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才適性發展才合乎兒童受教人權

大嘉文理補習班班/主任 蔡文溪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何讓兒童的成長過程可以既快樂又能學得生存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而學齡階段的兒童,除學校教育之外,學生放學之後,課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本文要討論的對象即是此一未被適當關注部份。

環境變遷兒童人受教權的變化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目前許多家庭結構都轉變為夫妻和一到二名小孩組成的小家庭,又因為經濟因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夫妻倆人必須同時工作才能維持家計,每天朝九晚五,早出晚歸。但是我們的國小學校的上下課的時間制度中,低年級的學童星期一、三、四、五是中午放學,中年級的學童星期三、五中午放學,高年級學童星期三中午放學,其他非中午放學的日子,學童也是四點放學; 在放學後直到父母六、七點下班回家的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 由於大家對社會治安不放心, 所以一定要找一個托育的場所來照管,我們從坊間大小林立的安親班課輔班看出這類的需求很大。

   一般而言學童放學後的去向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家中有親友者,則回家; 二、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活動班; 三、坊間的安親課輔才藝班。 其中第三類的學童最多。 原因除了時間的因素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父母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後身心已經疲累,無暇也無心力再花心思協助學童復習課業。

   因此一般的托育機構為了看出了這一部份的需求,即以學童的成績為招攬家長的重要手段;而父母因為皆不具備教育的專業知識,無法正確了解自己小的潛質,只好以課業成績為依歸來管教小孩,並以此為選擇托育機構的標準。最後在家長與托育機構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家長認為托育即是補習,既然是補習,成績當然要好的觀念;而托育機構為了商業考量 ,因此不得不強迫讓學童反覆學習以得到良好的成績。

發掘並尊重孩子的天性

   這種以考試成績管理評斷小孩的學習成果的心態害苦了我們的下一代。而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自己偷懶,忘記了要尊重孩子本來的天性。

   怎麼說呢?正常情形下,應該沒有人會期望狗很會捉老鼠,貓能乖乖看門吧!因為我們很清楚他們不同的天性,所以我們會順性去運用他們的長才,不會有不合理的期待。 同理,或許你的孩子適合讀書,我的孩子卻很會畫畫,但他的小孩運動能力很強;我們應該要認真考慮,對孩子的期待是否符合他們自己天賦的能力,而不是只以讀書成績的好壞來當做唯一的標準。

心理面和物質面的照顧一樣重要

   有許多大人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但以孩子的立場而言或許心理上的滿足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有一個寓言故事說, 一位富翁因為怕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不懂自己很幸福,便將孩子送到鄉下貧窮的朋友家去住一些時日, 想讓小孩體會一下貧困的滋味。 經過了一段時間,富翁開車到鄉下接小孩回家,在車上富翁問孩子:「現在會不會覺得自己原來富足的生活是幸福?」 小孩回答:「 我覺得鄉下人比較幸福, 雖然他們家門前沒有院子, 但是放眼望去草地小山無處不是遊戲場。 雖然沒有噴水池,但是門前小溪有很多小朋友一起抓小魚, 所以我覺得鄉下人比較幸福。」 從故事中可以明瞭-有時小孩想要的和大人想給的並不相同。當我們認為種田是苦差事時,小孩或許正好相反。你看新聞,近幾年不是還流行帶小朋友親自下田種稻米嗎?

有質感的陪伴、了解孩童的特質、並適才適性發展才合乎兒童人權

   本人呼籲現代的父母的確為了生活十分勞碌,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更懂事,則我們必須在各種抉擇中,排出時間陪伴他們。而且對兒童來說是人格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能夠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度過童年,共享親子之樂乃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當然我所指的好好陪伴,並不是每天花很長的時間陪著小孩;而是父母親有質感和孩子相處,彼此間的心是有交流的。若是父母和小孩一起看著電視發呆,或是只有安排吃吃飯洗洗澡便睡覺這種, 雖然人在現場但是心卻沒有交流的這一種情況,即便時間再長也是枉然。父母和孩子相處時必須專心,把焦點放在他們身上,傾聽小孩當天的心事, 或幫忙排解他心中的問題。 如此小孩心裡會有安全感並且能學會正確的排解困難心理上會比較健康 。

   更進一步來說,因為親子間深度的交流,自然能夠及早了解小孩的特質及強弱項,在學習上做出更適才適性的安排,讓小孩本身天賦的才能得以發揮,為自己及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那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生命。

改變學制可以提高兒童學習快樂程度並減輕家庭負擔

   建議教育當局應該思考目前學校的作息是否須要調整以符合社會現況,降低整體社會成本。 因為多數的雙薪家庭下班時間為五點過後, 學校是否也應該盡量五點以後才放學,而老師亦可以排早晚班,讓這些父母能安心工作,不用再花一次成本來托育。

   現行的公立托兒所、幼稚園不就是每天下午四點才放學。不知為何上小一反而比較早在中午放學?

   而比目前學制多出來的時間本人建議應該可以安排更多活動性的課程而不是更多的智育課程;例如多一些校外參訪;下課活動時間也可以加長些;課程進度放慢一些;或依個別興趣安排各類專長課程;安排時間進行補救教學。甚至於五點到六點之間安排成等待父母時間,這時間可以安排晚班老師指導寫功課,也同時解決部分家長教育程度不高,無法給學生協助的問題。

   這樣安排雖然在校時間加長,但因學習內容活化,學習成果反而提高,需要回家反覆學習的壓力反而得以減少,讓學童回家不用再為了學校課業和父母起衝突。這也是幫助家庭,減輕父母負擔,穩定社會的助力。

   以上為本人的一些淺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關注兒童課後學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