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請一定

高雄縣仁武國小教師 郭福州

  電視上的頻道,經常報導專家學者研究有關地球暖化的議題,裡頭談及有些極地動物因為氣溫上升,導致牠們棲息的冰層急速融化,如此一來,不但海平面會上升,使某些小島甚至國家被淹沒之外,還有很多的動物會瀕臨絕種,還有更多的動植物會因為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而消失。看了一次次的報導,著實讓我們的生活,不經意地憂心忡忡起來。家在 南台灣 的我,被去年 莫拉克 颱風之後釀成的八八水災重創,面對週遭環境一塊塊地被摧殘,更產生了極強力的震撼。曾幾何時, 台灣 已從 葡萄牙 人心中的「福爾摩沙」,變成寸寸脆弱的國土,碰上一次比一次劇烈的暴雨,政府與我們又該如何整治和重建?我滿腦子的疑問、問號,不禁開始擔心著生活環境的未來。

  高屏溪 ,一條二百八十萬人依賴飲用水源的溪流,一場風災讓這條河完全變了調。從滿是污染的貪婪之河,努力到人人咋舌讚賞的河岸公園,十年的努力,瞬間又化為烏有。橋樑斷了,河道改了,泥沙與浮木,處處可見, 莫拉克 之後的 高屏溪 故事,該是全 台灣 人的反省。風災過後的每一天,河床上挖土的小小怪手,來來回回, 旗楠公路 漫天風沙,那景象就如同想扳倒大象的小螞蟻,疏濬真的是解決危機的萬靈丹嗎?相隔不到四個月,南 台灣 出現了乾旱,水庫泥沙淤積,一堆堆的漂流木,氣象報告上一直談論著缺水的警訊,一期稻作將會面臨休耕,過往,農作物熟悉的節氣,這時也全跟著變了調。

  如今的 高屏溪 ,在我心中,或許也在你心中,就像個荒野的孩子。偏遠的山區,山壁就像被剝了好幾層皮,這不是我所認識的山,而河,再也不是我們熟識的河。

  難道,沒有人關心過 台灣 山林的承載力?過去,錯誤的造林,種下了惡因,多年後惡果完全顯現,加上農民種植不利山林的作物,如芋頭、竹子、薑、梅李等,鬆土的、淺耕的、沒有抓地力的樹,讓 高屏溪 的上游,一遇暴雨就坍塌。老一輩的農民都說:「一塊地只要種過薑,就需要休息養生好幾年才能再種啊!」何況近年來,政府還鼓勵觀光上山,農業上山和生態旅遊,這將對 台灣 山區造成另一波嚴重的災難。只是因應人的需求或觀光,硬要往山區開路去迎合,這樣的開發顯然是超過環境負荷的。

  生態旅遊是人去融入,按照當地環境去生活,現則背道而馳,除了開發不當之外,錯誤的山林政策,從過度開墾到觀光投資,卻都未曾考量地質環境和潛在風險。我想政府不應以消極式的造林,而要積極的從源頭回復山林,補助山林休耕,限制採伐。山地停止耕種後,自然原生的種子就會找到他落腳的地方,生長並健康長大。讓土地自然恢復,十年後,適合的樹種長出來,松鼠和山羌會回來,山的美貌與安全都會回來。雖困難但總有個機會,山上照顧好,平地才會好。

  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開始,大家都很篤定:「災害一定會再來。」但要盡量減少人命財產的安全,絕不能跟大自然對抗,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耐。有些破壞是永遠無法回復的,若人類堅持舊思維在生活,那 台灣 和老天的租約,還能有多久?河水讓它走要走的路,人不要再搶路了,人該學習走自然的路。過去的環保,人人都在做,或多或少,或徹底或敷衍,從未有不安的覺醒。但此刻請重新不斷的反芻,災難年年的 台灣 ,似乎已經沒有一塊土地完好,所以我們應該對「環保」兩字,要有深刻的省思,因為每拖一天,地球的問題就不斷的累積。

  前幾年,我家年夜飯必定上桌的烏魚子,阿母最愛的白鯧和透抽、九孔,今年都因貨量極少,在市場的價格飆高上揚,而被割捨在菜單之外。時序來到了夏天,高溫且乾旱,牛隻也因為氣候極端造成身體的適應不良,使鮮奶的產量銳減。誰說暖化還是個很遙遠的未來?它,已經影響了家裡的廚房;它,已經牽動了每個人的生活。

