的家庭物質條件很好,孩子們生活較為安逸,但他們的自我中心觀念越來越強,挫折容忍力變差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不讓「愛之適所以害之」的情況發生,我想不過度溺愛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許多家庭因孩子生得少,或者害怕孩子吵鬧,或者誤解家庭民主的觀念,處處遷就孩子,滿足孩子所有需求,凡事都要徵求孩子的同意,不敢勉強孩子做該做的事、該遵守的生活規範,哄得孩子高興,卻也造成了孩子不懂得考慮別人立場,常與同學起衝突,生活亂無章法的情況。

  事實上,愛孩子就應該教育孩子通情達理,指導孩子遵守規範,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把孩子應該做的事寫下來,包括待人接物及生活習慣,然後溫和示誡,如有踰越,該罰就罰(適度不危及身心發展),表現良好,該獎就獎(適度不濫用),讓孩子心中有法的觀念,也讓孩子心中有人我的觀念。

肆、強調以身作則

  成功的教育建築在日積月累親、師、生的互動之上。教育先哲有言:「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身教重於言教」也是教育學者常說的一句話,我想品德教育的推動尤其如此,教師重視,家長重視,當然孩子也會重視,反之亦然。

  道德行為應是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來的,孩子們在生活中張著眼睛在看,豎著耳朵在聽,大人們怎麼做,孩子們怎麼學。父母自私,待人冷漠,孩子學會的就是短視和淺薄;父母一天到晚應酬、打牌,生活作息不正常,孩子的行為自然失序;父母常以打罵來面對衝突,孩子自然也跟著以打罵來處理人際間的問題。相對的,父母待人以禮、尊重他人,孩子也就跟著彬彬有禮,父母負責守紀,孩子們相對也較能自我管理。

伍、結論

  「當我們給孩子一點點,他們會用他們的生命去放大」,不管是身爲老師或者家長,我們不僅僅要孩子們學到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我們也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孩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讓孩子有能力去判斷是非曲直,去做對的事,去做對的人,不致在快速變遷,開放的現代社會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