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感言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博士 崔德厚
  不久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THE INCONVINIENT TRUTH)一片中,從許多科學數據中說明了氣候暖化,對於地球所帶來的環境衝擊,遠大於人類的想像,其所影響的不只是生態的改變,也影響了全球的經濟。 氣候的暖化使台灣的GDP損失很大,而最近的風災,在中南部造成相當大的損害,花在救災的錢應是天文數字。在此同時油價不斷升高,也使得公司成本升高,抗暖化,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全民運動。

   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煤、石油,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六千萬年來最高點,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且有超過90%的可能是人類活動導致,節能減碳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筆者最近有機會到荷蘭、比利時、法國去旅遊,旅途中,很少看到老百姓騎摩托車,而代之以騎腳踏車,或開小型省油的汽車。不論在城市或鄉村都有規劃完善的單車專用道,加上住宅許多都裝有太陽能板,這些國家已朝向非常環保的方向大幅邁進中,『世界是平』作者THOMUS FRIEDMAN預言「綠色產業」是未來全球的趨勢,這點非常值得台灣借鏡。

   說到小摩托車,筆者去年也曾到過越南、柬埔寨旅遊,也觀察到摩托車是他們的重要交通工具,但他們是新興國家,所以很多摩托車不足為奇,而台灣已是邁入已開發的國家,大眾運輸非常發達便利,照理說摩托車數量不應該如此之多才對,這個嚴重之問題值得政府列入重大政策去研究。想想看,如果台灣大部份的人都開小汽車、騎腳踏車、走路,平時都搭大眾運輸,這塊土地是不是很環保? 在美國伊利諾州讀書時,記得一位教授叫Dr. JOHN RIGHT說過:CHANGE IS A PROCESS,NOT AN EVENT,意思是說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過程。所以抗暖化而要大家儘量不要騎摩托車,多騎腳踏車,正是台灣邁入已開發國家要努力的一個重要轉變。腳踏車需要綠地,因此除了河堤綠化外,都市的綠地儘量要保留下來。

   幾年前,美國MIT教授Dr. MICHAEL DERTUZOUS,曾應邀到台北發表一篇<21世紀的科技與人性>演講中,提到科技是先進的,人類卻是古老的。他提到科技雖等同上帝的偉大,但不要忘記人類需要的安全、溫暖、關愛、尊嚴卻是永遠不變的。科技和環保要共存,同時科技也要和人文、藝術、政治和宗教共存,一起共同運作,這才是真正快樂,有尊嚴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