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倫理行為之探討

中華大學中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黃 素 惠

壹、前言

  我國經濟快速成長,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然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道德倫理日漸沈淪,企業界因錢財貪念的醜聞日益增加,政府人員貪才好色的行徑令人不恥,顯現「倫理」之重要性及其重整之必要性。

  倫理行為議題在企業組織中佔有很重要性的地位,當學校在企業化管理之際,學校倫理議題亦為重要性的課題。故本文旨在探究學校倫理行為議題,進而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永續經營之參考。

貳、學校倫理之意涵

 一、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倫理與道德常被相提並論,但有間仍其差異,「倫理(ethics)」一詞是希臘文的引伸,為形而上的哲理,在人的心裡最深層處做辯證且有具體的行為去實踐心深層處的意念。而「道德(morality)」是羅馬文的引伸,強調外在的行為表現。故倫理是人類生活的自然法則,不論任何國籍、種族、時間、地點皆通用的法則,且人人都能夠實踐(王臣瑞,1995)。

  然倫理學家們對於倫理學的看法,實在是南轅北轍,各不相同。張秀瑋(2003)歸納學者們(如吳成豐,2002;陳奎熹,1990;林昭賢,1995; Gove,1986; Walton,1977)對倫理的看法:

  1.人類事物的道德法則
  倫理是人類道德的原理;所謂「倫」是「類」或「輩」,「理」是「紋理」、「法則」,故倫理是指組織內強調倫理道德觀念,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各種道德關係。

  2.人際關係中應共同遵循的規範
  倫理是人與人互動關係所構成為維持社會和諧穩定,故倫理關注的是「行為者」而不是「行為」的本質,重點在「我們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我們應該做什麼」。

  3.人類對事物判斷的價值觀
  倫理牽涉到個人對事物的「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好」與「壞」、「應該」與「不應該」等價值判斷,故組織倫理是個人在面臨衝突的價值觀與組織角色時所做的決策。

  倫理議題向為中西哲學家關心與論述的焦點,雖因時代之變遷、演進各有不同的強調重點,然其隸屬於價值哲學,追求良善並實踐良善的特性未曾改變。綜合相關研究(如陳延興,2000;傅寶宏,2001;蕭武桐,2002)可得,學校倫理規準可依道義、目的、德行、批判、關懷等五項,加以探討:

  1.道義論:學校藉由組織成員的奉獻,依據公平公正的措施與政策,促進學習機會均等。

  2.目的論:學校建立明確目標與願景,衡量行為與措施之投入與產出關係,並考量多數人的利益,以提高學校效能。

  3.德行論:學校組織成員基於對道德知覺的實踐,透過相處的情境及互動過程培養德行,以發展人類之善性、善行。

  4.關懷論:學校以組織成員為中心、鼓勵共同參與校務,並關懷成員的各種需求。

  5.溝通論:學校允許並鼓勵成員與組織之對話,雖其間可能存在衝突,但此類衝突中隱藏謙恭。

  然Strratt(1991)認為倫理原則間並非對立,因其均自人性本質與人類社會要素而來,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建議,故學者(如范熾文,2000)提出倫理規準的多元面向,提供更豐富的思考面向。

 二、學校倫理的基本概念

  學校組織與其他型態組織之最大差異在於學校被視為是「道德事業」與「道德機構」之本質,所有行政實務的最終目標都在於教化受教主體向善向上;同時,學校是為社會的縮影,一 種社會建構的實體,學校教育更特別注重人際之間互為主體關係之交融、和諧,平等尊重每一個人,視人為目的,而非工具。

  「學校倫理」是維繫學校秩序的綱紀,也是發揮教育功能的動力,陳奎熹(1990)指出所謂「倫理」係指人際關係所應依循的道德規範,而「學校倫理」乃是學校中的社會規範;具體言之,是指學校中校長、教職員、學生、家長等之間「應有的」、「良好的」人際關係。

  傳統的學校倫理,存在於尊師重道的文化背景中,是以師生關係為主,學生同儕關係為輔,所建立起來的社會規範,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包括:

