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出中學習

方舟補習班班主任 陳金聰

  從事小學安親課輔的工作多年,付出的不少,學到的更多。感謝那麼多提供我省思與學習機會的小朋友和家長們。

關心與鼓勵

  我們最常告訴家長的一句話是:「請多給他關心與鼓勵,您的小寶貝會是最好的。」

  世上少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事,「關心與鼓勵」就是其一。不只老師對學生、家長對小孩;任何人際關係,關心與鼓勵都受用。試想,學生對老師說「老師講得好精采喔,不過剛剛那一題為什麼要用除法我聽不太懂,能不能請老師再講一次」和「老師,剛剛那一題您在講什麼,我怎麼聽都聽不懂耶!」甚至於「老師,您教的我聽不懂,可是李老師在教,我都聽得懂。」假如您是老師,聽了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再如,飯桌前老公說:「這道菜雖然淡了點,但比以前進步多了。看來我要有減肥的心理準備,老婆的菜愈來愈好吃了!」和「哇!這菜有放鹽巴嗎?講過多少次了,菜總是炒得那麼淡。」甚至於「前天老王請吃飯,他老婆作的菜真的沒話說,哪像妳呀不是太鹹就是太淡。」如果您是那位老婆,您覺得呢?
  眼睛閉起來,仔細想一下吧,身為父母的您、身為老師的您,對小朋友的口氣是屬於哪一種呢?正面的、帶鼓勵的,還是負面的、帶責難的,甚至於拿他和其他小朋友相比,然後告訴他遠不如別人?

  長久以來的思維模式,讓父母老師相較於子女學生有種位高一階的感覺,從而父母老師不知不覺中有了上位者的傲慢。這種傲慢形諸於外就是,責難的口氣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現在有許多小朋友言談舉止間,蠻橫不可理喻的程度簡直令人咋舌。固然時下的電視影響很大,但也難保不是從日常「罵他的人」那邊感染到「自己最大」的傲慢。

  事實上,我們請老師和家長用關心與鼓勵教導小朋友,不僅僅是期待小朋友受了鼓勵,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更希望的是他們在這種氛圍下學會用「關心與鼓勵」待人處世。

  您知道嗎,「關心與鼓勵」也是需要學習的,如果您還不習慣用「關心與鼓勵」引領小朋友,試著學學看吧!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因為輔導小朋友數學,常苦思這麼說聽不懂、那麼說聽不懂,該從哪個角度貼近小朋友的思維模式?有沒有途徑可循著他們的思維,解開他們的疑惑?一些時日下來,慢慢的對似乎已經有了結論的事物,會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我們的補習班加盟了某個全國連鎖的體系,總部經常會辦師訓,也就是對老師的在職訓練。次數多了以後,老師們會以聽過相同的課程了婉拒參加。我不喜歡強制的手段,但提供他們另個角度的思考:上了一堂120分鐘的課,有118分鐘的內容都是老生常談,只有一兩分鐘的幾句話稍有助益。那麼您會覺得浪費了118分鐘而不悅,還是因為那幾句有助益的話而欣喜?

  同樣是師訓的場景,有一次休息時間聽到幾位老師分享教學心得,其中一位數學老師在盟校間小有名氣。他們談的是時下的小朋友多麼不認真,該如何要求確實做好回家功課等等。這時那位有名氣的老師說了「我這麼兇都有人不寫功課了,不更兇一點怎麼行?」一旁的我被這種單行道式的邏輯嚇了一跳:憑什麼認為小朋友的認真學習是理所當然的和老師的兇成正比關係?你兇他不寫,更兇就會寫?何不換個角度思考,試一下懷柔的方式如何?當然,這只是我自個兒思考,我沒向那位名師提問。人啊,總怕不小心害別人下不了台。不過,之後我再想起此事,或許當下該提問的,說不定名師也會提供我又另個角度的思考。

