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三部曲

迷樂豆音樂出版社總編輯/鋼琴老師 徐珮菡

沒練?那今天就請假!

沒練?那今天就不要上樂器課!這幾乎是所有家長的想法。 如果沒有唸完書,那今天是不是就不用去上學?不用補習?答案當然不是! 為什麼只有學音樂、學樂器是這樣? 那是因為家長不了解學樂器要做什麼?到底在學什麼?

學樂器對學生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並不在樂器精進的演奏技術上, 而是透過樂器、音樂的學習,他們到底可以學到什麼? 認知的訓練、觀察力的訓練、客觀描述的訓練、分析的訓練、歸納的訓練、控制力的訓練、邏輯的訓練、與情感的連結 ….. 在德國 Breitkopf出版的教材上早就已經用了這樣的教育觀點。 這些,才是未來在音樂教學上的新觀念。

也因此在教學中,教材的選擇確實很重要,因為它關係著老師的教學是不是會成功。 成功的教學除了學生有進步、有進度、師生溝通良好、親師相互信任 …… 好的教材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媒介。

研究鋼琴和小提琴的教材這些年以來, 發現世界各國都有他們為學生設計的好教材,只有我們老是在原地踏步, 用著日本人早就已經淘汰的版本、或是出版商從美國引進的各種新的、舊的美式教材 ……. 除了這些,我們還能給學生一些什麼? 其實教育就像種子,我們要把最好的種子種到學生的大腦裡, 將來這些學生才會有繼續進步的可能。

在教學的層次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之後, 家長認為沒有練就先不要上課的問題,至少就解決了一大半。 因為學生在上課中學到的東西,就不只有哪裡彈錯、哪裡不熟的問題, 如果家長覺得小孩練不熟去上課就只有聽到老師說:練得不熟 …… 反正他們早就知道只會聽到這些而已,那又何必浪費錢 呢? 所以家長認為沒有練熟就不要去上課,是因為他們對學習音樂的認知就只停留在這裡而已, 老師如果不想教得太難過,就應該要想辦法提升家長的層次。

我們對教材上的期望,就是希望使用的老師能達到像這樣的目標。 教學的內容與方向要有最新的觀念,才不會落入被家長左右、無法控制教學內容的情境。 最新的教學觀念家長知道嗎?不知道! 他們只知道二、三十年前他們就是這樣學的,所以覺得現在應該也是這樣。 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用二、三十年前的方法都不用改進、更新的呢? 那就要提出更有內容的教學, 才能把傳統式音樂教育的大包袱,和過去一些大家對於教學的錯誤認知改正過來。

學生們的白頭髮… ..

學生們怎麼會有白頭髮?難道鋼琴老師我還有副業在教長青族唱歌嗎?

******************************

當然不是啦!我說的是我這些從小三到高二的學生們。 他們到底幾歲?怎麼會有白頭髮?連老師我三十幾都還沒有ㄌㄟ! 忘記從哪一次上課開始,赫然發現一位小四學生頭頂上閃亮閃亮的 ……. 我站起來一看:那 …… 不是白頭髮嗎?難道是少年白? 從那次以後,我就開始不由自主注意小朋友們的頭髮 ……. 又發現一個:這個更扯,才小三而已就有好幾根啊? 他爸媽也都沒有啊??? 還有,一個國二成績名列前矛的女孩子,戴上眼鏡看起來比老師我還像老師 …… 最近,我發現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也有那麼幾根 ……. 這些學生底怎麼了?壓力很大嗎?而且還都是女生。

觀察這些學生們都有一個共同現象: 不是班上成績名列前矛,就是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 再不然就是拼了命不想輸給別人,自己給自己過大的壓力! 現在的父母似乎給了小孩過大的壓力?? 可能是因為現在少子化,橫豎就生那麼一、兩個, 要承認自己小孩的資質沒有別人好?這應該是一件很傷感情的事。 所以在各種補救教學興盛的情況下,成績不好也沒有去找問題在哪裡, 就拼命幫小孩找補習班惡補,只期望看到成績單上那被拯救過後的亮麗數字。 而小孩的白頭髮,就是大家一起努力的代價。

成績或許很重要,有很多人會覺得小時候沒有好成績,長大以後還有什麼希望可言? 所以拼了死命也要看到成績單上完美的分數。 可是這樣出來的“假資優”,長大真的可以出人頭地?? 據我知道的是:很多人在盡了全力考上好大學以後, 就開始過著從小到大都沒有嘗試過的墮落人生。 從這個時候開始墮落?要回頭應該還需要一段長長時間的自我反省吧! 真正嚴厲的競爭才正要開始呢!