  1.學校倫理成功地傳遞了核心的社會價值觀念;
  2.學校倫理促使學生成功地完成社會化過程,進而形成社會的五倫;
  3.學校倫理培養了優秀國民,並在社會中凝聚了巨大的力量,成為國家建設的精神動力。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學校倫理在今天,也面臨不少挑戰,諸如(李振賢,2002):

  1.學生違規行為不斷增加;
  2.青少年犯罪人數增加;
  3.校園侵擾事件繼續不斷發生;
  4.家長對學校期望日益增高,對子女的教導相對的忽略,但對於子女的影響,卻沒有絲毫的減弱;
  5.在現在社會中,學生文化已經明顯形成,其中部分反映社會不良的文化,但這項事實尚未能為大部分教師所充分了解與導正;
  6.處在今天複雜的社會,教師面臨了許許多多的新問題,備極艱辛。

  故現代學校倫理的特徵,應該是重視專業權威,發揮專業能力的過程中,去了解並形塑學校文化,教育及培植具倫理行為的優質學生。

參、學校倫理行為議題

  台灣隨著政治、經濟、社會與科技的激烈變遷與衝擊,傳統價值的解構,致使舊有的學校校倫理規範,無法有效因應日趨多元社會的價值取向。

  學校組織之特性與一般行政組織不同,具鬆散結合(loosely coupled)與高度結構化等雙重特性,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強,不是完全層級節制的科層體制組織。如Greenfield(1995)認為學校與其他組織之差異在於其獨特的道德事業(moral enterprise)性質,是最具規範性的組織。

  學校倫理是指學校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也是維繫學校人際間秩序的綱紀,如此才能發揮教育功能的動力(高強華,1996)。然組織促成倫理行為的關鍵在於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的整合,以達成最佳倫理實踐模式(蕭武桐,2002)。故學校組織倫理行為議題如下:

 一、學校行政領導倫理

  學校行政事務中含有倫理成分,行政人員是學校領導者,關係者決策的公平性、資源分配的公正與公平,與評鑑教師之公正且透明人性化,及管理與輔導學生時之獎懲公正性且合理性(Strike,Haller& Soltis,1988),若學校行政人員的決策未能符合公平、公正、人性化,則將面對充滿對立的同事與憤怒的家長。

  學校行政人員面對教師專業人員,在工作上隨時不斷的接受挑戰,許多問題不僅涉及事實層面,更涉及價值的層面,在價值的層面上必須以利害關係者的多數利益為選擇條件,價值的判斷要考慮公平正義原則,故利益的衝突,價值觀的差異,情境的不明確,其倫理將陷入兩難的困境中,可見行政人員的不倫理行為對教育、學生、家長、教師將造成嚴重的傷害,對教育組織有相當的破壞性(張秀瑋,2003)。

  又學校組織有不同的單位或科別,或不同的性質的班級(如能力分班),當資源有限時,相關單位為爭取資源,資源分配的問題,將浮現倫理議題。若領導者策略構想不清楚、不具有說服力,則組織預算會議將成為各單位互相角力的場所,即當資源配置的缺乏公平性,產生的不倫理行為,其組織必然逐漸步向衰亡。

  吳清山與林天佑(2003)指出所謂教育正義,係指教育的作為和資源分配符合公平合理,尊重每一個體發展和權利,保障個體接受教育機會均等,避免個體受到差別待遇,故宜重視學生受教權的平等、教職員的同工同酬工及工作分配合理,使個體在機會均等的環境之下,能發揮其潛能和教育價值。

  再者校長在採購及招標作業上的倫理,財務資料的真實性,都會影響學校財務倫理。採購招標作業是學校行政人員最為棘手的工作,不得有任何的差錯,而學校行政人員在辦理相關事務時,無不抱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吳清山,2000),故學校行政人員應致力於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升採購效率確保採購品質,並重視財務資料的真實性,不做假資料,確實做好內部稽核。

 二、教師專業倫理

  在學校組織中影響學生學習效能最甚者是教師,故教師的專業素養、人格特質、倫理價值觀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學生畢業踏入社會,其倫理道德價值觀更影響到工作倫理價值觀的判斷,一旦有不倫理的行為發生,不僅社會結構失序、經濟失調,更進一步國家也可能趨於不安狀態。

