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滅,還要由心生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所長 孫元勳


  地球上的生命多采多姿,現存的生物種類至少有140萬種,科學家估計尚未被我們發現或命名的生物尚有千萬種之多!不僅如此,從化石和史籍紀錄推估,自生命出現迄今已經在地球上出現的種類更是不計其數,估計有上億種之多,包括14萬多種鳥類、一千多種恐龍,只是牠們已不存在了。換言之,雖然現代人類還未橫行於地球前,99.9%的物種就已因天災 (如火山爆發、慧星撞地球)、氣候變遷(如冰河期)或物種間競爭等諸多因素而發生大滅絕(五次)。只是生物滅絕速率在現代人類的”努力”下加速前進。據世界保育聯盟指出,西元1500年迄今,每年平均有14多種生物由地球上消失,消失速率是過去的數百倍至數千倍。科學家甚至估計2050年以前,全球暖化將會使地球上半數物種消失。而第六次將會是人類的傑作。

  或許讀者會認為:屆時地球尚有70萬多物種,值得大驚小怪、杞人憂天嗎? 答案:是的。因為生物間唇齒相依,一個物種消失可能產生骨牌效應,導致其他生物種跟著遭殃。例如,19991加州北部海岸近16,000隻海獺因有一身高級的皮毛而遭到獵殺殆盡,結果海獺的獵物海膽少了天敵,開始大啖海帶森林和大型海藻,使得魚類、貝類失去庇護場所及食物,很多魚種也隨之消聲匿跡。又1505年,葡萄牙水手登上印度洋茅里西斯島,之後的一百多年間島上原有45種鳥類因獵捕、森林砍伐、由船溜上岸的外種入侵種(老鼠)等層層打擊,只剩下21種鳥類。其中,體重20幾公斤、外型討喜且憨厚的度度鳥(dodo),因為不善飛行,無處可逃,1681年不幸絕跡。然而,故事並沒因此而劃下句點,茅里西斯島上一種原本很常見且俗稱度度樹(tambalacoque)的植物,在70年代林業人員的調查下只剩下13棵老樹,令人不解的是,老樹依舊結實累累但為何無小苗更新? 巧的是,這些樹的樹齡均已300多歲,時間回推剛好是度度鳥絕種的年代,林業研究人員懷疑:度度樹的果實可能要藉助度度鳥幫忙消化果實,後來找來同型的火雞吃下果實,發現排出的種子竟能發芽,因此解開謎團。世人因此了解:沒有度度鳥就沒有度度樹。

  物種的存在與否攸關人類的利益和福祉,雖然人類可以人為方式來滿足其在食、衣、住、行方面的需求,但仍然要向大自然採集天然素材,尤其對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而言更是如此。譬如,秘魯部份地區仍有居民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有八成五是來自野生動物。事實上,人類的食用的作物有三分之一須靠昆蟲授粉,其中蜜蜂扮演主要角色;愛因斯坦也曾預言:沒有了蜜蜂,人類可能只有4天可活。另有”果中之王”美譽的榴槤夜間開花,甚至只能靠果蝠來傳播花粉。東南亞產地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每年共有50-100億美金的出口產值,可見果蝠的保育的重要性。醫藥方面,目前尚有八成開發中國家的人民依賴傳統醫療,藥材來自野外生物。即便在開發國家如美國,現代醫療藥品的材料分仍有25%、13%、3%各來自植物、微生物和動物。此外,一些不起眼的植物甚至到了近代才被人類另眼看待。例如,過去在美國被當作垃圾樹的太平洋紫杉,在1966年被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發現內含有縮小卵巢癌和乳癌腫瘤的紫杉醇,之後歐洲紫杉和台灣紅豆杉都被檢驗出含有該種成份而加以種植和推廣。再者,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玫瑰長春花(rosy periwinkle)體內兩種物質可治療霍奇金病淋巴瘤和白血病。類似鹹魚翻身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每個物種有其存在的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和萬物一樣,均源自於大自然,靠它吃穿,大自然猶如我們的母親。有人說:大地和母親都是生命體,不僅需要吸收養分,也要處理身體的廢棄物。和人體一樣,大地之母的體內循環系統也有其運作的極限。現代人類不僅對自然予取予求,濫用化學藥劑,有意或無意地荼毒大地之母,使得有益於人類的生物的族群連帶受到影響。

  地球環境日益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全球暖化的現象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相信人類是元兇之一。只是世人和政客大多數自私自利,讓減緩氣溫上升的共識達成之日,遙遙無期。環境保護運動起源於上個世紀中期,但因過於強調科技環保的研發,導致效果不盡人意。探究其原因,在於忽略了心靈環保的重要性,無法體認到:境由心生的道理,也就是環境僅僅是人心的表象,如果人類一昧地追求經濟發展,迷思其是人類幸福的不二法門的話,結果將會是人心受到太多物慾污染,所處環境自然也會受到波及。此也將加速環境資源分配日益不均和資源搶奪的問題,世人也將走上戰亂甚至毀滅的不歸之路。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之地,尤其在熱帶雨林。但是,全球森林每年卻以面積是兩倍於台灣大的速度在消失中。台灣原是森林茂鬱的福爾摩莎,在政府立法禁伐原始林的1991年以前,日人和遷台政府大肆伐採結果,原始林估計只剩下全島面積不到三成比例。反觀國民所得僅台灣二十分之一的不丹國,境內有面積四之三的面積屬於原始林,卻也是全球快樂指數排名第8的國家(日本第72名,台灣第64名)。不丹國之所以令人欽羡,原因是因為主事者不丹國王在英國求學過程中,看到已開發國家的社會問題,體悟到經濟發展並非快樂之泉源,相反地快樂來自清心寡慾的道理,因此釐定了知足常樂的教育政策和施政方針,全民一同共築桃花源。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大會台灣區主席洪道子博士曾為文指出:善良與彌補可扭轉乾坤。個人認為,善良來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善待,如此自然才可能善待人類;彌補則在於行動,改變生活方式,撫平地球的傷口,如此方可扭轉地球以及人類本身的命運。快樂的窮國不丹的例子值得我們醒思,期望政府能落實安貧樂道的價值觀在各級教育政策和施政方針上,以提昇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