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孩子的標籤

新竹縣北埔國小教師 謝戌嘉

  有一天班上一位同學淚眼含眶向我哭訴,我從他的背上撕下一張便利貼,上面寫著一些嘲笑的話語,經過一番了解後,對方雖然已道歉,但是事後仍然累次捉弄同學,而每次的說詞都是「我不是故意的」,這句話似乎成了減除責罰、推卸責任的最佳藉口。難道不能在「不是故意的」之前就先預防、多替人著想,才不會造成日後難以彌補的遺憾。不是嗎? 

  一個班級裡難免都有一些比較不受歡迎的孩子,經常受到同學的排擠或有意無意的冷落,尤其在分組活動時,這些孩子總會落單,久而久之他們也不再合群,如果個性是溫和的孩子就等待老師分配,脾氣較倔強的孩子就會賭氣不參與任何組,甚至故意搗蛋,破壞活動進行。受不受同儕歡迎是學生最在意的事情,通常這些孩子都是群體中的弱勢,如果不能好好關懷和輔導他們,恐怕又將是日後的社會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弱點,要如何凸顯自己好的人格特質,就由正向的觀點來面對,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一樣重要的。

  近年來「少子化」的現象讓每個家庭的子女都在少數一二個,許多孩子從各個家庭中王子公主的生活,再進入校園後都不太適應,只考慮自己而忽略團體生活的問題經常發生。過去有個著名的廣告詞「孩子,我要你比我強」,這可以顯示父母親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所以每個孩子在學校課後仍要去安親班、才藝班、課輔班,深怕會輸在起跑點上,在在都以成績來比較彼此的優劣,無形中養成孩子以贏過別人為學習目標。而我們都知道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並不在於他們課業好,而是善用他們的人格特質融入群體中。踩在別人身上的成功,總是遭人非議;唯有牽起每個人的手,彼此互相尊重,一同前進才是真正的勝利。

  今日學校教育不該停留在「唯有競爭才能生存」的道理,同儕間的合作學習,截長補短,尊重彼此的價值,才能促進成長與合諧共處。我們的教育方針,有許多都是在做彌補的工作,尚未正視問題的核心,好比這幾年來推廣品德教育,不就是因為大家汲汲瀯瀯追求名利後,反而喪失了倫理,社會價值觀也被扭曲。教育是有教無類,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質都應該受到重視與尊重,現在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協助孩子學習人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生存價值,教孩子尊重不代表放任,讓孩子將心比心學習團體生活,遵守規範和法律,明白尊重是學習負起社會責任開始,未來他們才能承繼社會責任,期望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能由內而外改善,由外而內來約束,兩者並行,相輔相成。

  撕下孩子的標籤,讓少數人也能獲得掌聲,多數人也能付出關懷,讓彼此都成為受尊重的個體,有一天這些小種子都能發芽、都能開枝散葉,未來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