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永續發展之理念 – 從綠色生活到綠色社區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景觀系教授兼綠色生活科技整合研究中心主任 宋文沛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綠色生活科技整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及兼任助理教授 蔡在唐
台中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內科部主任 吳明儒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世界各國逐漸開始關心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居住環境的品質,國際間掀起了一股「綠色」潮流。本文以綠色生活面向切入綠色社區概念,再藉助國外相關案例說明,進而探討在永續發展理念下,綠色社區之議題與發展性。

一、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或永續生活是指某一個人或社會的生活方式,以使用有限的天然資源,達至某程度上的永續性。此生活型態無非就是要依照大自然的規律(亦即所謂「天理」、「道」)做人處世,不污染破壞自己身心靈的內在世界,也不污染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自古以來所有生物都在「綠色」地生活,但近代人類的思想、言行、生產方式,以至社會制度及世界觀乖離自然,所以今天所謂綠色生活即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模式。支持者一般會以永續發展作為目標,並實踐在居住、交通、能源消耗及飲食等生活方式中。換言之,係將綠色生活模式應用在生活場域中,即是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

二、綠色社區

2.1 綠色社區的定義與內涵

   建構綠色社區的第一要素與精神即是「環境共生」的理念,在共生的本質內,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特性,如圖一所示,並且在共生的理念之中,分別以空間、時間、人類行為、實質環境,作為環境共生實行的向度,藉此達到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互利共榮。

   生態社區的規劃目標,主要是為了設計出符合人類居住,且不破壞環境為前題的「綠色社區」,特地將生態保護以及永續發展的觀念導入規劃之中。在全球環境保護的衝擊下,美國環境保護署初期為了解決不同地域性的環保問題,因而構想出以社區作為環保工作推廣的主軸,藉由社區的推動力量擴及各個聯邦州,希冀在有限的資源提供下得到最佳的成果效益。依照美國環境保護署所提之「綠色社區」即是結合環保、經濟與社區,用以建構出永續未來遠景的社區,可有效反映出地域情形,並將所在區域的空氣、水、土地與生活資源,做出一套詳細的評估管理。其概念部分,係將人類與大自然做結合,使再生資源持續利用,並採取綠建築的模式把能源再生當作主要精神,不失為具體作法。更進一步來看,綠色社區的內涵可由土地和空間兩點來說明,在社區空間的規劃設計上,需考量人性化設計並且兼具環保效益,另建築體應以綠建築概念為基礎,營建出省能源、採光佳、通風良之健康生活空間。其二,社區週遭的土地環境,應是透水性佳的,且減少不透水層材料的鋪面,進而使土地能夠呼吸作用,而在土地的綠化規劃上,也應栽植多樣性的本土植物,除能有效提高綠視率與綠覆率外,兼具景觀美化之功能,進而形成一社區花園,額外提供了民眾休閒遊憩之地,達到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的功能之一。

   在綠色社區的軟、硬體設施方面,就硬體方面,可分為幾個項目:綠色建築、環境綠化、資源回收、廢水處理、節電節水及新式能源應用等,相關基礎設備;另軟體方面,藉由政府有關部門、民間環保團體、社區住民、社區志工及一定比例的綠色家庭,來實踐相關的環保活動,從而建立出完善的環境管理系統。



圖一、環境共生理念

2.2 綠色社區之民眾參與

   過去相關的社區環境規劃與建設,常由政府部門人員與專家學者的意見,列為政策主導並做出決策方向,往往這些官員學者卻對於建設設施的實際使用者,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實際需求面,甚至發生已施工完成的設施環境,對於生活造成不便與困擾的聲音出現;在現今社會生活的快速變遷之下,居民對於身處的週遭環境,正漸漸的失去經營管理的力量,因此居民對於居住生活的所在地,更應有所行動與作為,除保有個人發言權利、富個人責任感及發揮影響力外,國家政府方面,也應下放地方管理的責任,藉由在地居民分配執行一些地方事務,而政府的角色應轉為輔導功能,並持續的提供相關協助與支持作為。

   透過綠色社區的構成,相對於居民來說,有著不同層次的意義,並可區別不同的種類來討論,其主要綠色社區在於可以維護居民的利益,經居民們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群體,在擁有共同的權益下,可將環境管理納入社區管理之中,自然而然的情形下,居民的環境權益就成為了社區的管理內容,藉助綠色社區的管理體系,解決社區中發生的環境糾紛或問題,進而保障社區民眾的環境權益。另外,更可將單一個人的責任,看待成整體,使之成為較易實現且以操作的環保工作。人們在實踐環保工作的同時,能夠提高並加強自我的環保意識及素養,然後獲得到節約能源、省水、資源回收等相關實際的經濟利益,進而開創出人類與自然合諧的生活方式,針對綠色社區對於居民的意義,整理如圖二所示。


