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定波羅蜜」來看菩薩如何重視以「人」為本位的世間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圓光佛學院教師 釋大寂

前言

《清淨道論》將佛法裡最重要的緣起法,用偈頌的方式提示出來:

沒有神、沒有梵天可以被找到,
無論這個生命之輪如何,
只是毫無掩飾的現象在流轉
全依賴於因緣條件!

   佛陀開示過的最重要真理之一即是「緣起法」,那是一種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所有的生命在這裡面無始無終地輪轉不息。偈頌之所以說「沒有神、沒有梵天」,乃說明究竟實在的「神或梵天」是求不可得的,然而,暫存的神或梵天卻可依於因緣條件,而以現象的形式而存在。凡是現象,即屬無常,同類的因必生同類之果。

緣起法應該如此來了解: 由於A,生起了B。由於B,生起了C。當沒有A,就沒有B。當沒有B,就沒有C。換句話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在生死的過程中,緣起是一種現身說法,而非世界演化的哲學理論。「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句標示緣起法的公式,屢次在《雜阿含經》被提及,佛陀以千百萬種例子,說明緣起法的重要。其中有一經,佛陀以禪修理論來說明緣起法,他說:「莫思量、莫妄想,則不起攀緣識,不起攀緣識則不落入生、老死、憂悲惱苦、乃至純大苦聚集。」筆者以觀呼吸法為例來說明佛陀的禪修理論,當我們將所緣境鎖住在鼻端而修「止」時,不可以打妄想,只能將念頭專一地觀察呼吸的出入。一旦打妄想,則易墮入攀緣的意識,起諸身、口、意之惡行,引發種種業,則生老病死之輪迴將動轉起來,無法超脫。所以奢摩他貴在不起妄想,不起攀緣心,則將可跳脫生命之輪。

   以上說明了聲聞乘重要的解脫學說,菩薩乘以此為基礎而開展出救度學,換句話說,菩薩對於眾生的救贖,完全奠基於「禪定波羅蜜」的修行功夫。捨棄禪定波羅蜜,菩薩的救度行為將無法與世間的慈善事業有所區隔,菩薩之所以為高、為勝,就在於具足「禪定波羅蜜」。

   菩薩在禪定波羅蜜的修行活動中,展現其對人的重視與關懷,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沒有以「人」為根本,不把「人」當作普世的價值,則菩薩的禪定波羅蜜成為多餘的累贅。不重視「眾生」的菩薩,不再是菩薩,其禪定波羅蜜與二乘之九次第定,無法分辨。

   下文就以「禪定波羅蜜」來說明菩薩如何重視以「人」為本位的世間,並展開他的救度活動。

禪定波羅蜜的重要

《摩訶波羅蜜經》云:

  菩薩從初以來,住禪波羅蜜中,具足修一切佛法。

   引文中,說明菩薩從發菩提心以來,住在禪定中而利益眾生,不可以沒有禪定而當菩薩的。

  乃至坐道場,成一切種智,起轉法輪,是名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甚至從初發心就要具足禪定,最後成佛具足一切種智、為眾生說法時,整個菩薩道的過程都具足禪波羅蜜,全部住在禪定中,所以我們要按照菩薩修定的方式而次第的修行、次第的學習、次第的走這條路。

菩薩十種錯誤的動機

下面依《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說明十種菩薩修禪定時的錯誤動機,這十種錯誤無非是因為缺乏以「他人」或「眾生」為考量,當菩薩以自私或私欲為初發心時,就踏上歧途了。

   第一種錯誤的動機:為利養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地獄心。

   菩薩修禪定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獲得多一點人家的供養或更多的好處。自己要檢視自己修禪定的動機是不是為利養,如果是,那就是地獄的心。甚麼是地獄心?當此生此世貪得無厭,就容易掉入地獄,如果為了利養而修禪定,而不是為「眾生」修禪定,這就叫發地獄心,要避免。

