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菜助學的菜販看到真情台灣

長庚大學校長室管理二組主管 楊文進

  不知道有多久台灣的媒體焦點,沒有專注報導於社會慈善義舉的新聞,自從「亞洲富比世」雜誌所選出的亞太地區「慈善英雄」,台東賣菜助學的菜販陳樹菊女士入榜後,在台灣社會產生了極大的迴響,也變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畢竟陳女士是台灣之光,代表了台灣人真情、慈善與關懷社會的表徵。

  經過媒體的推波助瀾大肆報導,而產生了「陳樹菊效應」,最近小額捐款大幅增加,雖然這是值得鼓勵的事,但事件背後卻隱含著兩個面向的意義,仍是需要我們社會一起來省思的,首先是媒體的報導,原來還是可以不理盲、濫情的,對社會公益還是可以發揮極大力量的,其次是台灣社會應該是人間有情、充滿關懷與溫暖。

  好多年來,我們的媒體因為商業考量,為了獲得注意搏取版面,已變得市儈功利、嘩眾取寵,逐漸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公器、發鐀之聲以及教化的使命,報導的內容盡是負面、民粹、激化的新聞,綜觀國外許多先進國家的做法,譬如說負面新聞的報導方式、處理手法兼顧民眾的觀感與教化功能,部份新聞如桃色醜聞很有默契的避免報導,以及正負面新聞的版面比重..等,都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如果媒體能持續且習慣性的報導,有關社會各角落的善行事績,那麼陳女士的新聞就不會是即興的曇花一現,而是會不斷發酵,持續發光發熱。

  台灣的和善與人情味,對於來台的外籍人士都是深切感受有口皆碑,甚至來台觀光的陸客,對於台灣的印象調查,分數最高的也是台灣人的素質與和善,這都是我們無形可貴的資產,我相信陳女士的善行只是台灣社會的一個縮影,就所知道已跨海國際援助的慈濟功德會,921地震、88水災時社會民眾所發揮的人飢己溺的捐助精神,所以在這社會上默默付出,處處發揮愛心的廣大民眾,真是車載斗量不知多少,並且是需要我們一一的報導,給予誠摯的關注鼓勵的。

  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詳和、更溫暖,讓我們的下一代更有希望,除了關懷鼓勵之外,更需要自己本身的投入,目前據瞭解以國民所得換算台灣人慈善捐款的比例並不高,顯示國人普遍是愛心有餘行動不足,因此該如何努力提昇台灣人的捐助行動,應是全民的課題,捐助行動貴不在多而在於心意與持續,捐助也不限於金錢,參加義工服務貢獻體力與時間,也是另一種對社會對民眾的捐助。每一個人對社會公益的投入,就像種子一樣散播在廣大社會福田裏,會慢慢的發芽生根,逐漸的感染並喚起週圍的人們,並且開始深耕融入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後變得跟呼吸一樣的自然美妙。

  佛教教義教導世俗,到人世間是來還債、報恩、學習與服務的,我們不談宗教,只是引述先哲的智慧諍言讓我們省思,我們生於斯長於斯,這裏的生活好與壞都跟我們息息相關,其實我們應該瞭解台灣是處處有情,也應該一起努力創造新的社會價值觀,積極建構並期待我們的社會,都能四季春暖花開、處處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