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品質與目標

利達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謀宗
  

前言: 台灣自從民國58年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將義務教育由小學6年延伸至國民中學改革的目標是提高教育素質與整體教育普及化,九年國民教育對社會大眾的重要性更是無庸置疑,包括:
1.具有承先啟後的功能。
2.主要教育對象是處於身心狀態不穩定和可塑性高的年紀,也容易發生問題。
3.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普及而深遠。
4.九年國民教育的義務化及免費化。基於以上四種理由,我們知道國民中小學的基礎義務教育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著弘遠的影響。而且亦可推知,若環境教育在國民中、小學真正落實,則對這個社會民眾的環境教育紮根動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自九十學年度起即將實施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並規劃在七大學習領域中融入議題式的環境教育教材來實施環境教育活動。因此在此時此刻,環境教育的教學理念如何配合九年一貫的教學理念就格外引人注意。但整體的衡量與實質有很大的落差。剛好筆者正在想不知是寫何種題目,食、衣、住、行、育、樂、學、資與中央政府的教育部、國防部、內政部、外交部、經濟部、交通部、勞委會、財政部、體育會、國科會、衛生署、警政署、農委會、經建會在筆者的人生中有過的經驗,歷經學習環境中的感觸,所以筆者才選寫教育部這個案經例證來報告,是否對未來教育有所關聯與其期望目標。俗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業,也是整體國家競爭力的源頭,也是國力的指標之一,非一朝一夕可成就,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社會各階層人才,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的大目標。
首先,我們人類誕生在這個人間,從母腹中出生,開始大聲哭著,要為這個世界所做所為,上帝也沒有給我們選擇要不要接受,唯一選擇的要怎樣好好活下去。

  1. 小孩出生0-3歲以前,就開始與家庭中父母最貼心,是近而親論點,來分析他的幼兒成長期,也是人生中第一階段的生活教育,大部份教育來自家庭的成員,文化與程序方法,也是黃金的階段給予他的言行,或協助各種不同好奇心與給他最安全感的成長,往後他對這個世界非常有信心去學習。

  2. 第二階段3-6歲時,他對外界的事物會非常有好奇心,什麼都想要去玩,也就進入幼教時期,那時,不只家長要注意的事項,也要也要與幼教相互相輔來教導他在小學前的時期,因為3-6歲小朋友腦部正在發達時段,像海綿一樣吸收能力非常好,序開人生愉快學習,生活與教育並齊配合,給予他小時候充滿快樂的童年。

  3. 第三階段6-18歲是屬於黃金時期,因為開始學習正規教育,在校比成績,在家比好壞與成就,每人的性格不同,人是被動、消極的,人不是目標導向,人的行為來源起自於學習,經驗與強化,沒有重視人性化,無論學校老師或家長,大多數都用獎勵與懲罰,或分數來評價他,應該在這段時期是剛走出社大環境,這時給他幫助與教育,是人生最好起跑點,多鼓勵,少懲罰,如罰也要告訴他那些可以與不可以事件,人類有無限發揮潛能,只要正常生活與教育,只選到他的優點,就會發揮他的才能,也是人生尋找出道路開始,會有他的期望與願望,世界數千種的職業,只要適合本身的合適都會有成功的希望,少量比來比去,或換來換去,都會有成功希望,這段年紀是人生的分水嶺。

  4.第四階段是人生青年期,無論職業學校或普通高中,多增長知識與見聞,不論是書本的理論或是實務的操作,都是一些基本方法以作為未來就業準備深入學習,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這個道理,在20世紀前都是以長大成人,必須負擔社會任務,學生若能選擇與自身志趣相符的科系學習,就能在未來的工作領域上如魚得水,一展長才,知識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學生若習得書本或資訊知識,就能減少自我摸索的跌撞期,以更高的效率來達成工作目標,然學校教育的目的,僅止於知識的傳授就足夠了嗎?筆者深不以為然。學校教育應具備重要的功能-淨化人心、使人向善,人類是群體動物之首,必須聽信觀世音佛祖,佛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離去」,學生如處於善惡交叉之間,一旦聰明才智,不用於對社會大眾貢獻智慧,反而對國家社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這就像如今企業經理人操守,以己領導人的高道德理論,相扶相輔的效果,現今社會功利現象很多,權與錢操控,人俱生下來就有三分命七分是一步一腳印的經營,向企業一樣,在一生當中供給與需求,留給與需求,留個績效在這個地球,每個職業都有不同環境改變與生命週期,例如企業能永續生存,必先有 好的SWT分板外部環境,內部能耐,人才、資源,適當配合本身文化,再怎樣計畫,研究評估,執行最後目標是創造利潤以及社會大眾有益的企業,社會資源要共享這是教育最高理想。

  5.第五階段基本教育到最高峰時,能保持長久的學習,「生活、工作、學習」增加年期,但在這階段期間大部份都已離開學校,在社會各階層服務,假如進入企業界,必先傳承管理,家族企業30年傳承1次,公眾企業20年或10年、5年1次是依據表現績效來衡量,「孟子生死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整個企業比個人的管理困難千百倍,個人本能行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才能進入社會行為,就只有大部份及格,企業變化很難預測未來多方面變化,必須做到最高階級,尊敬,自我挑戰,不斷創新,改造,吸收教的知識,這是人的意義和價值,人類行為本有三大目標,本能行為+社會行為+道德行為,筆者認為如果所有從事教育工作,不管社教、職教,多能從事工作推動者都能夠體認上述五項階段目標的重要性,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光明的願景。

  最後結論:筆者評價如今的教育給予建言,我國教育普及化,大專院校一百多家,大家都有機會接受教育,能在如今教育改革中,雖人口減少,學校增多。雙重危機,但也是一種轉機,如今博士、碩士、教授數量增加,我國是華語體系,能在教育部與學校領導下,大膽的改革,提昇國家競爭力,吸收世界的學生及在職教育,活到老學到老市場區隔,前幾十年來我國去世界知名學校攻讀一樣,我國學院有利於競爭地理優勢,創造教育、知識、經濟最崇高境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