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一道炫光

專訪山林保育志工 莊居芳 (閃電伯)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生 王韋智

  初見莊居芳,筆者也親身體驗了他精采的言談與「吸睛功力」;或許與他早期帶領團康活動有直接的關連,站在台上便能言善道,和氣笑容是他的金字招牌,幽默的談吐則是他拉近距離的祕密武器。

  所以,莊居芳在推展保育活動、演說時,總能抓住台下的目光,效果奇佳,效率之高,例如宣傳廢物利用、環保等概念推廣,儘管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也能了解所要傳授的新觀念。如此熱衷於高山志工事業的莊居芳,也是歷經了許多轉折,才慢慢地進入志工的行列……

  莊居芳,台灣台東人。在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完成了高職課業,播下了日後為公益志工打拼的種籽。民國六十八年花農畢業後,隻身到彰化芳苑擔任牧場獸醫工作,公餘在微笑協會當義工。七十二年服完兵役轉而從商,十年的光陰練就了很好的口才。而後進入了聚隆公司服務,為勞工志願服務及職場安全衛生維護貢獻心力。

  七十六年獲選為志工隊長,結識新進隊員程碧玲,兩人志同道合,三年後結婚。三位可愛的女兒更是其公益志工路上的左右手。八十七年時, 放棄企業高薪,擔任秀和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從此和公益環保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九十四年,莊居芳夫婦到雪霸國家公園當義工,整修解說牌,不料會遭雷擊,休養期間,仍舊不忘義工工作。人稱莊居芳是被老天以閃電打通任督二脈,「閃電伯」的名聲不脛而走,義行義舉傳遍岳界,感動大眾。

百岳結緣行─奇萊縱走

  莊居芳第一次登山是在民國七十四年的中秋節,由「彰化縣綠野協會」規劃的「奇萊縱走」之行;奇萊山因為曾經發生多次山難事件,一向給人充滿挑戰與神祕色彩。

  那時孤家寡人的莊居芳,年輕敢衝,甫接觸登山,興致勃勃,第一次登山就參加人稱「黑色奇萊」的縱走行程。當時一個月工作的薪水不到五千塊,卻一口氣買了將近四、五萬塊錢的登山裝備,準備征服神秘高山。但因為沒人仔細指導裝備的使用方式與搭配器材,一上山,所費不貲的裝備卻讓莊居芳發生糗事。

  「上山後,看到一旁的登山協會拿出爐子,還有酒精膏、油等,我只帶了爐子卻沒有燃料,所以只能靠九罐八寶粥、一盒月餅撐了三天。」莊居芳回想起來,還是覺得非常糗。有了這次的體驗,莊居芳理解到裝備並不是登山最重要的因素,而是要挑選適合自已行程,並且體力可以背負的器材才行。後來征服百岳的莊居芳,總是腳下穿雨鞋,背著外架式的鋁架背包就爬登上山,勇闖天涯了。

戰功彪炳─中彰六戰士

  一開始登山的莊居芳,結交了一群朋友,成群地以搶攻三角點為目標,負重、跑快、搶營地就是標準的登山客的作風,莊居芳和一群山友還特地訂做白鐵材質的牌子,寫著「中彰六戰士」,每登高山,就特別帶鋼釘,把牌子釘在三角點旁邊的圓柏上,再補上日期,以作紀念。對他來說登山只是征服感與體能鍛鍊,從沒思考過登山的真正意義。

  登遍了許多台灣的高山,漸漸發現山上環境與莊居芳原先想像的美景大不同。許多登山路線、景點都非常髒亂,一些較無環境保育概念的山友走過後必留下「垃圾」。加上為了搶佔適合駐紮的營地地點,常常要半夜就出發或是走到很晚,這些原因讓登山品質大為下降,也失去了登山的喜悅。如此下去,後代子孫能享用的登山資源定是每況愈下。

  正好民國八十三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時,招募培訓高山義工,莊居芳心想這可是難得的兩全之計,能給後輩更好的環境品質,又可登山,於是毅然決然的參加第一屆義工。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熱衷擔任雪山高山志工?莊居芳總是回答:「我現在正在贖罪!」

  現在看來,年輕氣盛時的作為,實在大大違反山林保育的概念。所以,在雪霸擔任志工後,深刻認識了保育的觀念,因此在自己第二次百岳行時,發願把以前留下的痕跡抹滅掉,帶著電鑽、電磨上山,把「中彰六戰士」的釘子頭磨掉。

  服務的過程中,莊居芳看到許多來登山的朋友,就像看到從前的自己,戴著頭燈,負重像牛卻跑得像馬,莊居芳就替他們感到深刻惋惜,過程中收穫太少,失去太多,往往只隨著前面那雙登山鞋上山,錯過了變幻萬千的景緻。