  教師專業倫理內涵包括教師應為經師更應為人師,在教學方面,教師須經專業的培育,以擁有專業知識,並熟練教學技巧,且不斷的吸取新知,求自我成長,才能勝任經師之職;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教師更應具有倫理的價值觀,輔導學生健全人格之發展,以勝任人師之職,由此可見養成專業精神及專業倫理是教師專業必備的條件。

  席家玉(2003)認為教師應具有專業責任與社會使命,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故在教育責任的要求下,教師須具備胸懷教育、具教育愛、樹立專業權威、圓熟的教育智慧、公正與耐心、專業的態度及適度的幽默感之素養。

  故教師具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專業使命及責任,是專業教師基本的倫理素養。

 三、學校行政與教師會互動倫理

  教師組織有數種組織,如教育會、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會等,本文以教師會為探討對象。

  自從教師法公布實施後,界定教師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組織成立,學校組織的生態改變,教師的工作受到保障,教師法對於教師的聘用、解雇、待遇、福利、申訴等都有一定程序及限制,以保障教師的權利,更提升教師專業地位及教師尊嚴的維護。

  面對教師組織的衝擊,校長在學校中一人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學校行政人員與專業教師之間如何互尊、互重及自律、自制,其中的倫理議題,將開啟新機。許多學校陸續成立教師會、教評會,提升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教師對於行政措施及校務政策有更多的發言權、參與權及決策權(江文雄,1998)。

  若學校行政與教師會在立場、認知上不同產生衝突,對學校行政會產生正面影響(吳清山等,1997):(1)教師組織可使學校決策民主化和透明化;(2)學校不良風氣可改善;(3)行政人員較能尊重教師意見。

  任何制度都會有一體兩面的影響,教師會成立對學校行政也有負面影響(吳清山等,1997):(1)教師兼行政工作意願減弱;(2)增加學校行政人員工作負擔。

  李建興(1996)及林天佑(1997)亦指出教師會與學校行政雙方認知不同,可能產生五種不同的發展型態:(1)教師會凌駕學校行政;(2)教師會與學校行政對立;(3)學校行政凌駕學校教師會;(4)學校行政與教師會互不相干;(5)學校行政與教師會互相合作。

  吳清山等(1997)指出學校行政人員存在的目的是在於協助教學,而教師會成立的目的是在於使教師能夠有效教學。教師會與學校宜以良性互動溝通的合作氣氛解決衝突,將學校的組織氣氛帶入互信、關懷的知覺感受。

  故教師會宜主動參與校務,發揮自律精神,要求專業自主,減少行政干預,勿過度自我膨脹;同時學校行政宜建立「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行政觀念,採參與式的行政管理,重視自我與教師的專業成長;若教師會與學校行政雙方都能認清自己的定位及權責,在互信、互重的關懷氣氛中,必能合作互動共創美好未來,共謀校務發展。

 四、學校與家長會互動倫理

  林明地(1998)指出家庭對於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且當兒童進入學校後,家長參與便成為成功教育的根基,且也指出家長參與對兒童、家長、教師、學校與社區都有正面的影響。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家長參與也可能因為家長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身份拿捏不當或其他因素,反而為學校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洪福財,1996)。

  若家長會積極支援學校辦理活動、協助教育發展、協助學校處理重大事件及親師生間之爭議,並積極配合辦理親職教育及親師活動,積極參與學校會議,有效執行現行教育法令之權責(蕭慧英, 2003),相信家長會、學校行政與教師三者會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故家長會應支持學校,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不干涉學校經營方向;同時學校以誠信的信念,主動積極對家長表達善意,並充分向家長宣導學校經營策略;如此學校與家長會互動良好,常舉辦親職活動,必能增進家長與學生之親子關係。

