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議題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 劉玉珺

  看了關於「血色海岸」的報導後,令我想起我再網路上讀到了另一篇新聞,內容主要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經濟倡議負責人蘇赫德夫告訴媒體,如果人類在繼續補撈下去,四十年後,全球就無魚可吃了。近年來魚荒的問題甚是嚴重,許多魚源都因過度捕撈而枯竭了,最大的問題製造原因,我認為是遠洋捕撈魚業,當許多國的漁船一起在開放魚場時,那捕撈的量一定是非常驚人的,不論魚產有多麼豐富,一定都會受到很大的損害,而且,如果捕撈漁船的收穫如果大多都是為了內銷的話,因為民生需要也還可以體諒,但是大多的漁船是以「商業性」為出發點,其中的國家也包含台灣,台灣的商業性捕撈船隊世界排名第二,這數字令我吃了一驚,台灣對魚類美食並沒有特別偏好,但居然在捕撈量上名列前矛,可以明顯看出「過度」這詞的意義,此外,第一名想當然爾是在這方面聞名全球的日本,這愛吃魚的民族也經常在環境議題上被討論,因過於龐大的船隊而被受爭議(因消耗太多魚資源),以日本的人口數來看,排除民族性的關係,真正日本國民所需要的漁獲量遠遠少於他們實際所捕撈的量,所以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我們人類其實是可以節制數量的,實際上並不需要耗費這麼多魚資源,應該留給海洋一點休息的機會,並且加強管制,避免捕撈過於年幼的魚,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地球只有一顆,而海洋也只有一片,人類和魚共存於美麗、唯一的藍色行星,我們怎又能在知道元凶是我們的情況下繼續迫害牠們,「合諧共存」是我們與環境最好的關係,我們要為下一代負起責任,使他們還能看見深海中有大量的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