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養及權利平衡點

啟弘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財會副理 簡玲華

  70年代那時宣傳兩個孩子恰恰好,男生女生一樣好,父母生四、五個小孩是很輕鬆平常的事,對孩子的管教是嚴格及體罰,若在校有不當行為會請求學校師長儘管體罰來教導,父母還會向老師鞠躬道謝。現今生育率下降的時代,頂客族、不婚族流行,對已婚的夫妻而言,因通貨膨脹、教育費高漲生一個小孩就是非常了不起,所以對小孩非常寵愛,小孩在校有不當行為,學校師長不得體罰來教導,否則父母會讓老師回家捲鋪蓋回家,時代變了,教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孩子的權利是否與父母師長管教會有所衝突?

  如何化解孩子與父母師長之衝突又能讓其權利不受侵犯,個人認為有下列幾點方式:

1.尊重:給於自由與平等
  每位父母都會秉持著”我是為你好”的心態,來教養自己的小孩,小時候,當孩子這青菜不吃,那水果也不吃,做父母的可能只會說”孩子我是為你好”希望您長高長壯,但多數小孩都不懂,只是拼命緊閉嘴巴拒絕。當父母在家看電視,卻只會要求孩子去讀書做功課,自己卻仍在客廳翹著二郎腿看著連續劇,孩子卻邊寫功課邊抱怨。所以當孩子遇到這些情況時,為父母者應適時說明青菜水果對身體的好處,讓孩子了解並自由選擇。孩子要求並不多,在這年紀只講求平等和所謂公平,父母身教對其孩子都會有
深刻影響。

2.責任感:付出與得到取其平衡
現在大多數都是雙薪家庭,有些父母因無法用時間陪伴孩子,所以選擇以金錢或玩具當成補償方式,無形中在孩子心中會認定金錢可以搞定一切,這是物質與精神失去平衡,物質上父母盡其所能滿足孩子的慾望,而在精神上卻缺乏激勵,有些父母還會苛刻與打擊,致使孩子內心失去平衡。另外有些父母幫孩子做太多,例如:穿什麼衣服,規劃才藝課程,代其回答問題,孩子不用做家事等,這是義務與權利的失去平衡,本屬於孩子應做的事,父母卻代替,許多孩子該做的決定事情,父母卻代為決定,這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個性,無論在生活或是學習都缺乏獨立性。

3.溝通:真心的倾聽
  當小時後孩子呀呀學語時,父母多麼期待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曾幾何時,隨著時間漸長,父母工作忙碌,孩子踏進家門開始述說學校的點點滴滴,母親可能在廚房準備晚餐,父親加班等都無法及時感受孩子心中的喜怒哀樂,漸漸孩子會關上心門,不再願意傾訴心中的想法。常常看到一些場景,小孩因犯錯進警察局,父母第一句話都是「他很乖聽話不可能做壞事」但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小孩?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歡樂需與人分享,煩惱需要人排解,這樣孩子心中才能舒坦,而父母是最佳人選。所以每日耐心、靜心與孩子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

  生孩子簡單,但教養卻是重要的事,孩子一生的人格養成是從
小奠定基礎,為人父母應隨時關心及尊重孩子,並可賞識孩子,相信得到愛與關懷的孩子,其身、心、靈一定是非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