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垃圾減量

博仲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文魯彬

  想必大家已有所聞:促使台灣垃圾減量的法令,已在近日生效。

  諸位或許也聽說過:「自然界中沒有所謂的垃圾」;這句話也有人這麼說:「自然界中,垃圾即為食物」。 當我們放眼這個似乎會永久運行的系統 (據估計地球生成已45億年;宇宙則已有150億年歷史), 包括蟲魚鳥獸、微生物、植物、土壤、水與空氣等等,一切生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其實我們在小學時就學過的。

  相信也有許多人聽過生態學者的通論:「人類與其他千萬物種一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們都認為「自然」是一件好事。既然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中又沒有所謂的垃圾,那麼何以還會有人贊同「垃圾減量」的想法?可能有點令人困惑。

  或許讓我們檢視若干基本觀念,則有助釐清。首先,我們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同時也與周遭關係密不可分;其他物種如樹、石、蟲等亦然。我們擁有人這個種類獨特的各種性質。這正是部分所謂「多樣性」的概念:不會有兩個獨立的個體,不論是人、樹木、蟑螂、雪花、甚至砂粒,長得一模一樣;至於不同品種, 那就更無庸贅述了。

  即使每個物種的單一個體,本質上都是為了 1.)養活自身 2.)延續種族 而參與各類生存活動,這些性質卻也各有其定義。這些界定的性質,持續不斷地被研究討論。而我們人類對於自己和眾生的特性所下的結論,也持續不斷地重新審視與界定。

  如果你相信有神,不論這位神是佛佗、耶穌基督、穆罕默德、土地公等,應該都能接受「人類無法完全了解任何事物」這項前提。也就是說,我們僅能透過觀察,再將所累積的觀察、反應和經驗化為行動。只有神,才無所不知,的確,也得感謝神是以其神秘的方式在運作。在我觀察,正是神的神秘與人類無限的潛能(即我們所知與神所曉,兩者之間的鴻溝)這兩項基本元素,才使得生命如此興味盎然、如此刺激。

  然而即使我們並非無所不知,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表現得彷彿無所不曉。事實上我們也必須如此,否則可能就動彈不得。我們的行動是來自並反應我們自身所累積,或先人和社群所傳承的觀察、反應和經驗;這些行動則成為一種我們自認,人類的所作所為恰當無誤的認知指引。

  這番只有神能明白一切,跟一般對那些神秘事物不以為然,或覺得生命須要更多確定性人的想法剛好相反。我們人類永遠不可能正確無誤了解什麼是適當的。對每件事物認知和行動,只不過是透過由附加的感覺、感情、觀察、反應和經驗所支撐的反饋環,持續不斷推敲、琢磨出來的。

現在,就回到垃圾與廢棄物的討論。

  在此人類演化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對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差異作個概括論述。人類的特性之一(說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其實並不為過),就是擁有製造非食物性垃圾的能力;這些垃圾既非人類,也不是其他物種或棲地的食物。 事實上,我們人類更是把這種能力發揮過度。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垃圾,甚至會毒害人類自身!這在自然界或許並非獨一無二的現象,然而其獨特之處是在於,這些垃圾在任何合理預見的期限內,或「投資報酬」上,對於任何所知物種,都毫無用處可言。

  然而,即使我們有辦法製造一無用處並且有毒的垃圾,這種能力卻不可與「人類具有與生俱來,會製造垃圾的行為和能力」混為一談。證據明白顯示,這些特性是新近才發展出來的;既不是基因缺陷,也非舉世各文化種族皆然。

  回顧數十萬年前歷史上的人類,亦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人們也製造垃圾。只不過那些是在合理的時限內,就會分解成為土壤或其他物種「食物」的垃圾。

  就近來說,讓我們看看台灣人包的粽子、竹筒飯、甚至只要稍為想想其他遍佈國內,特別是原住民、客家民族、和其他社群,相對而言,他們沒有受過7-11、漢堡王、和台灣的石化工業所配銷的影響及污染,其包裝和貯放的材料與方式,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證。

  因而我們不必企圖卸責地接受如下論述:人類就是天生會製造垃圾、漫不經心與自私。縱使這些特徵的確存在,卻也非由於我們的部分基因被設計成如此所致。事實上,歷史所告訴我們的恰恰相反。根據歷史的證據,人類是有求生本能,同時也會與在演化上同時期或早於人類的其他物種共生而存。

  那麼我們自己,還有這個星球上每天與我們互動的同事、客戶、家人、社群、學生、教師,以及其他人的所做所為,又該如何解釋。

  「活著」等於消費。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選擇消費什麼,與如何消費。有點概念的人都應該就消費習慣作個盤查(包括個人和與自己有參與的團體-公司、協會、家庭、社區、學校、機關),並且開始竭盡所能,減少任何鼓勵、促進或者直接、間接導致製造一些顯然不能成為眾生或棲地食物的垃圾的消費模式。

   我要走路上班,以取代使用其他移動方式。以下依廢棄物所造成的衝擊程度,由大至小排列:諸如開車(反正我也沒有車)、搭計程車、捷運、公車或騎腳踏車(零件所須潤滑機油)。如此可以減少為了運送我,所必要的石油耗費。

