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佛教的心靈環保

中華佛教居士會榮譽理事長 黃書瑋


前 言

   一般談到環保,總認為是外在環境如何保護得更自然之謂,而佛教所談的環保,則著重在身心靈上如何順應自然之法則,今天的社會是處在科技進步,工業化高度增長的世紀,是人類在尖端科學文明上有高速超越的時代。人類的生活在物質上更加富裕和充實,緊接著而來的則是物質文明的黃金時代。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萬法色心的生起、還滅都離不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必然現象。內在的心即涵蓋了內在和外在的環境,但是,人類並沒有藉以克服其本身既有的貪、嗔、癡、慢、疑等缺陷。物質的進步並沒有真正帶給人類身心靈上的自由、安寧和幸福,反而是人類為重重的欲望所困惑,陷入欲望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自然界存在著緣起性空的法則,人類居住的環境會因為自然界的颶風、雷電、地震、火山爆發和冰川等的侵襲而改變,但是人類從來就無法對抗自然災害,卻一味的沉迷在權利欲望的鬥爭中,經常動不動就引發戰爭,雖然經過數千年仍未止息。直到現在在世界的許多地區仍然不時傳出綿綿的戰火,許多無辜的生命在戰爭中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每天都有無法計數的兒童因饑餓而死亡。現階段尚存在的核子武器,其威力足足可以毀滅地球五十多次,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也因為許多企業只是一味的追求獲利,工業生產排放了無數的廢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他們只看近利,根本無視於地球上正逐漸地荒蕪的森林與清新空氣,我們的天空已不再蔚藍如畫。過去歷史上歌頌的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人類正面臨著能吸上一口新鮮的空氣,將成為一種奢侈品的悲哀情境。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喪失了多少生命與財產。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只知極力呼籲著保護自己的人權與生存空間,卻在各個角落無情地剝奪了無數動物的生命與環境,難道自然界各物種的生存就那麼不重要嗎? 仔細分析這一切原因的發生,都是因為人類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在不知不覺中捲入了物欲的漩渦,蒙蔽了本來清淨的真如自性,背離了緣起法則和佛陀同體大悲精神所遭逢的惡果。要知道外在的世界一但偏離”能覺知的心與能分辨的識”就沒有實質的意義了。

淨化心靈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世界文明正在打破地域及時代的糾葛和隔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正逐漸深層次地整合、互相包容,從而使人類的智慧得到質的進步,邁入地球一家的“地球村時代”。隨著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人類對精神的需求正逐漸的擴大,所以未來的世紀將是人類普遍回歸宗教的世紀。而在現階段所存在的許多宗教中,只有佛教充滿著智慧與哲理,最易與科學接軌,而且能夠擔負起新世紀人類“心靈淨化” 的重任。所以我們說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們佛教全面復興與崛起的世紀,佛教必然會贏得全世界人類的青睞,在世界文明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在淨化人類心靈、環境保護、慈善救濟、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擔負起不可推諉的重責大任。相信新世紀正期盼著佛教,讓芸芸眾生渴望其久旱的心靈能接受佛法清涼、智慧的甘霖。未來世紀的佛教應該能為人類指明生活的目標,激發起人們心靈深處的道德自律,提升人的自主感,增強人類的生命價值感與神聖感,所以必須大力弘揚佛法的“因果觀念”等基本教理。因果是人類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否定因果,實際上就是對社會道德、人生價值、自由解脫等的否定。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實證科學的發展,提倡生命是一次性的,沒有前世,更沒有後世。正是由於這種觀念,人們不再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傳統的自尊、自律、自覺的精神,隨著科學的發展反而日益消失,佛教主張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我們的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不斷的流轉著,我們的一切語言、思想、行為等在在都會影響到生命的質量,所以我們不但必須對此生此世負責,還必須對自己未來的生命負責,不斷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樹立自尊、自覺、自律的精神。作為引導人類走向光明的新世紀文化,應當著重吸收和發揚佛教三世因果的觀念。只有佛教的因果觀念才能引導人們重視自己的道德、自主精神和解脫。

