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動代替說教

桃園縣八德市瑞豐國小校長 林瑞錫

  記得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曾宣示,打算以12億元推動「台灣有品運動」,隨之提出四項計畫:品德教育、終身閱讀、藝術扎根、環境永續,希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品味、品質兼具之公民社會。雖然之後各界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推動品格教育不需要花大錢,也不必把上述這些計畫硬湊在一起,不過身為學校校長,我還是認為品德、品味、品質這三項其實有交集之處,我覺得啟動於學校的核心就在於「感動」,以「感動代替說教」。

  所謂感動,應指觸動心靈的情緒,所謂情緒廣泛包括喜、怒、哀、樂、愛、惡、懼等,或者同情、好奇、崇拜、冒險、義憤、驚奇、緊張、狎謔等心理反應等。當然,兒童通常以喜、樂、愛較為正向的情緒感動為主。所以感動當然是一種情意,以感動代替說教就是一種情意教學,把說理、說教這種不易讓孩童接受的品格教導方式,代替以講究的、推敲的、具藝術性的方式技巧,以情意、美感為主,認知、技能色彩較不濃厚來進行教學,相信孩子們的接受程度必然大為提昇。

  這幾年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倡導心靈改革,努力推展「心五四運動」,主要乃盼望這種精神啟蒙運動,能促進族群和諧,讓大家都能用尊重和包容的心,和他人和睦相處;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懷著「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以欣賞來代替批評,以理解來代替責怪,最後讓生活在台灣的各族群,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和諧快樂。

  在「感動」方面,法鼓山認為應該從自己做起,以慈悲智慧感動他人。他們說:「我們總是認為等別人都變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別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但我們自己是否滿別人的願、如別人的意呢?我們能對生活中一點點小事感動嗎?一抹燦爛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感謝、一句鼓勵的讚美、一個關懷的眼神,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願意以這樣的小感動善待別人,那麼別人也會這樣善待我們,漸漸的,當一個人的小感動形成一個整體的大感動,我們就會覺得這個社會真的很美,處處有溫情。我們先從自己感動做起,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別人,自然也會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知名腦神經科學家洪蘭教授曾說:「觸動人心,就會有品,教化人心,人心感動,就會做出行動。」每個人在生活上的確都會有所感動,瑞豐國小每個月的教師品格月會就是希望透過感動擴散,讓我們的老師都能感動小朋友,以感動代替說教,讓所有小朋友都有好品格。老師是孩子人生的明燈,我很期望瑞豐的每位同仁都能讓孩子真心認同,營造更多動、靜態感動情境,讓我們的孩子向上向善,成為真正具備「三品」的現代公民。

原刊登在瑞豐校長部落格http://blog.tyc.edu.tw/b/tg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