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大學評比與教師升等環境下的衝擊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 林宏隆

摘要

  「教學、研究及服務」經常被定義為大學教師學術生涯的三大責任,雖然教學仍為我國目前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宗旨,但對於「研究」面向的認知也隨著國際趨勢而日益提升。然,目前教育部對於學校之評比以SCI、SSCI、A&HCI以及EI做為大學學術論文以及教師升等的評比重點,係採行一致的審查標準,其公平性及合理性難免令人質疑。一項對於評鑑與升等的指標,導致如食物鍊般的,學校給予教師壓力,教師為了求其生存,自然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不壓榨研究生,惡性循環下,也導致了學術研究的本質,既發掘以及探索知識的真正意義。

一、緒論

  在資訊與科技快速進步的環境下,導致社會快速的變遷,誠如趨勢預言家梭羅所提出,未來的社會需要「擁抱變革,善用改變」。「變」表現在教育上的便是風起雲湧的教育改革運動,而其變革速度之快及樣態之複雜,常常超越人們的想像。資訊科技改變了教育型式,高度電子化使得校園突破原有時空的限制,促使教育資源的交流盡在咫尺,另外,也造就了經濟的發展。除了廣開大學之門外,超過90%的錄取率,「人人可以唸大學」,近年來,台灣大學生人口的加速度暴衝,相關後遺症已陸續浮現,起薪低、職等低、就業機會低,學費高的三低一高現象,讓大學生身價持續貶值,使得人們無不繼續深造來增加自己的價值,促使各大學院校紛紛廣設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導致教育被視為是一種「投資」,教育轉變成「消費」,學校變成了「學店」。

  在強調菁英的學術象牙塔中,上述問題影響層面或許不大,高等教育從菁英制走向大眾化的移轉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危機與衝突。當高等教育機構快速擴充後,升學不再是特權,而是學生的權利,甚或是義務。大學不再只是學術的共同社區,更是獲得知識與技術以及學歷之取得的場所,同時高等教育也開始被賦予更多額外的任務,例如繁榮地方經濟、加強國際競爭力等,大學與吾人生活環境的連結變得更形密切,如此一來大學便難再頂著傳統學術自由的桂冠而自外於學術責任的批判,社會基於大學品管的監督,也不得不談績效,自然社會期望與大學自我定位之間的衝突也會日益明顯。

二、大學評比與教師升等

  「教學、研究及服務」經常被定義為大學教師學術生涯的三大責任,雖然教學仍為我國目前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宗旨,但對於「研究」面向的認知也隨著國際趨勢而日益提升。但是從事研究並非閉門造車,而是應透過學術論文發表、出版專書等的管道將其研究成果與學術界或社會大眾分享,以達到知識傳播、擴展與成熟之目的。

  在全球性的大學排名中,較廣為人知的有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主要以採用國際認可之學術表現作為評比指標,包括校友及教師獲得諾貝爾獎及菲爾茲獎人數、高被引用教師人數、Nature和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數、SCI與SSCI論文數以及機構之規模(蔣偉寧,2008)。然,目前教育部以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與EI (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進行大學學術論文以及教師升等做為評比的指標。SCI、SSCI是美國湯姆笙(Thomson Scientific)集團下的ISI公司所出版的兩大引文索引資料庫(另有人文藝術學科的A&HCI),最早是為了進行引文檢索而建置,由於其將符合評選標準的期刊收錄進來,收錄內容具有一定公信力,加上又能提供論文被引次數,並可和期刊影響係數相結合,後來便逐漸被廣泛應用在學術評估上。