圖二、綠色社區對居民的意義

2.3 案例介紹

   在永續發展的理念下,世界各國正在思考未來城市的發展前途,紛紛開始實踐綠色生活的想法。當初澳洲雪梨在決定爭取西元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時,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綠色奧運的精神,討論的方案中包括有五個基本原則(1)能源維護與再生能源利用;(2)水資源保護;(3)廢棄物減量;(4)確保空氣、水與土壤安全;(5)保護自然及人文環境,並且在奧運會結束之後,相關設施開放給民眾認購,而公共設施則移轉為運動公園,做為居民休閒運動之用途,符合永續發展的理念。在雪梨的奧林匹克公園裡,可以看見許多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各項功能展現,例如:水資源回收、節能措施與土地污染整治等相關內容整理如下所示。

1. 回收再利用水

   在奧林匹克公園內設置一超大型集水器,將平時的雨水或廢污水集中至大型儲水槽中,可容納萬噸以上水資源並可循環利用,再依水回收管理計畫(Water Reclamation and Management Scheme, WRAMS)做相關過濾處理措施。而最後的回收利用水,則可利用於澆種植物、景觀水池等,額外使用於日常生活洗滌與清洗之用,成為二次利用的再生水源;另一方面在成本的估算中,飲用水的成本比回收的再生水源的成本來的高,由此可見,再生水源在節水動作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2. 節能利用

   奧林匹克公園區域內,現已成為居民的永久住所,在每棟住宅半透明的屋頂皆裝設有太陽能板,藉以儲存太陽能,並提供室內自然採光,減少照明能源的耗費,內部以自然通風的設計作為規劃,以降低設施空調系統的使用,在電力來源方面,則採用混合能源供應系統,除原有太陽能供電系統外,輔以傳統供電線路,互相彌補,以確保當地住戶的用電無虞;另外,此太陽能收集系統,也結合了道路與奧運會場的照明燈塔,裝設太陽能光電板,構成一幅特殊的景觀。當地在新能源的設施建構之下,居民僅使用50%的非再生能源,因此擁有相當良好的節能效益。

3. 土地整治

   澳洲政府特地改造舊有資源回場址,處理高達九百萬立方米的垃圾廢棄物,並運用高科技技術處理近400噸的有機化學污染物,整治的土地面積高達160公頃,後續更提出425公頃的有效用地面積,在整治場中並設置了阻絕牆(Cut off walls)、覆蓋(Caps)、促進生物降解設施(Promote biodegradation)及收集管線(Collection drains)等設備,另外更將垃圾滲出液回收後,集中送至液體廢棄物處理廠,實施生物後處理。在原場址的週遭也發現到有酸性硫酸鹽土壤(Acid sulphate soils)的存在,因硫酸鹽氣體除會溢散至空氣中外,液體部分亦會滲漏至水路,影響環境品質;鑒此,澳洲政府透過開挖的整治工程,將有毒土壤進行遷移並加以固定化,最後實施封閉掩埋,防範滲漏與污染環境。在相關的環境監測與管理下,做到保護人類健康之目的。

   綜觀澳洲政府對於奧林匹克公園的設計與規劃,不管在電力、水資源與土地利用上,充分顯示出節能與環保的精神理念,並善待自然環境,反觀國內,台灣地處亞熱帶,太陽能的應用更需加速推廣,而在國家公共工程建設與人權考量下,也應結合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y)及社會(Society)三要素,作為計畫及施工考量,如此才能符合永續發展之標的。

結論
環境破壞的元兇在於人類,為了想要修補人與自然的這層關係,何不把思考的方向回歸於人,觀念教育從學校出發藉由基層紮根,將觸角伸入各個家庭,拓展至社區形態,利用學校既有教學與研究資源,配合鄰里社區的活動,透過居民與社區間的關係,將生活環境與建築做到省能綠化的環境生態境界,建立起屬於在地符合生態永續的綠色社區,且由相關論點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為了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其關鍵點與阻礙並不在技術能力,而是決定於人們的政治、社會以及心態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永展,洪菁谿,「生態社區之營造」,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會刊,第2期,16~21,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1999)。
2. 李淑芬,「永續能源的理念-綠色社區」,能源報導,第5期,34~36,經濟部能源局(2002)。
3. 連啟超、宋文沛、蔡在唐、趙有光、許守平,2010,綠色社區-綠建築,化工季刊,第1期,第124-137頁。
4. 鄭仲昇,「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0)。
5. 劉柏宏,「綠色社區之植栽設計」,終身學習網通訊,第35期,13~16,台北市立圖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