  我要繼續過著家中沒有電視(已經2年了)、冷氣(已經5年)、盡可能利用自然光線(亦即日出而作,並且儘早上床)、走樓梯替代電梯上下樓的生活。如此可以避免變相支持台電污染台灣的空氣、促進全球暖化、興建核能電廠、和產生其他種種難以想像的有毒廢棄物。

  我要減少使用手機、電腦、數位相機、和其它電子設備。因為這類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平均會產生高達其重量8000倍的垃圾(廢棄物)! 同時因為我們繼續買這類產品也鼓勵老少兩代遠距通訊連繫;為了延長電池壽命,更是加速開發鈮鉭鐵礦和其他礦產,如此會加速破壞非洲等地的大猩猩棲息地。使用這類設備,無異幫助遍佈全球的國際公司,促進崩解社交,嚴重摧殘環境。

  我要食用有機食品菜蔬,和本地生產的食物,以減少在經濟上鼓勵外國的農業巨人、速食和垃圾食品業,還有那些受政策高度補貼的貨輪與運輸業者。

  我盡可能不再買新書、新衣服、或其他任何經過認真審慎的考量,確定其實沒有也過得去的物品。倘若非買不可,也得在確實找不出其它二手替代品的情況之下才行。我不使用信用卡,寧可付現,以避免支持銀行業、投資公司、或其他利用人們的惻隱之心、不安全感及弱點而得以壯大的機構。基於相同理由,除非法令有強制規定,將不會購買任何保單。

  為了避免擁護那些把營利、降低成本、和利潤擺在對社群、人類、和其他眾生的責任意識之前的機構,我會實行廚餘堆肥,或只光顧如是作法的餐廳;也會竭盡所能,促使公司所有的供應商、同事和客戶能夠接受並力行垃圾減量計畫。除非我確實需要,同時又找不到其他對環境衝擊較小的替代品,否則我會盡量避免使用新製、或新生材料製造的產品;還有其他需耗費高度能源或附帶消耗產品(這包括許多再生產品)以生產原料的製品。

  這份清單只是個開始,可做的非常多,或許我連這當中幾分之一的目標都達不到。但千萬不要唾棄這行動為「不可能」、「不理性」、「過於理想化」、「門兒都沒有」,或其它種種經常被反對者用來邊緣化或無法苟同的字句;請參考最近我聽到的官員跟民眾的一番對話。他們當時正就環境議題交換看法,顯然雙方對目標都有共識 但官員堅持民眾提的解決方案是不可能,也不願意列為考慮:

  甲:我不能這麼做,無疑是政治自殺。

  乙: 當然你對是否危害政治前途的可能性,比我清楚得多。不過我們並非要求你「自殺」,甚至也不要求你做任何的特定項目;只不過是請你考慮將此提案做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達成我們有共識的解決方法,該是我們共同目標之一。如果我們所建議的不適法,或有瑕疵,某些人不會同意,那我們很樂意聽,請告訴我們,我們會針對你的顧慮儘量修正。然而,假使你我都同意這些前提(譬如:垃圾減量是好事),那麼不要預設條件。任何解決方案有可能行得通,不要放棄、否認。要不然,只因為覺得不可能或可能導致政治自殺,而全然不予考慮,唯一件事可以確定:自己扼殺了一個解決方案的選項。

  我所提的方案並不只對地球有好處,這當中許多活動、行動,其實有益於我們的身體、精神和心靈、還有社群的健康。這些結果會以提高對環境的警覺性、社區參與意識、和當人們對祖先與未來世代的福祉在本質上做了貢獻時所提高的自尊,等形式呈現出來。

   至於在辦公室該如何運作?每個人自省,並開始自問:我們要怎樣才能減少那些無法餵養生命,卻只是讓公司付錢在收集、送掩埋場、或燃燒釋出戴奧辛的垃圾? 是否真的有必要印這些東西、購置新設備、訂閱雜誌(倘若確實需要,那麼或許可以要求不用塑膠袋包裝,否則取消訂閱)?真有必要開燈嗎?有沒有冷氣替代品?能不能隨身攜帶可重覆使用的筷子,自備容器去自助餐店盛裝午餐?自備水杯,以拒用紙杯或塑膠杯?我們可否停止支持外國企業(他們會把賺的錢匯出去)?不再光顧7-11、大賣場、屈臣氏、和各種連鎖店 (他們摧毀了社區裡小規模商業的多樣性)?也不再去速食店?還有能否確定使用過的物品在丟入垃圾桶前,真的已全然沒有利用價值?

  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減少所有的消費行為。其實這是非常、非常簡單,希望大家都一起來。

  學習園藝也是個有趣,發揮創意的活動。還有,如果孩子們可以在一個舒適、安全的場所,把時間用在學習有關都市裡的植物、昆蟲、鳥類和其他多彩多姿的生命,豈非一件美事?

   我誠摯地邀請每個人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來減少垃圾量,並且降低對我們所居星球的衝擊及負苛,同時亦可彷彿是冥冥中基於神的旨意,而有助地球的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