 五、學校公共關係倫理

  「學校公共關係」為學校公眾關係,是學校基於社會責任,為達學校教育目的,透過各種媒體和活動進行交流、溝通與了解,包含校內外與教育有關之人員暨其他相關人士,所建立之彼此良善互動的友誼關係,藉以應滿足其公眾之需求(陳慧玲,1994;謝文全,1997)。故吳成豐(2002)認為非營利組織(如學校)的公共關係倫理議題:

  1.供給目標群眾最適切的服務:瞭解且滿足目標群體之主要需求。
  2.增加與社會群眾之互動關係:充分的提供有效的組織資訊,使社會群眾瞭解組織的活動內容及其有關的使命。
   3.避免同業間競爭:不應重視與其他組織間的惡性競爭,而應保持良性互動關係,彼此協助合作。
   4.合法、公開明確的基金用途:組織應主動且公開化、透明化告知群眾及捐贈者,如何使用其捐贈基金及其用途。
   5.尊重個人的隱私權:行銷主要在探討個人的需求,組織應尊重受訪者(目標群眾)的隱私權及捐贈者的的隱私權,在未經當事者同意前,不得擅自公開提供給予外界資訊或與其他機構交換當事者的資訊。

  故學校與學校間宜既合作且競爭,並具有道德性的良好互動;同時學校在招生倫理上,行銷資料須具確實性、真實性,薩具有誠信原則;與並媒體有良好互動的友誼關係,報導具真實性。

肆、結語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終身學習的全民化,在教育改革的聲浪中,校園文化受到極大衝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趨於多元化及複雜化,教育是基於善意的共識、正向的目標(張秀瑋,2003),學校行政人員用心的辦學,教師愛心的教學,家長放心的配合,學生開心的求學,學校在道德倫理的情境中,必能有和諧、公平、公正,正義及互動溝通良好的環境,進而提昇學校效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故校為了永續經營,經營與管理上宜重視學校組織倫理的相關課題,以下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永續經營之參考。

 一、重整「現代化」的學校倫理

  在傳統的社會中,師道觀念與學校倫理發揮相當的功能,但面對多元社會變遷的挑戰,傳統的學校倫理宜做適度調整,如依師生的年齡、教師任教課程,及教學實際情況,建立動態的師生互動關係,且教師宜扮演專業化、多元性的角色。

 二、學校領導者宜具倫理道德觀

  學校領導者的品格操守,影響組織成員的倫理道德觀,並影響社會對學校的認同與支持,故學校領導者對教師的關懷、肯定及尊重,將促進學校和諧氣氛,自然能提昇組織效能,即如吳成豐(2000)所云行政領導的倫理會影響組織的績效,行政領導倫理的發揚,可創造出學校良好的經營品質。

 三、學校組織宜以倫理準則作決策

  有倫理的學校兼顧善意及有效果的決策, 而善意是倫理的表現, 有效果為組織展現經營的績效。故當學校作決策時,以倫理為準則,尋求其平衡點,並考量大多數「利害關係者」的利益,達到雙贏的目標,則如同吳成豐(2000)所云學校行政、教師與家長三者合作團結力量大,並帶動良好的公共關係互動,則必有高效能之學校組織。

 四、增加組織成員間之對話並適當授權

  由於學校是開放系統,且民主校園的意識也漸趨成就,故學校領導者與組織成員應有充分對話之機會,且學校領導者亦宜適當的授權,並廣設溝通管道,提高組織成員的支持與認同,增進組織成員的責任感,促使成員互相信任,進而促進學校和諧氣氛,且提高學校行政效能。

 五、教師重視專業倫理並善用教師專業權威

  教師是教育學生的核心人物,與學生、家長接觸互動最多,而師生關係是在學校中倫理最重要的部分,且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敗(陳佩文,1997),故師資良窳為學校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故教師宜具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專業使命及責任,且不斷在職進修、自我充實,熟悉學生輔導技巧,發揮專業精神並強化專業行為,並保障學生受教權,以提昇學生學習成就及人格健全發展,且提高家長對學校之滿意度。

 六、積極推動親職教育等各種教育活動

  學校以財務誠信的信念,主動積極對家長表達善意,並充分向家長宣導學校經營策略,如此學校與家長會必有良好的互動,同時學校常舉辦親職活動,家長會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教育活動,必能增進家長與學生之親子關係,並達雙贏效能。

