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山人物誌—百岳訪談錄 編導記事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黃漢青

  山存在但不訴說,萬物中只有人能說、能寫、能傳播,於是人與萬物存有構成微妙的關係。二十世紀初的海德格開始注意人的語言能力,並對知識界起了革命性的影響。歷史久遠的宗教派認為人是神之子,與世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是宇宙的縮影,知人就可以知天;後來的科學派則強調人的理性智慧,相信人的知識能力終究可以解開宇宙的奧秘;二十世紀初出現大逆轉,不但宗教派失利,科學派也備受質疑,取而代之的是語言派。大自然不說什麼,一切都是人說的,人所說的話語能不能切中世界,能不能如其所是,也只有天知道。

  筆者利用2008年的暑假,於任教的國立臺中技術學院號召幾位老師,每位老師各帶四、五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的實習同學,選擇喜歡的主題,來一趟錄影、書寫、編輯出版的實習之旅。我自己帶的一組就以「台灣高山」為主題,選了十位與高山有關的人物專訪。最後集結文章,出版了《臺灣高山人物誌—百岳訪談錄》一書與錄像帶。

  這些人物未必都是登山者,但都與山有關,他們都由自己的角度看山、說山,篇篇精彩,個個故事十足,最後讓人分不出到底是人精彩,還是山精彩。譬如高齡八十四的林兩全先生,每週五的台中大坑之行,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在他面前我們的登山經驗只能算是幼稚園。師大教授林玫君是十位訪談者中唯一的女性,原本是台中技術學院同事,也是中技「勁霜登山社」的一員,寫成《台灣登山一百年》,自然成為我們的訪談對像。

  透過林玫君介紹,訪問了在台東默默推動小學生登山的李潛龍,還有林政瀚是國內「班夫山岳影展」的推手。李潛龍遠在台東,我們與他相約,趁他爬玉山的時候約在東埔山莊見面,並利用機會來個單攻玉山,實習的同學還真扛了攝影器材完成一日來回玉山的壯舉。

  秀傳醫院的莊醫師是玉山醫療站的推手,如今的醫療站更具規模,助人無數。劉國信擔任過多處國家公園警察隊隊長,寫一手好文章,文才武德兼備。紀榮宗和閃電伯莊居芳都是多年的雪霸國家公園高山義工成員,早年已完成百岳壯舉,現在都是全職義工。任職玉山北峰氣象站的謝新添可能是這批受訪者中真正和山連成一氣的人,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駐守台灣最高的建築物,一定有和我們非常不同的視野和經歷。徐維君或許是受訪者中唯一不爬山的人,但是全國各個國家公園的動植物刊物他都出版過,這也是對山的另一種視野,而且是很內在很深層的角度。

  綜合這麼多樣的視角,我們給山更豐富的面貌,原來我們對山的認識不是用定義的,也不是用統一的,只能用不斷添加的方式。透過更多人的視野,才能描繪山的多樣面貌。山何嘗不是一面鏡子,透過山我們映照出許多人的精彩人生。

原文刊登於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出版之《臺灣高山人物誌—百岳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