  從登山客,成了山友,又成為義工,不同時期的莊居芳在寶島山林中留下痕跡時也完全不同的,以前是留下垃圾、牌匾,現在身為志工,傾盡心力留下的是更多更多付出的背影,為的是號召廣大的力量,為我們熱愛的土地做一點事,為每個人心中嚮往的一塊綠地盡已之力。

高山義工的登山概念

  這些概念莊居芳不但自己身體力行,也開始向山友們宣導,近年來已經少見突兀的「戰功」牌匾,也少見山友自行設立的路標。莊居芳認為,許多登山團體或遠到的山友,到了高山上,為了彰顯個人的表徵與給夥伴、後人指路,紛紛在樹上留下路標,但是這除了視覺的污染,對後人來說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情。舉例說,假如一位山友從山屋要到水源處取水,怕迷路所以沿途設立路標,但若這是條錯的路,這名山友不會再回頭把路標清除,那麼後來的人跟著路標就又走了錯路。

  部分山友有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比方怕到山上吃不夠,背了好多食物上去,在山莊留宿時,就把剩的食物留在山莊,想著如果後來的人食物不夠,就可以食用,所以許多山友留了米、麵、罐頭等食品在山莊裡。但是每個山友在登山前,一定會評估自己需要的食物量,大部分的人都會多帶而不會少帶,如果大家都留下食物,一年有好幾萬的山友上去,山莊豈不成了米倉了嗎?

  或者山友煮了一大鍋的麵,可是只吃了一兩碗,就想把剩下的東西給山上動物吃,所以吃剩的食物都倒到草堆裡面,卻沒有考慮到山上的氣候與動物來吃食的時間,時間一長,食物腐爛,動物把腐爛的東西吃進肚子就可能生病,甚至死亡。

  為了向山友推廣保育理念,莊居芳每次帶了幾十位志工上山清理垃圾,再把這一百多包的垃圾背下山,但是這樣的作法,只有這幾十位志工知道保育的概念與清理垃圾的辛苦。莊居芳認為最需要教育的其實是山友,而非已有保育概念的志工。

與垃圾掙地的劍竹林和沉睡的美酒

  所以莊居芳在山上服勤時,將清理出的垃圾整理成一包包,若有山友經過要下山,就麻煩他揹一、兩包走,讓山友也親身體驗山上有滿堆的垃圾待清理,之後就不會隨手把垃圾留在山上。

  如果以後山友不只把自己的垃圾都揹下山,還幫忙揹下這幾十年來累積的垃圾,那麼才有辦法留一個乾淨的環境給後代。

  有些人以為將垃圾埋在山上,過幾年就會腐化了,或是丟在樹叢裡看不到,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舉例來說,幾年前的雪山東峰表面上是一片淨土,沒想到來了場火燒山,大火將樹叢、箭竹都燒光了,光禿禿的地面,卻有滿地的飲料罐,推想是山友坐在這裡休息,將喝完的飲料罐隨手塞到草堆裡。所以,別以為連大火都燒不掉的垃圾,會在幾十年時間裡就消失無蹤。

  這期志工訓練,莊居芳安排了一堂「震撼淨山課程」,全員八十六人,帶著工具上去,登到三六九生態廁所旁邊的劍竹林,因為垃圾太多又有劍竹長在裏邊,一個小時才挖了十公分, 但是最後耙出了將近一百二十包的垃圾。

  這些垃圾是從民國五十幾年,台灣開始登山活動後,歷經三、四十年中,山友們的「累積成果」。其中還有一瓶民國六十年代的皇家禮炮,美酒應該沉睡在陰涼、安靜的地窖中等待覺醒,但是陳年老酒伴隨著陳年垃圾,任君看了都感到哭笑不得。所以莊居芳呼籲,山友再不覺醒的話,繼續丟垃圾,以後山上要找一塊淨土就再也找不了。

登山節能風

  登山已經是節能減碳的戶外活動之一,但是莊居芳還是建議登山客可以有更加正確的節能觀念。如許多登山客,都要攜帶很多食物上山,到了山上就像野餐,其實在山上當然要吃的精簡。

  也有一派登山客會依照自己的體重,設計食譜,限制一餐只要吃多少,但是莊居芳認為,還是要依照自己的飲食習慣來搭配,例如:有人會以乾燥的香蕉片來替代水果,以維他命、可樂片代替飲料,但是沒有這種習慣的人會很難受,雖然揹負重量減少,卻反而沒有體力爬山。

