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塊土地種下一個希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朱宗慶

  我在雜誌上讀到嚴長壽先生在退休後要到台東建立「希望學堂」的消息,我非常的感動,立刻傳了簡訊給他,表達我的敬佩和願意盡一份力的想法。他馬上回了簡訊說我是自投羅網,他正好想找我參與。過了一陣子,他打電話約我去台東走走。

   我很喜歡東部,特別是台東,造訪過好幾次,也曾在遇到工作瓶頸時到台東省思一些事情,總在那裡找回重新出發的力量。因而台東之於我,總是親切的,而嚴先生卻領著我們看見台東的肌理和它待發的生命力。

  我們被邀約在台東龍田村的鄉間騎單車,聞著釋迦和鳳梨田的香氣,在一條由小葉欖仁枝葉築起的綠色隧道停了下來,導遊阿度要我們在馬路上躺下來,用身體感受大地,以不同的角度看蒼穹和翠綠,再閉上眼睛傾聽風和鳥的聲音。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與土地好親近,感動充斥胸懷。

  我們還去了藝術家、原住民歌手、背包客的「客廳」—「都蘭新東糖廠咖啡屋」。大家相聚於此聊天小酌,舞台上下的歌手你來我往,演唱著對方的創作,似乎每個人都會寫歌,都是藝術家。桌與桌間,不管認不認識,互相熱絡招呼,像是多年好友般把酒言歡,談彼此為何來到台東,愛上台東的哪裡。

  一位和我聊開來的先生找我去看附近的藝術家工作室,果然,十點多的晚上,在幾步之遙外,一位藝術家正專注地雕塑作品,襯著虔誠的光暈,我看見了一個人對於藝術的炙熱。趁他告一個段落,我們上前致意,他笑著回應我們,說他正要去喝酒。倏忽藝術,倏忽生活,對他來說是習以為常的融合轉換,這就是住在這裡的人們迷人的生活態度!

  而在鄰近的白守蓮部落裡,有一位老師帶著十幾位國高中生打「寶抱鼓」(由定置漁網的浮筒改製而成),雖然沒有受過正統的訓練,他們卻因為喜歡、熱情,積極練習,把鼓打得朝氣又迷人,形成當地的文化特色。樂團副團長何鴻棋先生也上場示範一段,小朋友們看到了另一種打法,眼睛為之一亮,和我們相約好暑假一起打鼓。上述的行程是一種對生活價值的喚醒,這是嚴先生希望大家看到的台東,充滿人文、藝術和無限的生機!

  台東因為地廣人稀,招生不足,產生許多廢棄小學,嚴先生將之活化再利用,請專業的老師和藝術家來敎原住民和當地的小朋友學習音樂、藝術和其他技能。他和許多從台北搬遷到台東定居的人們,起心動念的是,創造一個體制外的教育機制,讓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不要埋沒在現有的教育制度裡,希冀藉由自信心的建立,使他們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的土地與文化,安身立命的生活在這片豐饒之地。

  同時,與鄰近有特色的藝術聚落、民宿和餐飲業者鏈結,創造他們可以一展長才的舞台;當他們的格局和視野不同,心態也會跟著改變;當觀光產業的結構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文創產業也得以落實在庶民生活中。

  這趟台東之旅令我感觸良多,思考著人與自然的關係,思考人們過去不一定正確的價值觀,思考我們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嚴先生以一種有機的方式,為這塊土地種下一個希望,我想我們也可以。

(本文經作者本人同意轉載自99年5月12日聯合報名人堂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