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自尊尊人的校園文化

大安國小訓導主任 王秀津

  乍聽校園在執行的「校園隱私宣言行動方案」的老師們會問我「你怎麼想要和學生談隱私的?」,這個問題引發我深思:「隱私二字是什麼時候,想要做為學生學習自尊尊人的題材?」,「我為什麼選由高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呢?」我試著簡述這兩個問題如下:

一、認識隱私能引發自重

   我知道自己的教師工作裡,會接觸大量的「你的我的分不清」的學生衝突小故事。隱私更是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很容易提到的權利概念,但是,隱私的訴求卻也存在許多模糊與矛盾的地方,需要加以澄清。高年級學生雖然對於自己的隱私有了初步覺知,但是究竟什麼是「隱私」?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告訴學生:
(一) 觀察的隱私:一個人或一群人不想被其他人任意看到的時候。例如:孩子在校園一角說心事或聊天時,他們的談話內容不被其他人知道,那麼他們就保有隱私了。
(二)資訊的隱私:一個人或一群人有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生日等等。
(三)行為的隱私:在不受其他人干擾的情形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例如:孩子和朋友組了一個「甲蟲家族」專門研究獨角仙的生活,不想任意讓人加入討論,就是擁有行為的隱私。

   而「認識隱私」課程就是要讓孩子們認識隱私的觀念、知道自己與其他人在隱私方面的的範圍與限制差異、認識擁有隱私的益處與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以及保有隱私選擇性等等。

二、認識隱私是消除孩子被欺負的方法

   公立小學是一個零拒絕的義務教育理念,普通班級裡,除了身障學生還會有學障、情障的學生一起在同一個班級上課、遊戲。上課期間當教師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可以清楚的看見社交關係邊緣化的學生被孤立出來,同儕們甚至拒絕與他們合作,在競爭概念優先於分享合作關係之時,同理心與欣賞差異的學習,絕非三言兩語靠道德勸說,學生就會調整心態接納此一弱勢學生。更不用說少數學業落後、或身體瘦弱、或文化不利的學生,在下課時間受到標籤化,遭到排斥不公平對待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凡此校園歧視問題,雖經教師輔導,但是,對於這些欺負人的學生,教師的介入可能暫時消除衝突現象,但實質的問題並沒有被理解,彼此的怨懟仍然存續著,因此,同理彼此差異問題,重視個人「隱私」可以帶來尊重彼此。

   當學生知道每一個人都有想保有隱私期待的時候,一方面學生不必擔心他人對自己的做法,會有不公平的評價,知道學習的時候不會被人打擾,也不會有人在背後偷窺。而孩子也知道人人都有隱私權利,需要尊重他人的隱私,知道沒有人可以任意使得他人尷尬,學生就能更懂得自尊尊人。

三、教師是學生學習「隱私」的貴人

   假如學校老師認識保有隱私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看法和評價會更趨向於正向。例如:學生因為想保有隱私而不想合作,產生了不易與別人相處,或者學生無法及時發現違法或違規的行為,而失去糾正錯誤的想法時,教師懂得適時引領學生檢視隱私權的利與弊;覺察問題的既有限制,知道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這樣的討論歷程,教師必然是引導學生評估得失做好決定的重要貴人。

   我們想要學生跨越害怕,積極而勇敢的主張自己的權利,要衝破眼前的限制取得雙贏對等關係。雖然隱私權並不是一種絕對,或者絲毫不受限制的權利,但是我認為讓每一個學生瞭解並能主張隱私,重視個人尊嚴及會為對自己當下行為負責,在勇敢去呈現自己風格之外,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那麼,自尊尊人的校園文化就不是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