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景保育

台大地理系教授 林俊全

1.現狀與問題﹕

   台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帶上,造成岩石破碎且多斷層,加上氣候上的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大﹑降雨集中等特性的影響,具有豐富珍貴的地形﹑地質景觀。各類岩石如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及礦物﹑化石等豐富而多樣,整個台灣島就是一座珍貴的地球科學博物館。
同時由於人口的集中,都市化的成長,許多諸如山坡地﹑海埔地與河川地等邊際土地的開發,均造成土地開發的壓力,也造成許多地景無法回復。政府與民眾每年都要為這些開發付出極大的代價。如何避免這些災害及地景的破壞,實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但也由於台灣地區的颱風豪雨作用﹐造成地表沖蝕作用旺盛﹐大量的崩積土石﹐常常造成許多災害﹐同時由於人為開發﹐強度增加﹐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地景也常為人們有意﹑無意的破壞。因此為使青山綠水永續為人們所利用﹐地景保育工作有著其迫切性﹐因為這關係著我們未來的生活品質﹐更關係著未來的發展。

2.目標

由於地景具有下列特質:

◎地景是地表上各種色彩﹑形狀等視覺因子﹐形成美學的組合﹐常可供人們身心休養與精神的寄託。
◎秀麗﹑雄偉的特殊地景﹐常是精神的象徵﹐是無價之寶﹐也是人類所應共享的資源。
◎地景常是稀有的﹐也是不可再生的﹐遭到破壞的地景是無法回復的。
◎地景是脆弱的﹐常因土地利用的衝突而使地景被改變﹑破壞。
◎地景是環境品質的一環,是一種可提供國民休閒﹑遊憩﹑觀賞的一種資源。

因此,地景保育應達成下列的理想:

◎地景保育是為了避免有價值的地表景觀,尤其是地形景觀,遭受破壞,且維持地表景觀和諧自然,並達永續利用的保育工作。
◎地景保育協助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
◎地景保育滿足我們產生對地景的欣賞與喜好。
◎地景保育促進我們對自然環境趨吉避凶的概念。
◎地景保育是為了永續保育具有價值的地景資源,尤其是地形﹑地質的景觀資源。
◎地景保育協助我們合理的經理地景資源,並做為環境和鄉土教育的一環。
◎地景保育的研究提供我們了解具有保育價值的地形﹑地質景觀的特性,並做為環境經理﹑開發管理﹑環境影響評估之參考。

3.政策與措施

   目前,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其施行細則中規定具有特殊地形﹑地質意義之地區為自然文化景觀之一部分,得依法劃設為「自然保留區」加以保護。農委會為該法中自然文化景觀之主管機關,負責自然文化景觀之維護﹑保育﹑宣揚及管理機構之監督等事項,目前已依該法指定公告有十八處自然保留區,其中以特殊地質/地形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有苗栗三義火炎山﹑澎湖柱狀玄武岩(包括雞善嶼﹑小白沙嶼﹑錠鉤嶼等三島嶼)﹑烏山頂泥火山等三處自然保留區,並分別指定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澎湖縣政府﹑高雄縣政府等為管理機關負責管理。
此外﹐臺灣地區自民國七十一年起相繼成立有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等六座國家公園,各具不同特色之自然景觀,如墾丁國家公園之珊瑚礁海岸地景﹑玉山及雪霸國家公園之高山溪谷地景﹑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火山地景﹑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高山溪谷﹑大理石峽谷以及變質岩等地景, 上述特殊地景多劃歸為國家公園五種分區中之「特別景觀區」,該分區之定義係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緻,而嚴格限制開發行為之地區」,故屬國家公園範圍內之特殊地景皆依法受到嚴格之保護。

   除了上述的現有法規及依法成立之保留區﹑特別景觀區﹑地質保護區﹑景觀保護區外﹐下列幾點應為未來重要的政策﹐以達到地景保育的目標﹕

◎地景保育景點清查﹑評鑑﹐乃至於依法指定等級,做為各級政府經營管理的依據。
◎地景保育行政人員的培訓﹐以落實地景保育政策的執行。
◎地景保育景點的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與管理﹐以掌握地景資源的現況。
◎地景保育相關調查資料﹑宣導資料的出版﹐以及相關資訊的提供。
◎推動各級學校﹑社團以及國人有關地景保育的教育與宣導。
◎推動保育研究的風氣與研討會的舉辦。
◎推動地景保育的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相關地景保育組織。

4.計畫與行動

就實施與監督的方式而言﹐應積極進行下列工作﹕

◎地方政府中央各部會之協調
◎學術界長期的研究﹑監測
◎就長期發展策略而言﹐地景保育的工作﹐應有社團參與﹐尤其應用社區組織協助地景保育工作。
◎人才庫的建立﹐尤其是管理人才之培養﹐使有關地景保育的研究﹑宣導和教育能順利推動。
◎現有景點應避免因開發而被蠶食鯨吞而破壞。
◎積極尋求解決之各種地景保育上的衝突。

  地表地景的維護與保育﹐必須透過三管齊下﹐其一為政府相關法令的制度與執行﹐其二為相關的宣導與教育﹐其三為民間社團及國人的共同參與﹐假以時日才能有些許的成果。因此地景保育工作必須政府與民眾有相關有相當的共識﹐才能順利推展﹐此亦為永續發展必要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