   第二種錯誤的動機:邪偽心生,為名聞稱歎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鬼神心。

   為了成為一位名人而修禪定,喜歡被人家肯定、稱讚,如果為了這樣,就是邪惡的心、是假心,不是為了解脫或成佛,不是為利益眾生而修禪定,是為了自己變得有名而修禪定。為甚麼叫鬼神心?就是邪惡心,邪惡而且很假。

   第三種錯誤的動機:為眷屬故,發心修禪,多屬發畜牲心。

   大部分的畜牲,會為了小孩而造業,如鳥類出去叨食物回來給小鳥吃,為了自己的眷屬而行動。有些人修行,是希望家庭更圓滿、事業更亨通,初步來講,你可以獲得一些功德。但如果更深入一點,要提升自己的心靈,那就應成為一無所求的人。有時候為眷屬造下無邊的惡業,犯下貪、瞋、痴都不知道。我們很少為一個陌生人做事,但為了自己的眷屬,很容易造下無邊惡業,所以這一點還是欠缺以利益眾生為根本。

   第四種錯誤的動機:為嫉妒勝他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修羅心

   阿修羅的特質是:愛嫉妒別人、喜歡勝利、喜歡跟帝釋天打仗,想打勝帝釋天,而且阿修羅愛發脾氣。今天看別人有初禪,就忌妒,想修出二禪來勝過對方,甚至修三禪、四禪來強過對方,這就是為了勝他人而發心修禪定,這也不是為了利益眾生為基礎的發心。

   第五種錯誤的動機:為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人心。

   這是發凡夫的心,凡夫為了避免落入惡道受苦,因此就把所有不善業停止下來,不造惡業,進而發心修禪定,這就是發人心。人很怕掉入三惡道受苦,人會有善惡考量,權衡利弊得失,這是人的特點。動物沒考慮那麼多,只有與生帶來的習性。人有智慧權衡利弊得失,為避免苦報,因而進修禪定。以自利為考量時,喪失以眾生為考量的利他。

   第六種錯誤的動機:為善心安樂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六欲心。

   為下一輩子活得更好、過更好的生活、吃得好、精神層面更好,就修禪定。死後,修到欲界定者,生到欲界天,修到色界定、無色界定,死後就生到相應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純粹為了安樂而修禪定叫六欲天心。六欲天是哪六種?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焰摩天,四、兜率天,五、化自在天,六、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最頂是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專門干擾修行者。這種動機仍不是以眾生為考量。

  第七種錯誤的動機:為得勢力自在故,發心禪修,多屬發魔羅心。

   魔羅(mra)就是魔王波旬,魔希望自己的眷屬很龐大,魔王有魔子、魔孫,甚麼是魔子、魔孫?只要追求五欲──色、聲、香、味、觸,就屬於魔子或魔孫,就在他勢力範圍內,他就很高興。如果一個人發出離心,漏盡、解脫,魔王就開始擔心了,尤其一個人修得越高,越脫離五欲範圍,他害怕魔子、魔孫減少,勢力減少,就會開始變化種種的模樣來恐嚇人,或者讓人起貪欲心。同樣道理,修禪定的動機只是為了得大勢力,要讓你的眷屬、旁邊的人聽取你的命令,這就是發魔羅心。這種動機仍不是以眾生為考量。

   第八種錯誤的動機:為得利智捷疾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外道心。

   外道很喜歡辯論,在《阿含經》裡可以看到,在佛陀時代,佛陀屢遭外道問難,外道很想辯倒佛陀,但始終辯不倒。佛陀圓寂之後,歷代大師也一直遭受外道問難,這種情況無可避免的。即使身處於現代,只要你是宗教師,宗教與宗教之間一定有對話,對話後就呈顯出優劣。所以,古代的外道就是喜歡辯論,贏了就覺得戰勝對方。如果禪修是為了讓自己口才好一點,想讓智慧利得像一把刀,為的是要辯贏別人,辯倒別人,如果是這樣呀,那就叫外道心,是錯的發心,這種動機仍不是以眾生為考量。