  以下針對四項索引加以簡介 (國科會CONCERT聯盟,2010):(1)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科學技術類期刊計 5,900 餘種,涵蓋主題約 150 餘種。收錄年限自 1945 年起,1991 年起之資料含作者摘要。(2)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社會科學類期刊計 1,700 餘種,涵蓋主題約 50 餘種。收錄年限自 1956 年起,1992 年起之資料含作者摘要。(3) 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收錄藝術人文類期刊計 1,100 餘種,同時收錄藝展評論、戲劇音樂及舞蹈表演、電視廣播等相關資料。收錄年限自 1975 年起,2000 年起之資料含作者摘要。(4) EI (工程索引資料庫):Ei Engineering Village 2 (原名 Ei Village,89 年改稱 Ei Engineering Village,90 年改稱 Ei Engineering Village 2,簡稱 EV2) 為美國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 (簡稱 Ei) 建置之網際網路工程資訊服務系統,提供研究人員單一介面查詢各類工程相關資訊,以及超過 10,000 個經過篩選評定之相關網站摘要查詢。

  由於這項評比的指標,造成論文發表,不再是以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為前提,而是為了績效而發表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大專教師要從講師一路升等,必須經過助理教授、副教授階段,最後才能升等教授,這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皆有明文規定。很多公、私立大學對校內的專任教師都訂有「六年升等條款」,也就是任教滿六年內一定要往上升等,不升等的教師將不予續聘,換句話說就是這些老師六年內不升等就準備捲舖蓋走路。但是教師升等的審查是十分嚴格的,教師們必須達到一定的任教年資,且不斷地做研究,不斷地發表論文,並獲得所屬系所、學院、學校三級教評會及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層層同意才能通過升等。

三、評比與升等制度下的衝擊

  現在學術界的競爭狀況其實比業界不遑多讓,助理教授為了升等,需要拼命撰寫論文投稿,還要準備教學課程,甚至常還會被賦予行政工作,沒有研究生的幫忙恐怕無法及時完成升等與六年條款的限制。眾所皆知,研究除了需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以及物力之外,最重要的無不外乎,資源也就是資金,但是錢從何而來?除非教師願意自掏腰包,不然只好去承接所謂的標研究案,如,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以及產學合作計畫等。報告書之撰寫甚至是後整理成論文發表,從頭到尾,無不是由研究生一手包辦,教師們從經費中撥一少部分給學生當做研究助學金,大部分皆落入了自己的口袋。有了這樣的廉價勞工,一方面可賺外快,一方面幫助論文發表升等,教師們何樂而不為。

  教師們因應升等與評鑑的壓力,只好拼命壓榨學生,提高研究品質與數量,並且開始向外拓展,廣收學生方能多接計畫,也方能提高其學術地位,並能夠解決評鑑與升等的壓力。眾所皆之,在台灣要完成博士的學程,無論是理、工或管理學院等相關科系等,少則需要三到四年,多則要七年以上才,平均值在四到五年才能取的學位。那麼為甚麼洋博士只要在短短兩三年方能取的學業,難道台灣與國外對於知識的理論與基礎有所不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因為這批長期訓練下來的博士研究生,都是指導教授的得力助手,價格便宜的廉價勞工。以研究助教獎學金幫忙教師做研究的成果,包括電腦程式等等,歸教師所有,也歸於研究基金的贊助機構。當然,為了其升等或是學校評比的指標,研究論文的貢獻度當屬指導的教師貢獻最大,研究生是否為合著作者以及作者排序的問題等,一切都由其指導的教師決定,研究生的付出卻得不到相對的價值!

四、結論

  一般大學與技專校院之設立宗旨與發展目標皆不相同,教師專業素養與養成方式亦互異,然,目前教育部對於學校之評比以SCI、SSCI、A&HCI以及EI做為大學學術論文以及教師升等的評比重點,係採行一致的審查標準,其公平性及合理性難免令人質疑。一項對於評鑑與升等的指標,導致如食物鍊般的,學校給予教師壓力,教師為了求其生存,自然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不壓榨研究生,惡性循環下,也導致了學術研究的本質,既發掘以及探索知識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蔣偉寧,大學評比應去除規模的影響,評鑑,2008年,第12期。

國科會CONCERT聯盟,2010,http://www.stpi.org.tw/fdb/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