童年應該要有童年的生活,這是一個自我探索與發展的最佳時期, 怎麼能讓不當的填鴨式教育,把最能培養創造力的年紀蒙上陰影? 這樣做是最可怕的教育。 其實父母跟老師最需要做的,應該是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而不是拼命用補習來補救他在成績上的弱項,以為成績好一切就會有希望。 這樣只會在未來塑造一批批對生活沒有熱情、高學歷的失業人口!

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

某日上完課一位媽媽來接兩個小孩, 問了問他們今天的上課狀況之後突然悠悠地嘆了一口氣 ~~ 說:「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想當年我們小時候想學不能學都是因為家裡沒錢, 現在的小孩什麼都不太缺,為什麼反而這麼不懂得珍惜?當年我是拼了命在練,可是因為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啊! …… 」

另外一個例子: 一位媽媽有一回在教室裡抱怨說: 「現在小孩太好命啦?不太能打罵還不能被要求,想當年我是怎麼辛苦讀出來的?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 」這位媽媽是一位高中老師。 像這樣的感嘆和抱怨我經常接收到: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

我在教學上也確實經常有現在的小孩已經不再“耐操”的感覺。 回想我小時候學任何才藝好像也不會這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仔細分析並不難理解:因為時代早已經悄悄地在改變了! 我當年學鋼琴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198x 的年代是一個工業時代的尾聲, 就我們這一代,還殘餘著最後工業時代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 當時的做法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工廠裡被品管、同一個機器打出來的模子一樣, 所有的人都是要一樣的,不太允許有個性化的發展。 還有,當年強調一種“做苦工”的價值觀,普遍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所以你要勤奮、你要努力,像苦行僧一樣地孜孜不倦學習才會有成就。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世界已經悄悄地改變了 ….. 最生活化的例子是: 現在的小孩幾乎都會吹冷氣,一生下來就開始可以享受著生活上無所不在的便利。 家裡沒有冷氣嗎?在台北應該很少!就算家裡沒有,外面也一定會有。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便利不僅大人覺得方便而不能沒有,當然連小孩也會一併受惠, 這是一種生活的進步,也漸漸會變成一種習慣。 我們這年紀的人的爸媽,一定也經常說我們怎樣又怎樣, 想當年他們是怎樣又怎樣,為什麼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這就是一種進化。 好了,沒錯!就是進化。 進化之後並不是拼命回想自己當年有多苦,為什麼現在的新人類不用這麼苦? 而是要用一種進化的態度來教育、要求。

以學鋼琴為例子好了: 現在學鋼琴已經不是要求小孩還得像從前一樣,拼命練習拼命做苦工就好, 當然,養成一種好的練習習慣還是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透過像這樣的學習,小孩究竟得到、學到了什麼? 鋼琴,這只是一個接觸藝術薰陶的媒介,事實上家長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媒介。 音樂、藝術的學習非常適合提供學生一種關於品味、美學鑑賞的啟發, 所謂的“學鋼琴”除了鋼琴和課本之外,還有著對一個“學習者”更多的啟發和連結, 透過音樂,讓他們的觸角更延伸到其他的體驗, 這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家人及未來的人生。

所以,“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是可想而知的。 要用“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開始對他們有新的期許和期待, 現在社會上要的“人才”早已經不是孜孜不倦、不知變通的苦行僧, 要的是一種可以“創新”的人才,用創新而開放的態度來改善生活的人才, 可以當苦行僧的人,未來一定不會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他們跟我們不一樣?” 看在我眼裡反而對他們有一些興奮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