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良方

唯愛和尊重

中壢市華勛國小事務組長 張彙新

(一)我汝關係-重要的他者:

  「其實很多孩子他想表現好,有時候原因很單純,就只為了討「某個人」的歡心,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去當那一個「某個人」(讓孩子想討歡心的人)。如果能這樣的話,他會願意為你去改變他自己,因為有人會在乎他的改變。反之,若孩子發現沒有人在乎他時,他到底表現好是要給誰看。」

(二)獎賞與公、規過於私:

  我想過的問題是:「為什麼我會想要處罰孩子?通常是因為講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會講都講不聽呢?」我想到的是-如果老師在孩子的心中就像個路人甲一樣,他怎麼可能會聽呢?於是和他們「博感情」就成為很重要的課題<這就是我想把自己種在孩子心中的主因>。……再來,我想:「當要處罰孩子時,我的心情如何?孩子的心情又是如何?」對了!這可以是個課程,我曾跟班上的孩子討論過,讓他們想想我的心情和受罰者的心情,效果不錯的......>。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尋找一個能讓「孩子少錯,老師少罰」的雙贏方法,所以我要自己做到~只要他能比之前少點錯,我就少點罰;只要孩子真心認錯,我就願意特赦不罰。「少錯、真心認錯」不就是我們最想得到的嗎?<聽說大企業的獎金都是私下發的,所以~減刑或特赦也是私下進行的……。>

(三)正向心理-共同面對問題

  下面這段話是摘自我到台北慈濟講課的稿子,或許可以補充我的些許想法: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在協助孩子了解自己錯誤的想法或行為,所以處罰只是手段之一,並不是目的,當我們與孩子的規定是犯錯就罰,那他們會以為犯錯罰完就沒事了。以前我常常會問孩子:「以後還敢不敢?」、「以後可不可以這樣做?」、「下次會不會再犯?」,相信大家都能知道孩子的標準答案是什麼:「不敢」、「不可以」、「不會」……結果呢?日復一日,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處理同樣的事情,所以~好累好累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在生活中「犯錯」是必然的,那犯錯了,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罰」或是「改」。我想人人心中一定有答案。於是我告訴孩子我的想法<附件>,在「犯錯」與「改進」之間有很多條路,我們共同尋找一條彼此都能接受的歡喜之路。還有用「他們的語言」與他們溝通,有時候大人必須換一個角度去看孩子,當你會用孩子的心理去看世界時,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樣說或這樣做。

(四)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我喜歡用「跳高」的理念來引導孩子,不論品格或學業……,任何的學習養成我都相信是有其過程的,學習跳高,不也是從最低的高度開始的嗎?一格一格往上加,有人一次跳就過,有人卻要多次練習,不論如何,多練習通過的機會一定較高,只要我們耐心的陪伴與等待,人人都能跳過自己的最高點。於是我把刻度定為:知錯、認錯、下次想一想再做。當看見孩子犯錯的頻率變低,強度減弱時,我想我做對了。其實懂得一個正確的觀念,有時比理解一題數學還難,所以是值得我們更多花心思去等待的。所有的感動都在我們「接納他、陪伴他與等待他」的時候發生了。  

(五)公平、正義、教育機會均等:

   每個孩子都會想學習的,只是因為沒有他們能學的,所以只好放棄了,放棄了課業也放棄了所有。很可惜的我們可以理解體育不好的人、音樂不好的人、美勞不好的人,但是卻難以理解功課不好的人。如果我們能像教練訓練跳高選手一樣,從低標開始,會了再將標逐次升高,人人都有自己能跳過的高度,只是刻度不同罷了,我們如果能接受孩子們跳出150cm.120cm.100cm.90cm… … 等等不同的高度,是否我們也該欣然接受考卷上不同的分數,當我們接受他們時,他們會考出他們能力的一百分,真的!只要願意學習的孩子,他也會願意學好的。

(六)罰到心中或「滑」入心中:

   再來聊聊「罰」的項目,抄抄寫寫是我最不愛用的,因為沒有人會認真完成的,我們所說的道德觀念也不會因此進入他的心中。「勞動服務」作法很好,但是名稱不好,記得上屆畢業前夕我在班上做「愛校活動」,提昇層次,才能顯現對工作的尊敬,用心去做。<我們班當時有做活動計畫的,他們很用心也很重視這個活動。>。其實孩子最想知道的是老師有沒有喜歡他、注意他<喔~這可是人性喲!>。我發現孩子最喜歡的獎勵是「派工作」給他,最難過的是當他想幫老師做事時,老師卻沒點到他。嗯~~我的重點只有一句,就是:「『賞』是獎勵,就讓他樂在心坎裡;『罰』是懲處,就讓他無法如願。」,不論賞、罰都要記得重質不重量。     當老師願意把「罰」字從師生的互動中取下時,所有課室中的主導權就落在老師身上了。因為:「最大的懲罰是不罰」。

   補充:孩子活動的範圍有多大,老師所耕耘的福田就有多廣,所以要多下鄉走走,怎說呢?下課時間我會走入陀螺區、紅仔標區……去問問他們怎麼玩,關心一下誰贏了、誰又輸了,贏的說~好棒,輸的給聲~加油!幾個女孩聚在一起,我會加入她們的話題,雖然通常只能當個聽眾,但她們也樂於我的加入……因此~我結交了不少民間友人,因為是民間友人,所以大夥都是重感情的。我是不太罰孩子的,如果一定要罰,份量也是減半、減半再減半,甚至就直接大赦了。我覺得下課時間是了解孩子的最佳時機,可大部分的孩子都在「被處罰」,而老師也在「盯受罰者」,兩者就這樣度過了寶貴的「下課十分鐘」~好可惜喲!我並不想浪費這美好的時間,於是就「下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