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更接近人心

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講師 李明蒨

  「聽」和「傾聽」不同,前者是發揮聽覺基本功能,聽日常對話、聽週遭環境各種聲音,這些聲音不具特別意義,就像網路上快速流通的訊息,如沖水馬桶般,唰一聲,不留痕跡;後者則帶有瞭解意味,用心聽著對方傳達每一字句的背後意涵,帶有關切的情感,是每個人渴望的互動感受。

  人每天說這麼多話,不只是爲了說,是希望被聽見。抗議、爭吵、怒吼,不爲別的,就是希望被傾聽,聽到心坎裡面,放在心上當一回事,這是人對於被尊重的基本渴望。

  忽略、歧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痛的傷害。曾聽過不少傳統家庭承襲性別歧視的舊思想,經常在家中表述輕蔑女性,諸如「女人家懂什麼!」的言語,無形中忽略女孩成長過程的心理感受,不被重視,必然不被傾聽,內心堆積說不出的壓力,長大後多與原生家庭保持距離,孤單在外,實令人心疼。

  身為人的可貴在於我們有思想、有情感,這些特質雖與生俱備,仍需要培養才會發芽,這時候,藝術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藝術乃是以人為中心的體悟結果,透過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形式具體呈現。藝術的存在價值不只在於刺激感官,激發創造力;而是在深刻「瞭解」其內涵之後,觸動我們的思考與感受能力。「瞭解」來自於傾聽,以傾聽代替各說各話,化解誤會與干戈,是人類創造祥和社會的基礎。

傾聽,是良性溝通的基礎

  當我們看著被人民賦予高尚權力的公僕在國會殿堂大打出手,多麼希望他們能夠瞭解,會議是用來溝通的,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溝通則來自於傾聽,缺乏傾聽意願的同時,通常也受到不被傾聽的對待,最後就是誰也不想聽誰的,導致怒火心中燒,肢體表情在此時變得失控強大,社會何來幸福與安寧!

  不能否認,傾聽需要耐心,尤其在生活腳步快速的現代社會,談「耐心」並不容易。但可別忘了,科技雖然促使生活腳步匆忙,在這同時,人類的知識也不斷提升,是不是應該化知識為實際力量,讓知識引導思考,讓思考帶動個人修養。在科技快速進步的同時,人心若沒有跟著晉級,終將淪為科技發展下的犧牲品。人心指得是基本的感受力,關懷、愛護、同理心等美好特質,在面對網路、以及各種科技產品過多的情況下,人的真實感覺變淡了,失去辨識根本事物的能力,思想落入狹隘式主觀,誤解變多,分裂、暴力緊接而至,相信這不是人類渴望的社會。而這些基本感受力,必須透過誠心傾聽得以存在!

  一個進步的國家爲什麼對於藝術亦加重視,因為藝術是超越物質,直達心靈的。希望從層層阻礙中解套,必須從心靈出發,唯此有助沉澱,幫助思考,使判別事物的敏銳度提升。十五世紀的「人道主義者」認為,好的政府就像傑出的音樂家,能夠使樂器發出最和諧美妙的聲音。義大利國王曾聘用達文西,主要工作是每天跟國王對談,重點在於借重藝術家帶有穿透力的澄澈思維,以更接近事情真相。

如果願意傾聽,地球不會怒吼

  地球的健康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全球各地接連發生了強烈地震,沉睡兩百年的冰島火山大爆發,不知接下來的災難是什麼?在何地?在何時?已經有人想到精神焦慮,內心憂鬱,預見未來災難重重。

  地球一向如寬大沉穩的好父親,像包容無知的孩子般接受人類所做所為,它的包容卻不小心寵壞人類,無法停止地任性而為。多年來少數有覺知的人,以微薄有限的氣力,聲嘶力竭地請大家「保護地球」、「關懷大自然」;這同時又看到網路上不乏有人認為,就算個人學習環保,也改變不了暖化的事實。這類言論令人神傷,看到的是人心的冷漠,沒有對地球的愛,「環保」之路將是艱辛難走。

  熱愛音樂的人,通常也熱愛大自然。音樂家的創作邏輯從觀察大自然中獲得體悟,也是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風聲、浪聲、雨聲、鳥鳴、溪流、四季變換,皆曾是偉大音樂中的素材。音樂家透過傾聽大自然,與之建立密切關係,欣賞它,愛護它,歌頌它,感受至此,豈捨得破壞所見一草一木。如果曾用心傾聽大自然,聽見它唱歌、聽見它茁壯、以及聽見它被破壞之後的哭泣、悲鳴,應該不再忍心隨手攀折花木、隨興砍伐樹林、過度排放廢氣吧?!

