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學校的素描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林楚欣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強調知識記憶、重視紙筆測驗、以分數決定孩子的命運和價值,嚴重忽略兒童身心靈的均衡和完整發展,以致於大多數的孩子未能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也不能擁有值得驕傲的學習成果,甚至於成為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教育改革雖立意良好,卻造成眾多紛亂和爭議,其主要原因乃是教育政策未能從台灣的文化土壤裡檢視教育體制的病因,再求對症下藥,而僅落入「政績」、「變法」、「效仿」的迷思中。

  靜觀教改下的孩子,我們仍然看見他們穿梭在學校、安親班、才藝班、電視節目、網路遊戲、速食店中,生活被無意義的學習活動、劣質的休閒型式、粗糙的人際互動填塞,他們在被擠壓的時間和空間裡,不得喘息,身為大人的我們,真該思索這樣的生活將把孩子帶到什麼地方?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童年的面貌該當如何?當世界各國均展開教育改革的同時,以台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況,該如何實踐一套恰當的兒童教育呢?

我期待有一所學校,它的辦學理念如下:

  1.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生來本是一完整的個體,終其一生也只為做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一個身心靈完整的人不但可以完成那些想以「人」為工具去達成的目的,而且能做得更好、更適當、更不傷害自己、他人和自然;教育應該提供一個場域,讓孩子在其中自我開展、自我完備,進而達成自我之為「人」的目的。

  2. 教育是一種精神生產業:每一粒種子,都必須在一塊健康、肥沃的土壤上,吸收來自宇宙間的自然之氣,且受到恰當的關照,才能自在的生長發展;而孩子也需要在一個富含自然、人文、藝術的情境中,受到滋養,且接受良師的啟發和引導,他們的精神才能自如的生長和體現。

  3. 發揚東方溫柔敦厚的文化思想:儒家重視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生;道家強調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佛家講求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儒、道、佛」三家均緣於東方,它們所代表的「仁、慈、悲」深刻滲透在中國人的歷史中,更深植於台灣這塊文化土壤裡,是迷失的台灣子民在尋求出路時的一盞明燈,也正是教育的實踐過程裡最需粹鍊出的教育哲學。

  4. 突破兩極化的限制,讓兼容並蓄創造更大的可能性:開放與傳統、統整與分科、現代與復古、國際與本土等,都是受到兩極化限制的例子,也往往無法從二選一中找到標準的答案;事實上,去除執著後的兼容並蓄,不但可結合兩極精髓,更能營造有機情境,讓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從中滋養、蘊育、生長。

  接續上述的理念,我還希望這個學校能做到以下幾件事:

  1. 聘任尊重兒童價值與尊嚴,且具備深度人文素養之教師,並讓教師持續在專業上成長,為開啟兒童心智、滋養兒童精神生長而不斷學習。

  2. 營造美感實用兼具的校園環境,從建築設計、空間規劃到花草樹木,處處皆是怡人美景,處處皆是鮮活教材,讓孩子得以時時觀察自然、享受自然,徜徉在人為與自然交融的情景中。

  3. 融合儒道佛哲學理念、兒童發展學理、課程教學理論,設計豐富、有意義、人性化的課程活動,讓孩子擁抱學習的樂趣。

  4. 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透過灑掃庭除、功法研習、靜心冥想、養生餐飲、體適能和登山健行,培養孩子正確的強身保健觀念。

  5. 精心選擇純天然、有機、可塑的材質,用心設計教材教具的型式和實用性,讓使用者在使用教材教具時,沉浸在它透發出的深刻意境中,讓教材教具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6. 重視「定、靜、安、慮、得」的歷程,對孩子的學習過程只求紮實不求躁進,讓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7. 透過愛與包容的具體落實,照顧孩子的情緒,締造師生間長遠、深刻、親密的感情,讓尊師重道自然發生。

  8. 藉著農耕、飼養、登山、觀天、察地等活動,敬畏宇宙奧妙,體會自然神奇,培養孩子敬虔自然、尊重萬物、珍惜生靈的態度。

  9. 透過鮮活優質的藝術課程,營造豐厚的人文藝術氣息,潤澤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沉浸在珍貴的人類文明及豐富的情感世界中,釋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

  10. 透過教師切實的以身作則和真摯的教導與訓誨,培養孩子感恩惜福的態度及服務奉獻的精神。

  11. 落實檔案評量,持續而深入的了解每個個體的發展和學習狀況,並和家長做密切的連繫,讓孩子的成長需求受到恰當的關照與滿足。

  12. 藉由真誠的親師溝通和親職教育課程,讓家長瞭解並認同學校的理念及做法,且在家中延續學校強調的價值,提供孩子一致性的成長環境。

  假如這個學校真的誕生了,我相信它可以營造一種氛圍,讓教師和學生在其中自在且充實的享受生活,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更能開啟一種教育模式,讓孩子養成一生受用的觀念、態度與氣質,為自己開創後續美好的生命;而且它一定會開創一種好的教育典範,為台灣教育改革挹注生命力,為還原童年原來面貌提供一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