省思

   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然而破壞生態平衡與環境的根本原因卻是人類自己。現今似乎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正在設法提出種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解決人類自身的錯誤認知和價值取向。所以,佛教在環境保護方面正可以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功能,淨化人心,淨化環境,實現人間淨土。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無不從一定的因緣條件和合而互生,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佛教提倡“依正不二”,其實一切的依報都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所感。回顧佛教的歷史,可以發現過去的祖師大德為傳播佛法而在山上建立了一座座清淨的古刹,藉以淨化世道人心的寺院,卻都不忘植樹造林,養林護林。因為我們佛教界都瞭解對自然的破壞,其實就是對自己生命的摧殘,不但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利益,也會影響他人及後代子孫,所以說佛教與心靈環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歷年來對於動物無所不殺,無所不吃,甚至竭澤而漁、燒山捕獸,完全無視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類自己貪生怕死,卻對於那些可愛的動物殘忍至極。孟子曾說過:”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當我們聽見夜半的屠殺聲,難道不會為其哀號動容而產生憐憫之心嗎?人類堅持自己的生存權利,難道就不能給那些可愛生靈留一條生路嗎?佛教提倡生命是依業受生,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六親眷屬,只是現生現世,由於業力果報的不同,它們淪落到被人類屠殺的下場。但是,我們難道對自己累劫六親眷屬的生命一點都不關心嗎?佛陀曾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靈,提倡素食、戒殺、放生、護生以及報眾生恩,莊嚴國土,利樂一切有情。

智慧與慈悲

   雖然目前我們能夠很幸福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不幸的人缺衣少糧,或被疾病的痛苦所困擾,在垂死邊緣上搏鬥,或者因為一時的錯誤,身陷囹圄,身心不安,還有更多的兒童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我們佛教徒應該充分發揮慈善救濟“物我一如”的精神,發揚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胸懷,伸出我們溫暖的雙手,去安撫那些痛苦的眾生,讓佛陀的“智慧與慈悲”能沐浴到全世界每一個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所以,佛教界應該團結起來,共同來引導信眾積極投入各地的經濟建設,加強社會慈善救濟。不管那裡有災難發生,就會看到我們佛教徒的身影。以慈悲的心靈、真誠的語言、無私的幫助,去感動每一位眾生。扶貧救濟,施醫施藥,投身於希望工程中,重建倫理道德的社會,讓青少年能夠接受應有的教育。同時,我們也要關懷那些失足者和罪犯,他們的身心渴望著社會的幫助,所以我們更應該義不容辭的去幫助他們解決身心的不安。我們要以實際行動體現出菩薩道無私奉獻、利樂眾生的精神,發揮服務社會、激勵民眾、安慰眾生等社會功能,在社會中確立佛教在人間的美好形象。

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也是一種服務型的佛教社會職能,我們佛教徒必須以高度的智慧觀察人間萬象,關心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對於社會中所發生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從佛法的角度提出最有益處的解決辦法,高瞻遠矚,為現實的人們提供一份“清涼劑”,導正現代化文明的誤謬,相信這是佛教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與功能。面對未來的社會,我們不僅需要有信心、激情和冷靜,更需要具備卓越的思想、深刻的理論、獨立的思考和踏實的作風。來擔負起佛教徒應有的責任。我們佛教徒不但要服務於社會,而且要擴展到服務於全世界。世界上最大的災難莫過於戰爭,多少生靈慘遭塗炭;多少文明成果被戰火付之一炬;美、英與伊拉克、阿富汗及以色列中東地區的戰爭造成了多少家庭生離死別、背井離鄉,無家可歸。我們佛教一向都崇尚和平,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在歷史上也為人類的和平事業作出過非常大的貢獻。未來的佛教界,更應該充分宣揚愛好和平的理念,將我們佛教徒的心願聚集成一股力量,向全世界呼籲:”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人類曾經用鮮血鋪灑了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道路,我們佛教徒要喚醒沉迷在戰爭中的人們,不要再製造沾染鮮血的戰爭了,以理性和解、消弭恩怨,要改用鮮花、用和平來迎接未來的新世紀,才能達到真正的環保!

結語

   挑起戰爭的根源在於許多人不瞭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自然法則,內心被“貪嗔癡”的慾望所蒙蔽,恣意的向外擴張權利和征服對手,所以制止戰爭必須從心念上著手,用智慧和慈悲來改變心態和思維。《維摩經.佛國品》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法教人改造環境,首先在於改造自心。正本清源,從人心淨化做起,先學會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圓滿自己,然後再以自己的清淨功德,慈悲攝受,消除戰爭的根源。我們期望新世紀的戰爭能根本的被制止和消弭,讓佛教教理深植人心,唯有道德的完善和慈悲文化的提升,人類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安全。未來將會是精神文明的時代,我們佛教徒的使命就是要淨化人心,促進環境保護、慈善救濟,維護世界和平。這一個使命是人類所盼望的共同課題,我們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這是佛陀的本懷,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應該遵循的。期盼佛陀的光明能夠照耀世間的每一個眾生,“和平”成為人類唯一的共同目的,讓這個世界充滿和平、安寧與安祥,才是真正的心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