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公共資產與設施管理研究中心 副教授 李維峰

  「是自然界的反撲嗎?」

   台灣這些年來經歷了幾次嚴重天災,造成很多地方受創嚴重,尤其是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颱風。因此從民間、從學術界開始有了「大自然的反撲」的聲音漸漸傳出。然而真是大自然的反撲嗎?還是說是人類侵佔了山林、侵佔了河川,自然界的這些巨石土砂、川流溪水只是走在它們原有的路上,因為路上有了阻擋物,不得已迎面撞上而已?在人類社會,人們彼此尊重對方的財產、身體,甚至有法律的約束,保護個人的權利,每個人也都有不侵犯他人的義務跟責任。那當人類侵犯了自然呢?

   以高雄縣荖濃溪畔之寶來溫泉為例,從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卡枚基颱風至去年的莫拉克颱風,每每遇劇烈降雨皆發生重大災情。不只是寶來溫泉,這幾年台灣幾個著名的溫泉觀光區,就像是說好的一樣,一個輪一個,先是南投廬山溫泉、高雄寶來溫泉,接著台東知本溫泉,那下一個呢?幾乎可大膽的預測,也許下次就是苗栗泰安溫泉?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

   由於台灣地區地狹人稠,且地形又以丘陵地為主,造成民眾漸往山坡地與河川地進行開發。以山坡地為例,山坡地中較為平坦適合進行開發之地方,大多為山谷沖積扇,而沖積扇的形成即是一次一次的大量土石藉由水流從山谷中帶出,如土石流即是形成沖積扇的其中一個自然運動,但是由於沖積扇處地勢平坦,土壤較為肥沃,一時便成為最佳的開發地選擇,以去年莫拉克風災發生嚴重土石流災情的高雄縣新開部落為例,此部落即座落在一土石流的古沖積扇上,因此原本就是屬於土石流發生的高危險地區,如圖1所示;以河川地為例,由於台灣陡峭地形,使得台灣河川具有河道擺蕩之特徵,且河岸兩旁腹地通常土壤肥沃,為一般農人喜愛之農耕地,但是因為河川的天然擺蕩趨勢難以掌握,所以使得民眾容易對於舊河川地進行開發,故當有超大豪雨發生時,原來之舊河川地亦屬於洪氾潛勢區,則容易產生災害,如圖2為此次莫拉克風災後太麻里溪出海口災害照片;而圖3、圖4兩張照片是寶來地區的某一間溫泉旅館,其災害原因同樣是因為建築物位於舊河川地上,加上河川的擺蕩特性,因此在近年來的幾次嚴重風災,皆傳出災情。從過去災害歷史來看,這間溫泉旅館已不是第一次受災,也歷經了數次的重建。從上述這些例子來看,其實這些災害發生的地點,本來就是屬於災害的高潛勢區,換個角度來看,即屬於自然界中較不穩定區域。也許,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就像人不允許隨意侵入他人住宅一般,因為我們需尊重這個人類社會的規則、尊重他人、尊重法律。那反問,我們「尊重」自然了嗎?同樣的地方,政府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業者重建,然後每當災害發生後,我們的政府就必須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人民的納稅錢去救災、去重建。

   「第一次」災害發生時,其實自然界已經明確表達出自然與人類的規則,也清楚說明它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界現在哪邊。可是我們的政府視而不見、業者視而不見,儘管專家學者大力呼籲「尊重」自然、「尊重」環境,仍然無法讓這些人重視。所以一次一次的任由災害發生,所以我們一次一次的付出慘痛的代價,然後一次一次的虛耗社會成本,一次一次的浪費資源。如果我們不曾去侵佔這些地區,那麼自然界所發生的這些現象,它就叫「自然現象」、「地形的自然演變過程」,而不是「天災」。因此稱其量,這些是「人禍」而非「天災」。

   然後再從全球氣候變遷角度來看,這些人禍也是間接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因為我們的不尊重自然,在第一次災害發生後,依然漠視問題而重建,於是一次次的救災,原來可避免的不必要的重建行為,因為災害的重複發生,所以砂石車重複的高頻率進出清淤、重型機具不停歇的日夜搶修救災,增加了多少的碳排放量。以此次莫拉克風災為例,從嘉義、高雄、屏東到台東,「災區」的泥砂生產量超過12億立方公尺,而政府下令,高屏溪流域在雨季來前要清淤疏濬1,400百萬立方公尺的土石,約是淤積量的1/20,共需超過70萬輛次砂石車載運,多麼可觀的數字,多麼可怕的碳排放量。也就是說每次災害發生後,所投入救災搶險的資源成本,都可能是造成下次更大規模的災害發生間接的幫凶之一。然後局部地區的災害,影響的是全球的氣候。

   如果,我們的政府、我們的人民能懂得「尊重」自然、還地自然,那麼是不是下次颱風豪雨時,受災的人少了,需耗費的社會資源也降低了,更減少了對這個地球的傷害!

   然而這幾年來,遷村的議題曾經發燒、退燒,最後不了了之,其實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政府並無規劃一套良好的配套措施,因為僅是制定相關法令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且這必須是整個社會資源的投入,即政府、開發業者、管理單位與一般民眾。以公權力的立場,政府與相關管理單位應擔任嚴格監督者與輔導者立場,輔導開發業者,同時國內學術專業單位等,應負起協助政府輔導業者與民眾之責任,使這些觀念能普及於一般民眾與社會,使政府、開發業者、專家、一般民眾都能負起保護這個環境的責任,並且認知「尊重」這個自然是最基本的概念,相信未來這個環境對民眾造成的災害程度能能慢慢降低,同時自然環境也能慢慢休息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