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之源

美言巧語

國立東華大學 語言中心 兼任副教授 黃東秋

摘 要

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臺灣新生代要學習的是多種的「社區語言」,不再僅僅是單一族群的「族語」。其實認知並欣賞社區多語言文化的多樣差異之美,遠比學會或精通「它或它們」來得更有意義和價值(Edwards 1998;黃東秋 2005)。台灣當下情境最迫切努力的是如何讓各族群提昇語言的能見度:耳朵聽得見、嘴巴說得多、眼睛不陌生、手寫展智慧,促使社區各住民的新生代提昇地位(尤其是原住民的各階層人士),積極讓主流社群有機會去認知欣賞真正能彰顯台灣芬芳的語言文化。
本文強調台灣原本就是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學校班級本來就是多元族群共同組成的,教育行政單位何不積極努力讓「學校小教室」營造成「社區大社會」實際的模樣,充分反映台灣社會多語言的事實。美言巧語從我做起,好山好水大家歡喜!原住民不奢望回歸原樣,但願不再流失,不奢求主流主群喜歡學習,但願不排斥,因為在「美言巧語的機制」與「真人互動的策略」的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語言切換的能力(語碼切換(code switching) 、方言切換(dialect switching)、語體切換(style switching)),同時也在培養學生適應不同語言社群的能力,使之發現生活場域中每一種語言文化的精緻性與巧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