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人權教育 提升公民素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前局長 吳清山

  聯合國大會一九四八年十 二月十日 第 217A (III) 號決議通過並宣布《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以期每一個人和社會機構能夠對權利和自由予以尊重,而且有效地遵守,所規範的三十個條文,已是世界各地人類的共同目標。

  世界人權宣言宣布迄今,已達六十二年之久,但所揭櫫的人道與人權精神,仍為普世價值。然而觀諸當前仍處於戰爭未息、衝突不斷的世局中,與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所宣示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顯然有相當大落差,人權主體精神仍無法彰顯。

臺灣的人權教育 仍須努力

  目前台灣的社會,透過人權教育的倡導,在加強對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尊重,發展人權與個人的尊嚴,促進族群、宗教及語言群體之間的瞭解、容忍、性別平等與友誼等方面,已經有所進步,亦有助於提升公民素養。

  雖然政府、民間團體和學校積極倡導人權教育,但是在社會上仍可看到一些緊張和暴力的現象,例如:家庭有家暴、學校有體罰、政治殿堂有打架、甚至一言不和大打出手,亦屢見不鮮,這種缺乏容忍和尊重的態度,足可突顯我們尚未進入一個理性、成熟和尊重的社會。

  因此,不管是家庭人權教育、學校人權教育或社會人權教育,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心中有愛 人權精神才能體現

  人權教育是一種理念的倡導,亦是一種行動的實踐。人權教育能夠落實,必須建立在以「愛」為核心的教育,我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任內,特別提出以「愛」為核心的三生六零教育,實現教育 111 (一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一個都不少)目標,獲得教育界很大的迴響,看到很多教師發揮愛心和耐心照顧每一個孩子,真是令人感動。

  三生六零教育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顧及學生生活、生命和生態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同時提供學生一個零 體罰、零霸凌、零拒絕、零歧視、零障礙和零污染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樂在學習,以發揮學習效果。

  世界人權宣言 第二十六條宣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闡明人權教育的目的與內涵,三生六零的 教育作為與人權教育的理念可謂不謀而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師生「愛自己、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的胸懷,這正是人權精神的具體展現。

形塑人權文化 提升人權素養

  人權是一種思想,亦是一種行為,透過集體努力,它會形成尊重生命的氛圍,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社會文化。

  文化具有感染力,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也會左右一個人的行為。社會和學校能夠不斷傳播人權宣言的理念,讓每個人都能理解人權的意義,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就容易塑造普遍性的人權文化,進而提升社會大眾的人權素養。

  人權素養涵蓋了尊重與包容、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權利與責任等內在涵養,能夠加以力行實踐,就成為最重要的公民素養,人人具有公民素養,就自然容易形成和諧的社會。

善盡公民責任 共創和平世界

  身為社會一份子,每個公民都有其社會責任,就是讓社會更美好、讓世界更和平,大家都能在安全、健康環境下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

  只有愛,才能降低暴力,減少衝突,去除仇恨;心中有愛,行動無礙;心中有愛,關懷無限,社會更祥和。

  做為世界公民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喚醒人民最純真的愛,讓人人都受到尊重、人人享有自由、人人得到平等對待、人人權利有保障,帶給社會正向的能量,這樣的世界才會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