  莊居芳建議,登山客其實不用強制要求自己不能帶太重或容易腐爛的食物上山,只要能夠背的動、吃的習慣、充足較重要,而以森林保育的概念來說,也不會推廣應少揹東西上山,重要的是,只要揹了多少東西上去,就要全部搬下來,另外,山林活動愈來愈受歡迎,登山大眾來自四面八方,建議大家盡量不要圖方便就自行開車上山,因為每個人開車的話,就消耗了很多能源,製造空氣髒亂。建議大家一起共乘,或是搭大眾交通工具,再多走一段路。

一道光、一陣響 閃電伯精神廣流傳

  九十年四月二十日那天,上天給了莊居芳一個「意外的驚喜」。那天桃山國家公園有一個任務要執行,包括了步道、解說牌設置點的勘查。擔任挑夫的莊居芳、擔任伙頭夫的太太以及同行

  志工,一共有六個人,走到桃山的三角點旁,突然一道閃電下來,莊居芳遭到雷擊。

  還好平時擔任高山志工的莊居芳,每次上山總是習慣揹一個鋁架背包,沿途有垃圾就會撿起來放在背包裡,東掛西掛,莊居芳形容自己就像違章建築一般。還好雷先打中的是那包垃圾,如果沒有這個擋箭牌,直接擊中莊居芳的身體,台灣大概就永遠少了這位偉大的高山志工。

  遭雷擊的消息,很快傳了開來,新聞報紙也用斗大的標題刊登了這個消息。這時躺在醫院休養的莊居芳,卻仍掛念著高山志工的工作問題,絲毫不因為在山上發生意外而退縮。「人的生命真的很無常,可能瞬間就結束了,要隨時把握在世界上留下永恆,捨得、捨得,要捨才會得」。

  經過雷擊事件過後,莊居芳對人生有了新體悟,反而對於志工的投入比之前還更積極。

  莊居芳說:「病癒初期,只要山上天氣有變化就會開始擔心,但是不會怕到山上去啦!」被閃電打中的莊居芳,更加投入高山保育工作,並且加強宣導登山概念,如天氣不好的時候就不要去登山,或在原地稍作停留。如此因時地的勇敢高山精神,讓許多岳界、山友、志工大為稱頌,從此莊居芳多了「閃電伯」這個響噹噹的外號。

登山不一定登頂 心靈滿足才要緊

  登山是心靈的享受。莊居芳認為當志工的好處是,每次上山多是固定到一個地點進行服務,如此一來,就可以觀察到一年四季的多變景色,風景更美,收穫更多。所以莊居方向山友建議,不一定把攻頂、登到三角點做為唯一的目標。如果在山腰或某一地點風景很棒,就這在裡停留也可以,不一定要去登頂。例如:有一次,我們的一些伙伴本來要走到雪山主峰,但是看到途中東峰的風景絕倫,就心滿意足的下山了。

  所以在訓練保育志工的過程中,莊居芳甚至禁止志工登頂,例如最近的一次,莊居芳帶領他們走到三六九山莊,再到黑森林去逛一圈就下山了。志工們也會詢問:「天氣這麼好怎麼不去登頂?」莊居芳會回答:「我們不是以登頂為目的的。登頂並不是唯一的結果,而是過程中你獲得了什麼。這一次我們八十幾個人揹了一百八十三袋的垃圾下山,肉體的疲累不在話下,但是共同分享喜悅,精神的滿足都是難以言喻。」

  有了心境與目標的改變,這幾年莊居芳比較少規劃長程縱走,每次上山幾乎都在雪霸國家公園值班。莊居芳笑著說,自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登山的高度隨之下降,大概已有將近八年,都沒有登到高山的頂端。但是常在登山口,看著只是為了一張證書或是一張攻頂的合照而登山的人們。

登山志工宗旨:服務、學習、成長、傳承

  莊居芳將自己奉獻給台灣山林的主要動力,是一群伙伴默默的支持他的家人、山友。

  山友跟國家公園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志工則兩者的溝通橋樑。有些山友來登山,不曉得山裡的狀況,所以對於園方的政策會有些意見,如:入園管制,或者床位的管制或分配等,這時候就要靠志工扮演潤滑劑的角色。

  莊居芳認為,志工在山上可以學習、成長,自己親身體驗過這些益處,因而所以希望能夠有所傳承。所以莊居芳將志工訓練的宗旨,濃縮為四個口號:「服務、學習、成長、傳承」。往後讓高山志工形成固定的組織團隊,吸引更多志工加入,不斷地延續。

  莊居芳呼籲大家:「志工不是沽名釣譽的頭銜,而是出自內心的感動,這些實際作為鼓舞我們持續下去的動力,也是對台灣生態環境之美所發出的讚嘆,衷心盼望愈來愈多的山友能齊為瑰寶台灣打拚。」

原文刊登於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出版之《臺灣高山人物誌 —百岳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