   第九種錯誤的動機:為生梵天處故修禪,此屬發色無色界心。

   為了生梵天處而修禪定,叫做發色、無色心。梵天屬於色界天,色界天的初禪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只要修禪定,證得初禪的話,死後生得初禪天。如果為了生到梵天而修禪定,去天上享樂,因而發心禪修,發這種心也不究竟,這種動機仍不是以眾生為考量。

   第十種錯誤的動機: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發心修禪,此屬發二乘心。

   這已經屬於佛道內部發心,還是不屬於菩薩的發心。為了超越生老病死苦,為了快速得到涅槃的緣故,因而發心修禪定,叫作二乘心。只為自己得離苦,不為眾生求安樂,這樣是不夠廣大的,大乘佛法的特色是要求廣大無邊,所以也不可以只發二乘心。

   以上十種修行人,雖然他們善惡各自不同,第一種地獄心是最惡劣的,第十種二乘心是最高的,已經是最好的善人。二乘算是朝向解脫,第一到第九被綁在三界內,唯有第十是解脫的,可是就算是第十點又怎麼樣?從菩薩道來講,都不算圓滿,不算正確的動機,什麼叫正確發心呢?下面的結論,正說明此一重點。

結論:菩薩以「人」為考量的禪修動機

   智者大師於《釋禪波羅蜜》中,評判了二乘與菩薩在動機上的差異:

   無大悲正觀,發心邪僻,皆墮二邊,不趣中道。

   即使到了二乘心,還是欠缺大悲正觀。甚麼是大悲?看到眾生苦,非常的不捨、不忍心。只要見到眾生有一點點的苦,不只是不忍心見到身體上疾病的苦,甚至是內心的苦──心、心所法的一點點變動,眾生因為我們的一句話、一個起心動念,驅使著眾生的心產生變動,讓對方苦,這樣子我們都不忍心。大悲就是看不得眾生苦,看不得自己造業而讓對方苦,也看不得別人造業讓其它人苦,都看不得眾生苦,發起這種廣大無邊心,就是大悲心。

   前面所講的十種人,沒有一樣是具足大悲正觀的心,唯有菩薩具足。這裡我特別呼籲大家,對於廣大無邊的眾生,一定要具足大悲心。應對眾生無分別心、無二無別,對眾生同體大悲。上面所講的十種人發心邪僻,有所偏,皆墮兩邊,不是墮有,就是墮無,有的完全不發心修善業,純粹造惡;有的已經發心修善業,修禪定,可是墮入另一邊──有,執著我一定要解脫,執著要、要、要……,完全忽略除了自己,還有廣大眾生,這就墮入第二邊。這樣一來,是沒有進入中道的。甚麼是中道?就是說不僅追求真理──空的這一邊,也顧及幻有──假的這一邊。眾生苦是幻有,真理是空,空與有,空與假,兩邊都兼顧,這就是中道,天台止觀特別重視此點。

  智者大師云:

  若住此心修禪定,終不得與禪波羅蜜法門相應。

   如果一個修行人,住在這樣子的心修禪定,無論住十種心的任何一種來修習禪定,始終不會與菩薩的禪波羅蜜相應。六波羅蜜的禪波羅蜜是甚麼呢?是排除這十種心的發心,如果有十種心的任何一種,都不算菩薩的禪定波羅蜜,所以要很清楚這一點。以上簡非之後,把錯誤的發心都排除掉了,菩薩真正該發的心,就是以「四弘誓願」作為願菩提心,配合以「六波羅蜜」作為行菩提心,以此兩種主軸為基礎,展開菩薩以無所得心而經歷一切法之三大無量劫的修持。

   無論是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菩薩的修行永遠不會忘記:以人為主的關懷。當一位地獄眾生在地獄受苦無間,因而向菩薩發出求救訊號時,菩薩會毫不遲疑地馬上下地獄救度苦難眾生。為此之故,在講究「人權」的時代裡,菩薩對於人的重視,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非常值得我輩修行者以之為典範而效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