  說到烏魚,更曾是漁民口中「誤人不誤冬」的信魚,又稱「烏金」,只在冷鋒過後轉暖的二十至二十二度海溫下產卵,冬至前後十天是 台灣 淘烏金的時節。當年, 高雄縣梓官鄉 漁民一趟出海,最多收入所得可達一千兩百萬元,足以養活二、三十個船員家庭。近十年,隨著東北季風愈來愈暖,水溫一再升高,烏魚也就不再南下,漁民的心也卻愈來愈寒。

  氣候真的真的變了,讓路上走的,水裡游的,空中飛的,都變成環境的受害者。此時,烏魚正以十倍數的速度消失,大量捕獲的 東港 黑鮪魚也大量減少。 台灣 優勢的養殖業-九孔和牡蠣,在伴隨溫室效應引發的海水均溫年年升高、酸化,直接受衝擊。以往,餐桌上熟悉的美味海產,幾乎全都因暖化而「乾坤大挪移」,冷水性好吃的魚種大量減少,暖水性民眾比較不喜歡吃的魚種卻增加,未來, 臺灣 人吃海鮮的口味,勢必要順應暖化而調適。烏魚不來的冬天,鮮奶價錢昂貴的夏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改變。

  暖化也使得許多植物提早開花,花季拉長,牽動到昆蟲的活動,引發生態系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就像蜜蜂,牠是農業最不能缺少的觸媒,溫度變化正擾亂蜜蜂的導航系統。人類賴以維生的一千三百多種作物中,有九成以上都需要靠蜜蜂授粉。沒有蜜蜂授粉,蘋果、玉米、小麥等重要作物無法成熟,沒有蜜蜂,作物一定會長出畸型果。然而,國寶一樣躲不過這樣的命運, 台灣 的櫻花鉤吻鮭正因為林地改種蔬菜,造成夏天陽光直接照射溪谷,已超過鮭魚原本可以活存的極限十七度C,環境讓牠們也面臨生存的挑戰。

  專家說:「地球每增一度,雨量增加六%,地表平均溫度每上升一度C,就有10%的物種面臨絕種的危機,這是一個世界再也不能等待的關鍵時刻。」當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當人人都在看正負二度C,都在談綠生活,開發綠能,而自己,此刻起就是做好本分,盡力減碳。剛開始,我的低碳綠生活,是多麼不習慣,不方便,有時要克制,有時也大費周章,一路走來,卻不曾過想要放棄再返回的念頭,從煎熬到堅持,持之以恆,終於養成了「態度」二字。

  態度的保持在於牽扯著環境的效應,看似稀鬆平常的芝麻小事,都隨時隨地攸關環保意識的行動表現。舉凡資源分類回收,攜帶餐具、購物袋、水壺及手帕,不再有使用一次性的浪費。家中,隨手關燈拔插頭,定期清洗濾網,拉窗簾讓陽光灑進,打開窗讓空氣對流,取代對電燈與冷氣的依賴,淋浴及多層次使用,減少水量的流失。對有限資源的珍惜,也是一種對自然的尊重與惜福的態度,更容易營造快樂寬廣的胸襟。

  生活上,因為有了這些新感受,常會不經意地浮上得意的笑容。減了多少碳排放量,算一算,從幾克到幾公斤都有,誰說這是舉手之勞,既不苦也不累,省能源最終還能省下水電費。小動作大效果,換來身心的健康,同時對暖化現象有所減緩,功德數件喔!拯救地球是一條不歸路,漫長久遠,永無止盡,也是世界公民應有的一份生活責任,趕快去行動,只要有心想做,就會與理想拉近彼此的距離。

  想一想,這世界「烏魚不來了,蜜蜂不見了,牛不產奶了。」它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即將發生的事實,你還在猶豫什麼?即刻就出發吧!從生活的腳步裡,一步步去改變,去轉化,然後養成習慣,點點滴滴的累積,終究會有積沙成塔,滴水成河的力量。土地上,一百棵樹分開種,那一棵樹就只有一棵樹的效果;但集結一地,種了一百棵的樹,他的力量絕會大於一百棵。所以,沒有集體的力量,這一切也無濟於事。

  最後,我想將每個人的低碳綠生活,用力道渲染開來,定能讓暖化峰迴路轉,來個負二度C,所以請大手牽小手,齊心努力囉!如果大家都愛護著與我們的生命相繫共存的地球,請一定要跟著做,一起來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