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相逢為君下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專任副教授 林金源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
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漢朝.百越民謠

    國小教科書上,我首次邂逅了這首古詩詞。四十年來,中小學的課本已經不再選它,因為「下車揖」、「為君下」的價值觀與今天的世界早已格格不入。原本我只記得詩的片段,但是詩的意境卻一直在腦海中盤旋,它甚至催逼我快去查清楚詩的全文與典故。

  在《風土記》裡,我找到了如此一說:越人純樸,與朋友交往,用雞犬祭拜,並頌曰:「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後人詮釋此詩意境,表示對待朋友的忠誠,不因地位不同而轉變。

    這個詮釋讓我稍感遺憾,因為它只關注人與人間交往的私德領域,卻忽略了掌權者如何對待普羅百姓的公德問題。相對於「戴笠」與「擔簦」,「乘車」與「跨馬」代表飛黃騰達,也代表擁有公權力。官大人遇見老友時,不擺官架子,下車、下馬相見,固屬難能可貴。但官大人如果面對非親非故的小百姓,也能不擺官架子,這種境界是否比前者更難得?

  官職如果只是造福黎民的必要手段,而不是圖謀私利的名器,那麼「下車揖」和「為君下」就是非常自然的舉動,不管面前這個小民是故舊還是陌生人。中國士大夫傳統中,擁有此一高貴情操者大有人在。可惜這樣的官大人卻越來越少了!

  我有幸曾與謝姓大官為鄰,每次我的摩托車與接送他的公家轎車相會時,謝先生總要司機讓我先行。不久前,杜姓立委帶領友人從國外觀光返台,入境時與海關人員發生爭執。小公務員不留情面,依法執行檢查業務,惹惱了立委大人。大人把名片一甩,怒斥小關員有眼不識泰山,外加事後把他叫來立院訓誡羞辱一番。

  「為君下」的謝先生官聲極佳;「下車」與小民爭「議」的杜先生則捅了馬蜂窩,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