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環保護地球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ampus to Safeguard the Earth

中正大學化工系 教授 蔣見超

  2010 年至今世界各地天災不斷,各地災難頻傳氣候的變遷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天災,這是地球的反撲現象,與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人們總以為可以人定勝天,可以主宰這一切,但若大自然開始反撲,地球的平均溫度不斷地上昇,恐怕這片樂土將不再適合任何生物居住了,所以要拯救地球最簡單也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就是每個人舉手之勞做環保,就從日常生活小的地方做起。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絕大多數之資源均須仰賴進口,要培養環保的概念,就該從「教育」做起、從家庭校園出發,再逐漸擴大到整個社區以及社會。就生活的校園為例,為了節約能源,學校方面會設置冷氣的節約斷電系統,此系統可以在運轉3個小時後自動節約斷電15分鐘,可以避免因忘記關掉電源而有不必要的浪費,校園內也會盡量將冷氣控制於最適當的溫度26~28℃。而在交通工具方面,學校學生禁止騎機車,並以健康的交通工具-腳踏車為代步工具。在飲食方面,學校內餐廳提供不鏽鋼環保餐具以取代塑膠免洗餐具與竹筷,但由於筷子是私人的餐具,因此在校園內,我們自然而然地養成隨身攜帶杯子、筷子、購物袋等等…的好習慣,這樣一來既可以省錢又能做夠環保,兩全其美。

  由於科技不斷的進步,我們的環保概念也跟著進步,因此不斷地研究許多補救或是變通的方法,但大多數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而最簡單也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就是舉手之勞做環保了,雖然這議題一直是人們口中常常談論的內容,隨手的資源回收、簡單的拔掉插座、多忍耐一點少吹冷氣,都是一些非常顯而易懂的道理,不過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有人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若是有大半數的人類一起做那效果就會非常可觀。

  話說要落實環保節能的觀念就要先從教育著手,環保教育是需要根深蒂固的,有沒有成功不是環保成效有多好,而是環保的概念可以更透徹,更深植人心。 "節能減碳"是馬政府上任的觀念與新思維,這個口號可以帶動大家做環保之外,更可以透過各式的宣導教育把這個新觀念紮根在每個人的心裡,讓人知道所為何事。

  由於本人所服務的系別是化工系,因此在實驗室會有許許多多的有機化學藥品、有機溶劑與一些有毒廢棄物,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學生實驗時的自身安全方面理當重視,因此校方與系上均會加強實驗室的相關設備,如:可抽風的實驗操作平台和通風系統,這可以避免學生長時間暴露在有機溶劑下進而吸入有毒氣體造成害身體上的危害,如此實驗室的氣體就會被排出室外,學生才不會累積太多有毒物質在身體中。 然而排出室外若不做一些簡單的處裡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健康,因此我們在排放系統中就多加了高效能且良好的活性碳過濾網,在有毒氣體排出之前會先過濾掉所有的有害人體的物質,並保障排出的氣體對人體的傷害可以降到最低,不會汙染到環境和其它學生的健康,除此之外,校內的環安中心也會為此督促各實驗室嚴格落實實驗室的安全檢查,如:化學廢棄物和有機廢液的分類回收與嚴查管制藥品的購買和使用紀錄等等…。

  另外,在校園中,也會常常看到野狗野貓的出沒,這些有可能會造成傳染病以及排泄物的問題,所以應該和地方上的政府達成一個共識,在不會傷害動物的基礎下,讓牠們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在不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下做最適當的處置,就不會讓師生處於被野狗追著跑的窘境,這樣一來透過學校的師生參與環保,創造符合本土文化的校園,且參與關懷土地的活動以推廣學校的節能空間規劃及環境環保管理等,達到省能源的目標。重要的是能夠養成人人的生活環保的好習慣,進而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並且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能夠永續地發展下去。

  對於國內的環保工作推廣方面,須考量環境現況及因應策略的公開性,以廣徵不同領域、層次的意見,由不同的角度來評估其影響程度及策略推動時的可行性。由於高漲的國際環保趨勢以及日漸嚴格的法令規範,推動環境保護活動時的前瞻性更顯重要,若只有被動強制性的法規命令,而沒有積極主動的預防減量觀念,則環境保護成效必定緩不濟急。環境永續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但是面對未來,全球許多環境問題似乎都會持續惡化。環境管理相關課題的挑戰,其實是極為複雜的,絕對不只是環境工程師的責任,也有賴於人類調整過去被動的態度,改以主動前瞻的方式因應環境管理相關的課題,進而建立符合生態共生的社會體系。更期望從環境管理相關技術的開發及使用經驗,學習環境生態的互利、共享以及公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