 七、建立誠信、真實之公共關係倫理

  學校在招生策略上具誠信、真實,且與媒體的亦有良好的互動、友誼關係,如此必能建立學校特色,提高家長滿意度,且符應公眾之需求,並達永續經營目標。

 八、落實倫理道德教育之師資培育

  倫理道德教育在肯定人類具有基本德性,並透過教育藉以養成生活在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健全人格,若教師因缺乏倫理道德,在輔導學生方面,會產生師生關係問題,且會缺乏處理師生關係問題解決與危機處理的能力,同時教師會因缺乏國民應具有的基本道德觀念和倫理行為,不能以和諧、圓融的心平氣和態度去面對學生,故在師資培育歷程中宜落實倫理道德教育之培養。

主要參考書目
王臣瑞(1995)。倫理學。台北:學生書局。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文雄(1998)。走過領導的關卡─學校行政領導技巧。台北:五南。
吳天祥(2002)。運用企業化管理於學校經營,天下雜誌。
吳成豐(2000)。員工倫理決策與公司企業倫理及組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台灣卓越中小企業、一般中小企業及大企業之比較。台大管理論叢,11(1),231-261。
吳成豐(2002)。企業倫理的實踐。台北:前程。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1-58。
吳清山、張世平、黃旭鈞、黃建忠與鄭望崢(1998)。教師專業倫理內涵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87-2413-H─133-006)。
吳清山與林天佑(2003)。教育正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4,152。
吳清山與黃旭鈞(1999)。教育行政人員專業倫理準則之建構。理論與政策,13(2),37-55.
李建興(1996)。教師會及其因應之道。台灣教育,544,2-5。
李振賢(2002)。用愛重建校園倫理。學生輔導,82,86-94。
林天佑(1997)。學校教師會與學校行政:競爭與合作?。現代教育論壇,2,23-25。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雙月刊,51,30-40。
林明地(1998)。學校行政管理、同僚專業互享氣氛、與高品質之教與學。國民教育與行政學術研討會。
林昭賢(1995)。用愛重整校園倫理。教師天地,74,15-18。
洪福財(1996)。如何強化學校家長會的功能。教育資料文摘,37(1),148-174。
范熾文(2000)。學校行政決定的革新趨向:倫理決定。學校行政雙月刊, 8,55-67。
席家玉(2003)。倫理教育與教師涵養。社教資料雜誌,238,10-11。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瑋(2003)。非營利組織之倫理議題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高中、職校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宏(2001)。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文(1997)。原住民非行少年成長環境與學校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延興(2000)。國小教師教學倫理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俊良與張雅淑(2001)。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管理─以伊甸基金會為例。非營利組織之發展與運作研討會,台北:救國團,50-67。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書苑。
傅寶宏(2001)。倫理操作模式與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士嘉(2002)。私立學校之問題、成因及其改善之道。教育資料與研究,47,94-99。
鄭怡世(1999)。台灣民間非營利社會福利機構參與社會福利服務探析。社區發展季刊,87,312-326。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台北:智勝文化。
蕭慧英(2003)。從家長委員觀點論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50,47-49.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蘇永明(2002)。市場導向下教師工作的倫理動機。學生輔導,82,41。
Dees, J.G.(1998).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40-169.
Donnelly, C.(1999). School ethos and governor relationship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2) ,223-239.
Epstein, J. L.(1984).School policy and parent involvement: Research results, EducationalHorizons,Winter, 70-72.
Gove, P.(1986).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Greenfield, W. D.(1991). Rationale and methods to articulate ethics and administrator trai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2379).
Greenfield,W. Jr.(1995)。Toward a theory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The centrality of
Lashway, L.(1996). Ethical leadershi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7463).
Salamon, L. M.(199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Strike, K.A., Haller, E.J.& Soltis, J.F.(1988).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alton C.(1977). The Ethics of Corporate Conduct , New Jersey: Prentice-Hell .
Wolf, T.(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 Y: Simon & Shuster.
Yukl,G.(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