  過去地球無言地承受破壞,現在它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失控演出,秀給世人看。此時請不要再當它是另一場「世界奇觀」,而去傾聽地球釋放的情緒,瞭解地球的怒吼,唯有無邊的愛能夠包覆災難,撫慰重創,重建美好未來。

如果願意傾聽,孩子不會離家出走

  現在的家長特別忙碌,最希望把孩子交給老師後再也不用憂愁。或是最好有一條已經鋪好的,通向光明前程的軌道,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跟著走一定會成功的路子在眼前,再好也不過了。然而,教育並非這麼一回事,並非形塑孩子,期盼孩子達成父母此生未竟的志業;愛孩子,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使免除無謂的恐懼,發展成完整的身心。我們都知道,這需要花時間和心力!

  有些家長委屈地說:「我努力賺錢也是爲了孩子」,這份心意固然幾分感人,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愛非物質或金錢可以填補。孩子表現固執;無禮的背後,要的是大人的耐心傾聽,而且確定說完不會被責罵的!我曾指導過一位在她母親,以及過去老師口中評為極壞的國中生,這些話我未曾放心上,對她就像對待每個學生一樣平等,瞭解她、幫助她。這段時間上課下來,她的琴藝突飛猛進,學習態度虛心有禮,在我眼裡她是個早熟懂事的好孩子,因為被瞭解,收斂起過去的無禮行為!

  每當聽到家長以自己過去有限的生活經驗,爲孩子做所有一切決定,我看到孩子的面無表情,一副習慣於「反正說了也沒用」的無奈,看起來和自我放棄沒兩樣。親子關係需要建立良性溝通,既談到溝通就必須是雙向的,單向叫做規範、指令,以壓抑的方式達到表面順從,有機會他可能會逃跑,去追尋內心所憧憬。不夠成熟的,很容易在這當口誤入歧途。藉著和朋友鬼混尋求關愛,因為朋友總是認真傾聽,和他一鼻孔出氣。如果父母可以滿足他欲求的關愛,正常的孩子不會離開舒適的家自找苦吃。愛他,就放下主觀,傾聽孩子的心聲。述說有助思考,也許在大人眼裡是不成熟的話語,那都只是過程,鼓勵孩子多思考,有思考、有傾聽,人生多一點希望。

如果願意傾聽,孤單會少一點

  現代憂鬱的人很多,其重要的因素之ㄧ是,過得太孤單!孤單,來自人際實質互動變少,大家寧願在電腦前聊天,也少約出去戶外走一走。有些朋友見面反而不知從何聊起,必須打開MSN才侃侃而談恢復說笑。如今透過電腦形成一種簡潔的談話內容,不只開啟一個談話視窗,同時和多個朋友聊天,回到真實生活,間接影響平日的傾聽意願。畢竟面對面的談話,字數比打字來得多,來得細,這時候才發現已不耐煩於這樣的互動程度,太多、太久、太無聊、難以專注,面對神情和語調變化感到不知所措,焦躁不安,開始覺得實際互動很累人,不如躲回網路世界。愈來愈多人的生活型態朝這個方向在改變,可以想像iphone將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不會給你臉色、不會口氣不好。

  難道人真的不想跟人相處嗎?就觀察發現其實不然,選擇「宅」生活,是因為生疏於人的互動,選擇逃避的結果。人類生性是群體而居的,而形成家庭、社會、國家,不應該被機器隔離,我們要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避免被它所奴役。當個稱職的好朋友不需要說很多話,只要願意聽他說。曾認識一位憂鬱症朋友,在聽到精神科醫生帶有關懷地說出「我瞭解」,病症好上大半,短時間內憂鬱加失眠不藥而癒。只是被傾聽,卻具有強大撫慰力量。下次當你的朋友或家人又再對著你述說,請不要再把視線移開,靜心聽他說,解慰孤單的心。

古典音樂是現代人的心靈解藥

  二次大戰期間,軍中樂隊以音樂撫慰士兵們的心。戰後,西方國家將音樂治療創傷的概念發展為正統音樂療法,直到今日仍廣為流傳。音樂療法其實就是音樂的本質,將音樂回歸到人身上,以規律、和諧的聲音調節失序的身心。這是爲什麼音樂療法的相關研究,多以古典音樂為選擇,並非是研究者個人喜好,而是古典音樂以接近宇宙的規律與和諧為內涵,唯此,能調節失序的狀態。

  流傳至今的古典樂曲沒有一首是空洞貧乏,每個音符的背後都是與人的緊密相扣,關於人的思想、情感與悲憫。然而這些深度意涵,必須透過虔誠的傾聽方能取得。傾聽音樂,讓人學習安靜、沉澱,這種狀態使腦波變得平穩,思考變得清晰,感官敏銳度提升,就能更接近心靈,這是前面所述的傾聽能力養成。傾聽能力需要培養,只要願意持續地心無旁鶩聆聽一首樂曲,去除主觀性思考,當聲波進入身體的同時,生理節奏開始起變化,變得平穩、規律、有活力,心裡感受接著轉變,提升自己,才能夠傾聽他人,做出真正對他人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