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生命燦爛的煙火

高師大附中國小、國中、高中 高一忠呂宛蓉等六人

對於生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在大環境紛擾動盪,社會事件頻傳的此時,我不禁深深思索這個問題。 蘭迪˙鮑許( Randy Pausch ),一位罹患胰臟癌的教授在他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提到 :「我大可自怨自艾,但這樣做不論對他們或是對我都沒有任何好處。」就是這樣的一句話,讓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日子,得到了眾人的尊崇,他的精神更成為抗癌人士的最佳的鼓勵,也印證了「人生的意義不在於長久,而在於精彩的程度。」生命就像煙火般,雖然短暫,卻耀眼精采,人們會記得它在湛藍的蒼穹中美好的模樣,火樹銀花繽紛絢爛,顏色不盡相同,卻個個燦爛。 老教授看著自己漸漸死去,我相信這種痛苦比瞬間的死亡更來得難受,但他卻有著不一樣的觀點:「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這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沒錯,教授有著充分的時間和家人告別,甚至教導他的學生最後一堂生命的課程,為自己在這世上留下些什麼。 死亡,是一個人生必經的過程,是一件正常事。而我們大多都不能接受親友的離去,甚至會為了素未謀面的人感到難過。近期發生的大地震,證明了人是懂得愛的溫柔動物,但人也很奇妙,似乎都把親友的存在,當作自然而然,反而不懂得珍惜,認為:「啊!反正還會有機會。」大家總是習慣把愛放在心裡,直到親友的告別式時,才願意將心中的話全部講出來,那早已為時晚矣。《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的老教授認為我們應該推行「生之喪禮」,帶著離別的心情,告訴所愛,你是怎麼想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真正的心意,多麼地愛他,那樣才有意義。 上天是公平的,祂給每個人的起點、終點都是一樣,對誰也不偏心。差別就在於這中間的過程。我們從書上學習到,死亡並不可怕,它只不過是生命盡頭的最後一個月台,重要的是:如何活出燦爛的每一天。試?去擁抱衰老,坦然的面對死亡。其實生命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能去體會許多溫馨的事、遇見許多有趣的人、獲得滿滿的快樂。閱讀完此書後,我對生命更加熱愛,更珍惜每分每秒,它讓我學會怎麼去愛人,擁有單純的愛,用「心」去看這個世界,把每一段時間化成一段老年時能微笑回味的記憶。 也許你也曾遇見像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這樣的一個人,他能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一步一步的將你引導到人生的大方向,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甚至在面臨死亡時,都能夠冷靜的應變、感受自己的真實的情感,那需要多少的勇氣?雖然後來與他離去了,只剩下你在人生路上獨自奮鬥,或許你的視野變窄;或許你的夢想褪色;或許再也沒有人在你身邊替你指引方向,告訴你人生的路該怎麼走。但是藉著這個發光發熱的故事,持續地思考與學習,讓我們學會如何活在世上,如何面對死亡,並能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綻放生命燦爛的煙火。 作者 高一忠班 呂宛蓉  高一忠班 黃琬淳 高一忠班 王孝言  高一忠班 蔡佳君 高一忠班 侯嘉琳  高一忠班 鍾佩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