  說到兇,我還碰過一位和兇沾得上邊的家長。這位家長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服務於時稱「新貴」的電子業。他的小孩當時是五年級,有一次月考後放學,她一路哭著回補習班。原因是她數學只考95分,「爸爸規定少一分打一下,爸爸在打很痛耶」。看她流淚的模樣,老師和我都相當不忍,所以爸爸來帶小孩時我刻意和他聊一聊,希望可以幫小朋友減輕災情。沒料到爸爸是十分關愛小孩子的,除了平時會陪小孩子讀書,假日也常放棄加班陪她們打球。「那些東西學校教過、你們教過,考前我也會幫她複習過,她肯定都會的。考試如果有錯,一定是輕率作答和計算不小心這兩個原因。都五年級了,輕率不小心的劣習不改不行,而且我希望她早日習慣激烈的競爭,每次競爭都能抱持最強的企圖心。現在的社會競爭多激烈呀,這是任何人長大後都必須面對的,不訓練她及早到位怎麼行?」。「用鼓勵的方式?表現好、考試好我都有鼓勵呀!上餐館、看電影、到遊樂區玩…還都是她自己挑的獎賞哩!我們不都是講賞罰分明嗎?有賞當然就要有罰才對。」聽他一席話,我涔然汗下,啊!有人這般教育小孩子的。不期然間想起白先勇先生的故事。據說白先勇先生小時候爸爸規定他要將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瓜爛熟,稍有差錯便是責罰。然則,小時候他恨透的唐詩三百首成了他日後寫作的重要靈感泉源。

  這當然也是個思考角度的議題,您的看法呢?

愛,該怎麼執行

  我深信所有的父母、合格的老師,都是愛他們的子女、愛他們的學生的。如何把深深的愛化成合適的教育方式,教育他們去保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進而去擁有豐富的學養、優越的技能、超卓的見識、出眾的成就,正是我們的課題。

  我曾玩票養植蘭花,在陽台掛了一整排,下班後殷勤的澆水施肥,忙得不亦快哉。可是一段時間後,不但沒有任一株開花,萎謝而死的竟不在少數。懊喪之餘跑去請教賣我花的花園主人,當天他恰好有空,很熱心的來我家看那些蘭花。他將已經凋萎的蘭花盆中的蛇木移去,叫我自己看,只見蘭花的根大部分已然壞死。他搖搖頭笑著告訴我兩件事:第一、蘭花會死大部分是碰到像我這樣的初學者澆太多水泡死的,因缺水枯死的並不多見。第二、不是所有的場所都可以讓蘭花生長得很好,例如日曬通風等條件都必須配合,而我這個陽台並不適合種蘭花。我懍然受教:原來,「過」的危害猶甚於「不及」!原來,凡事有其「適合的條件」,勉強為之,往往徒然失望。當下將仍未凋死的蘭花悉數送人。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天性幾乎和日出東方落於西方一樣必然。可是,偉大的父母親啊,您想過水澆多了可能把花溺死嗎?您想過「適性學習」的道理嗎?您辛苦栽培子女的方向,是引領他找到最適合他學習及發展的領域,還是勉強他成為您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舉世公認近代籃球打得最好的「籃球之神」喬丹,我不知他如果埋首書堆,能不能每科得A?或許運動和讀書離得有點遠,那麼就用同屬運動的事實比較好了。當年喬丹曾經在巔峰時期突然退出籃壇跑去打棒球。雖然他如同打籃球時一樣苦練不懈,但是兩年過去,打棒球的成績卻始終低迷。最後,他回頭打籃球,才又再度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睥睨群雄。「最適合」的道理就是這樣。

  我和大部分的家長一樣,都戰戰兢兢的扮演著父母親的角色。從事補教工作後,又戰戰兢兢的扮演著老師的角色。之所以戰戰兢兢是很想做好,又怕做得不夠好。不管是父母親的角色,還是老師的角色,都是必須不斷的付出,同時不停的學習付出的方式對了沒。

  是的,不斷的付出與不停的學習,讓我們在付出中不停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