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演進VS環璄的影響

宏世通國際有限公司 採購部經理 陳彬韻
  食衣往行是人類物質生活所需,而衣就佔了生活所需的四分之一,衣服也已從最初禦寒的功用演變到人類追求文明的象徵,為了追求文明、流行,衣服不僅在外觀設計上不斷的求新求變,甚至於在衣服材質上也不斷的研究創新,以求能跟得上時尚潮流。

  衣服材質早期大都取材於大自然的天然纖維,如植物的棉花、苧麻、亞麻、嫘縈等,又如動物中的羊毛、皮革、蠶絲,用這些天然材質所製成的衣服不僅穿起來舒適,而且也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而其缺點則是昂貴易皺、加工成本高及不易清洗保存。然而在事事求速的現今,其缺點也就成為發展文明最大的阻礙了。所以腦筋動的快的生意人就開始研發出許多自然材質的替代品,也就是所謂的化學合成纖維(人造纖維),這大都是由石油化工提煉的熱塑料所製成的,這種材質其優點是便宜、可大量生產且易清洗,而外觀設計上可塑性相當好,然而在製作過程中會釋放出有毒的廢料,使得環境污染的相當嚴重,這也就是成衣工業在台灣已無法生存的原因之一。

  而世人也常說賺女人的錢及小孩的錢最容易,因為女人及小孩常是感性重於理性,小孩往往最後的總是有父母做理性的把關,但女人的購物慾望是無人可管的。走在大街上女人總是會被櫥窗內的漂亮衣服所吸引,本來是不買的,但因為打折、因為銷售小姐不斷的遊說,自己就無法控制的把錢掏了出來,有時買的時候喜歡,但穿了1-2次就不怎麼喜歡了,有的是每次出門時總是覺得衣櫃裏少了一件衣服,就這樣把不喜歡的衣服丟棄,再去買新衣服,這不斷的循環下不僅造成無端的浪費,更造成了環境很大的傷害。

  因為早期衣服的材質是取材於大自然的天然纖維,這些天然的材質丟棄後較容易自然分解掉,又回歸生態循環體系中,對環璄傷害較少。然而現今的衣服大多都是合成纖維,這種材質丟棄後不容易腐化分解,而燃燒後也會產生有害人體的臭味,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而這些不易腐化的有害物質更讓土壤污染更嚴重,這也是環境問題的禍源之一。

  在邁入21世紀的現在,許多人己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所以時尚界也吹起了環保風,例如像竹纖維做的POLO衫、椰子纖維做成的鞋墊、麻布和谷類纖維等環保面料做成的衣物,這也就是所謂的回歸自然的環保。還有另一類的環保新風潮,就是運用一些廢棄物再生成為有用的東西,例如利用回收的寶特瓶分類、切片後,經過抽紗處理,就變成了舒適的布料了。還有人回收廢棄的報紙,經過加工再處理,就變成了一雙雙漂亮的鞋子。這也是時尚界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環保,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應該每個人要身體力行來拯救這個地球。

  然而不管環保組織如何的大聲疾呼,或是大量發明製造更多的環保物品,這些都只是治標而並不能制本。要如何做才能救自己、救地球呢,誠如我的師父聯合國 NGO 世界公民總會台灣區主席洪道子博士在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明白指出「太極門陰陽平衡的智慧,是對應萬物和諧的靈藥,要從每一個人先做起,用心愛護大自然,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萬物和諧相處」,要如何的從自身做起,筆者有以下觀點:

1. 多選用自然材質的的衣服,以降低化纖衣服對環境的污染。

2. 要理性購物,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3. 舊衣服可以再回收,充分挖掘舊衣服的利用潛力,創造新價值。

4. 清洗衣服時洗衣劑的用量要減少,儘量累積夠多再洗,用冷水洗,不用烘乾機,也儘量不外送乾洗,並避免使用衣物柔軟精。

5. 「心」是人類一切行為的主導者,「思想」是人類一切行為的行動者,心和思想要合一,要惜物惜福,要尊重自然,更要珍愛萬物,這是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務必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