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與自然

台達電子機電事業部副理 林倉億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瓦特發明蒸氣機。這些機器,用在運輸上,將原本運輸時間,大幅縮減;運輸量,大幅增加。用在生產上,生產時間大幅縮短   ,人力需求大量減少,生產量大幅提升。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更多可使用的資源,讓許多工程師、科學家,利用科技創造更新的科技。五十年前,積體電路 (IC) 開始發展,短短半世紀,科技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著名的摩爾定律 (Moore's Law) :積體電路每隔十八個月,零件體積就縮小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在這短短兩百年間,相關科技,廣泛應用於食、衣、住、行上,讓人類的生活更便利,壽命更延長,這是老祖宗所沒有想到的情況。

  科技的發展過程當中,為求科技不斷突破,人類大量開採自然資源,由一開始的煤、鐵、銅、木材,到後來石油,以及近期廣泛被討論的稀土金屬。這些資源,並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降低使用量,反而因人類過度依賴科技產品,而業者也順著這個科技的潮流,不斷創造新科技產品,進而大量開採自然資源。這些被開採出來的資源,被製造成商品,例如:電子產品。當電子產品被停止使用後,回收的比例偏低。以先進國家歐盟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指令 WEEE (Waste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為例,該指令已經於 2003 年 2 月份公佈,但是到目前為止,整體的回收率,依舊偏低。就算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有適當管道回收,但是因為製造過程當中,繁瑣的加工程序,讓回收後的電子產品,已經很難在回收過程中,將這些商品恢復成自然界的元素,再加工成別的商品。現在已知石油、煤、稀土元素等資源,可能在百年內,完全被人類所使用殆盡,截至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一項回收後的電子商品,經過回收的程序,重新產生的資源量,可以大於製造這些商品所使用的資源量。大自然環境破壞,已經很明顯的漸漸蓋過科技所帶來對人類的貢獻。

  拜網路科技進步所賜,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許多便捷的方式,例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軟體等。這些便捷的科技,讓相距千里外的朋友,在溝通上有如跟隔壁鄰居談話一樣,非常的方便。也因為網路的發達與普及,漸漸改變人們的學習、消費、娛樂模式。古時候,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在幾乎人人都是秀才,只要在電腦前,滑鼠輕輕點幾下,想知道、想看的資訊,就會顯示在畫面前。這樣的變化,讓學習懂得如何操作科技產品,勝過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人們不再需要學習、觀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奧秘,反而透過短暫學習,懂得操作電腦,大家都在相同的電腦平台上,使用相同的溝通方式。電腦是沒有七情六慾的工具,當人的溝通被迫侷限於狹隘的電腦平台時,當真正面對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時,開始出現障礙。舉例來說,在一般公司上班,透過電子郵件傳遞訊息,是很普遍的一項工具,當習慣透過電子郵件溝通時,就算溝通的對象是坐在旁邊的同事,也是透過電子郵件交談。其實只要轉個頭,當面談一兩句就可以達成的溝通,同時達到情感的交流。科技強調效率,但是人性的學習,卻是很難以科技的效率,快速達成。當人們習慣科技的思考邏輯後,在實際的人與人溝通上,會變的越來越沒有耐性。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上,變的互動更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只有文字的表達,說話的語氣、姿態表情、眼神的交會、肢體的碰觸,都是包含在溝通中,這些很多事還沒有辦法透過電腦去達成。漸漸的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越來越疏遠,多了許多的猜忌。科技越是發展,人性越是向下沉淪。

  省思科技、人性、自然的平衡,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身陷於科技時代潮流漩渦中的我們,往往不自覺,科技已經凌駕的人性與自然。在 2010 年 4 月 1 日舉辦的世界人權高峰會議中,中華經濟研究院教授吳惠林博士,發表『抑制成長,讓環境歇息─過儉樸、恬淡的生活』的論文,筆者感同身受,這個大環境,隨著科技發展,驅使著每個人無法避免必須強迫不斷學習過著科技的生活,無法停下腳步來,看看大自然,看看自己是否已經無法負荷這樣的科技爆炸環境。放緩科技成長的腳步,省思科技發展的最終的用意,相信這個世界未來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