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需三足鼎立

 

台灣桃園縣大同國小教師 譚筱薇

  由於工作性質與內容的關係,對近年學校所屬之教育主管機關所推動的重點業務均得以知悉,當有志之士向我邀稿的時候,我便靈機一動,寫下這篇文章。

社會中每個份子當各負其責   

  我本身服務於學校單位,除了上課之外,尚須兼任公文收發的行政職務,教育主管機關所交派的業務,透過公文傳達下來的時候,我都是全校第一個看到讀到的。接掌此職務以來,每天早晨開啟電腦收發公文,務求儘速將公文的內容正確傳達,轉眼已經是邁入第三年,期間兢兢業業、絕少請假,因為知道如果有所延誤,影響的可非我一個,而是全部行政人員的工作。   

  對收到的公文內容予以簡短的思考之後,我會根據業務的性質與內容,派文給十來位組長,這些組長多半也是由老師兼任的行政人員,每一位都職掌著不同的領域。一般而言,如果工作領域是比較屬於常規性事務的,接收到的公文頻率就不那麼高,一個月平均約莫是二十來份公文;但如果工作領域屬於常有新規定新計畫需執行的,則一天收到個五至十份公文是很稀鬆平常的。

因應社會瞬息萬變的教育   

  歸結我兩年多綜觀所有公文的內容,這些所謂的新規定新計畫,常常就是跟著教育的潮流和社會的時事在變動,舉例來說,像母語教學就是因應「深耕本土、放眼國際」的課程綱要而生,依據公文,學校須在每學期末調查家長及學童的背景及意願,決定下學期要開設幾種語言各幾個班的母語教學,再據以安排教師、教材及課表,以在開學時能順利提供學童所需的課程;又如前子一陣子新流感疫情嚴重,學校遵照公文,除了落實做好學童出缺勤管理、迅速詳細填報以利疫情監控之外,教師更義務另排輪值時間站在校門口為學童量體溫,並在課程當中教授宣導相關的知識,可以說是防疫尖兵、架起學校防護之網的功臣,以本校來說,在整個疫情高峰的數個月當中,達到必須停課補課之標準的班級數只有一班,是鄰近學校中最少的,這都要歸功於全校的老師。   

  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有關新規定新計畫的公文自然也就為數眾多,像是為了關懷弱勢、加強補救教學而實施的攜手計畫,學校須調查課業、生活需要幫助的弱勢學童,給予補強及照料;為了拯救失業而實施的公部門短期就業計畫,學校須配合安排職缺、實施教育訓練,讓條件符合的人力不至閒置;為了照顧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學校須辦理新移民生活適應課程、追蹤其子女學習狀況,讓他們能夠盡快融入免於落差益深;為了落實節能永續的環保概念,學校須成立專職小組、擬訂相關計畫,在課程及生活中實施。    

  諸如此類的還有海洋教育(水資源與環保議題)、教學支援人員增聘計畫(符合教師資格人員之擴大就業)閱讀教育、環保教育、健康促進學校、品格教育、國防教育、防災教育、節能減碳教育、樂齡教育(老人化社會)、親代教育(家庭教育)、理財教育(社會新聞)、認識一氧化碳(社會新聞)、配合調查順向坡現況(國道走山事件)、配合調查危險除濕機(社會新聞),就連只是負責收發的我,看到這些公文,都不禁要感嘆「學校教育」層面之廣、「基層教師」所教之雜。雖然教學本身確實需要符應潮流、追求創新,但是教育的方針、課程的綱要在這些教育面向之上的深度與廣度,是否有再討論之必要,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如果說上述那些「教育」都非常的重要,是不是就應該列入學校常態性辦理的事務;反之就盡量少用「外加」的方式增添學校的負擔、擾亂學習的步調。

學校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拋出上面這個問題,是希望激發大家的思考,其實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常態性或是外加性的教育政策,教師都沒有退縮拒絕的權利,為了下一代,我們責無旁貸。而更的要提出來呼籲的則是:哪些是「學校(常態性)」的教育範圍,固然值得討論,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則是正視各種具有教育機能的單位或群體(例如社團及家庭)、再加以善用各種達到教育目的的方法或途徑(例如身教與境教)。以下就用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四月底五月初的國語日報登載了一篇小小的報導,內容大意約是教師普遍希望實施「閱讀教育」應有專任教師,原因不外乎是閱讀教育增加教師負擔,令教師備感壓力;再者閱讀教育也是專業領域,讓未受過專門訓練或只聽過數小時課程的教師提槍上陣,更增力不從心之感。 我認為這與母語教育、品格教育所面臨的狀況是一樣的,學校教授這些課程固然很好,但是從家庭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來著手,我相信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閱讀這件事情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風氣,常見有旅居或求學海外的人其描述當地生活,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不是那種會隨GDP、GNP的提高自然會改變的現象,而是圖書館的利用率或是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上人手一冊的現象,這不是學校教育就教得來的;母語的運用是一種家庭的系出、在地的生活、原鄉的親切,語言生存最基礎的單位是家庭、社區、乃至於一個里鄰,語言本身就是個會存活或滅絕的生命體,翻翻歷史就可以得到答案,這也不是單靠學校教育就可以扭轉的;品格教育可以說無所不在,從用餐到過馬路、從內省到與人相處,處處可以顯見一個人的品格,美好品格的養成是生活中所有人事物的潛移默化,不是學校教育可以囊擴的,聽見長輩斥責晚輩不當行徑時說:「學校老師是怎麼教你的!」我都會哭笑不得。    

  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在推託為人師表的責任,但是我真正要表達學校教育在這些事情上面扮演的應該是「傳遞(滿足對閱讀的需求、對母語的求知欲)」、「表率執著(應做的事、應有的理想)」的角色,但是現在常常都是在做「執行教條(應該要閱讀、應該要說母語)」、「防堵(對學童指出社會上什麼事是不該學的)」的工作,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最應該要發揮功能的教育面向上,像是屬於日常實踐、做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我們卻很少看到其力量;學校應該教的、教師應該給予學童的,其實未曾少過,但是該負起家庭教育責任的人、該帶領社會教育風氣的人,是不是也應該好好思考,做好自己的事情呢? 其他的例子像是學校推行反菸拒檳教育(有很多人從未聽過,唸起來還會吃螺絲),進行課程、辦理活動弄得沸沸揚揚,出了校門只見菸害防制法不是令人無所適從、就是被人大鑽漏洞;教師教導學童牙齒視力保健與營養午餐教育,下課做護眼操、飯後帶領潔牙、還有專業營養師演講以及設計菜單比賽等,回家就是開電視電腦配零食;學校推行民主法治教育,但是現實世界的政治生態要找個正面教材還挺不容易。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此藉由這篇文章提醒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行動。

發揮各種教育群體的影響力   

  總結來說,我認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群體應三足鼎立、不可偏廢;在學校是學童身分,在家變成了孩童、兒孫;在學校是教師身分,離開學校常是為人父母、說不定是單車同好會的會員,在不同群體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時,正是肩負起教化的力量的時機;現今的社會就是充斥著一種「姑息」和「理所當然」,像是對占住博愛座之人視而不見、對販售黑心商品圖利的廠商見怪不怪,嚴格說起來,我們都有責任、都不能置身事外,因為這就是我們生活、我們的家,也許之於社會或世界,我們只是一個小齒輪,但是我們要體認到:這顆齒輪雖小但不可或缺,全部的人類集合是為地球公民,每個人懷著一種正面的力量與信念再加以傳達出去,我相信這世上的每個人、每一草一木、甚至是無生物都會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