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為公爭上游 培養服務人生觀

高雄市兒童美術館說故事志工 陳銘驤

  我們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相信沒人從小就立志不會成功,相反地,誰都期望能更受人尊重,都想能夠出人頭地。然而,為何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長大成人後卻會有很大的差異呢?

  清朝文人張爾岐在「辨志」一文中,依成就貢獻將人詳細區分為八類,從優至劣分別是「百世之人」、「天下之人」、「一國之人」、「一鄉之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不具之人」及「異類之人」,排最上者流芳百世,再者是嘉惠天下、一國、一鄉,乃至把自己家照顧好的人,而往下走則是空有七尺之軀,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甚至就是不具人性和被視為禽獸異類的人。

  相信沒有人出生就註定要成為沒人性的禽獸異類,可是我們看到新聞報導中,家人朋友互相殘殺,暴力侵犯殺害陌生人的暴力事件時有所聞,究竟為何這些犯案人的人性泯滅至此?難道是家庭教育偏差嗎?是學校教育不夠嗎?還是道德價值觀念低落、社會風氣太壞、經濟景氣不好?當然,要怪罪教育功能未發揮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或許都有因果連帶關係,但若回歸到個人心性來檢視,其實和每個人的心志觀念有極大關係。

  內在的德性心志等價值觀念是我們內心可自我尋求培養的,反之,外在的富貴名利卻是要盡人事而聽天命的。但是許多人寧可耗盡畢生心力去尋求不可把握的富貴名利,卻不願立定心志來建立培養可以把握的個人德性觀念。因此常在蓋棺論定時,不但不能在八類人之中名列前茅,反倒是在工作上及家庭中煩惱叢生,究竟我們該如何趨上避下呢?謹分析如后:

為公則天天有進步,為私則日趨下流,終與草木同腐

  我們做人處事的動機意向不外乎為「公」、為「私」兩類,雖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奇妙的是,人愈想求一己之「私」的富貴名利,富貴名利卻不會來。反而多為「公」眾著想,好處卻會回饋到自己身上。許多成功企業人士的經營理念都是想要不斷追求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並盡力照顧自己的員工和客戶,他們並不是光想到自己的利益。同樣地,如果我們真心想力爭上游,出人頭地,就應該揚棄終日只為個人財產和前途算計,而更應關心週遭眾人的幸福快樂,想想為「公」的方面能做些什麼。雖然我們暫時會讓人覺得有點傻,但是漸漸就會發現自己「得道多助」,成為愈來愈被人需要的人,而不會虛度生命,白走一遭。

培養服務的人生觀,對國家成長及個人快樂都有助益

  我們常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及「服務為快樂之本」,確是至理名言。社會中若缺乏倫理關係,則將結構鬆散,問題層出不窮。若有許多人EQ指數不高,合作互信程度不足,社會成本內耗勢必加劇,如此對於國家成長絕對是負數。但是,若有愈多人能以服務的心志來面對工作,以服務的內涵來投入社會,那麼對於倫理群己關係必可有所改善,在個人情緒安定上也有直接助益。因為,當我們服務幫助別人的時候,也自然會放下甚至減輕了自己的苦惱。在退休的中高齡族群中,有許多繼續投入社會志工服務行列的人,他們看起來特別不容易衰老,相對於一些雖曾在事業上飛黃騰達者,若因權力感吞沒了服務心,往往年老時常會孤獨無依而落落寡歡、疾病纏身,兩者之間利弊得失明顯立判。

富貴如轉眼浮雲,求名當求天下名,計利當計天下利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性命又有何益處呢?個人的名利富貴永無止境,且永遠無法真正滿足,若是太在乎曾經擁有的財富名聲,一旦喪失時即會帶來極大的痛苦,若是汲汲於追求累積個人的財富名聲,則會蒙蔽自己對真正得失價值的判斷。所謂「得失之心,應以得人之心為主」,我們應該為群體大我的名譽付出,為群體大我的利益努力,在乎得到人心更甚於得到名利。所謂「無欲則剛」,只要擺脫個人的利害考量,就不會畏首畏尾,別人非但不會阻撓,更願意配合協助,共創甜美的成果,如此服務的生命歷程,既為個人留下珍貴回憶,也在自我實現上獲得了提昇。

  很多人夢想一朝中樂透頭獎而改變一生,然而財富真能保證人生順遂光明嗎?世界上有多少頭彩得主在幾年內散盡財富,甚至因突來鉅富而親友反目成仇、惹來殺身之禍?其實,真正可長可久的快樂人生保證,應該不是有形的財富物質,而是存乎一己的心志觀念。為何有人怋滅人性犯下重罪?又為何也有人能抗拒誘惑,一生堅持服務而獲得尊崇?其關鍵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心思意念,究竟是為「公」多一點,還是為「私」多一點?為「公」多些,則人性光明面天天戰勝黑暗面,自然成為頂天立地的人;相反地,為「私」多些,則人性黑暗面漸漸掩蓋光明面,終至淪於勾心鬥角、惡念萌生而不可自拔!

  我們往後一生的心志觀念究竟是要選擇怎樣的人生呢?我們期許自己要做何等人呢?是否讓我們共勉,及早立定心志,培養為「公」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服務心面對生活、投入工作,努力將自己的人生鋪往快樂滿足的康莊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