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為孩子的教育權負責?

新星國小附設幼稚園幼稚園教師 王珮慈

前言

  在這個孩子講不得、大聲不能的時代,擔任教育工作現場的老師們,除了精神緊繃地面對著孩子、面對著家長,仍認真地為著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而努力,但到底誰該為孩子的教育權負責?

時代變遷,父母的角色?教育機構的角色?

  現在許多的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的名號,說著「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而在工作和事業上打拚。有的爸媽離鄉背景,到外地工作,只為求更高的薪資;有的父母則是拚命加班,就希望多賺一些孩子的生活費,但,孩子真的這麼缺嗎?有些孩子甚至長達一個月沒見到自己的父母,更惶論爸爸媽媽要教育孩子什麼,於是所有的教育責任落在學校和補習班上,那父母呢?父母成了教育的經濟資助者、學校和補習班的衣食父母。為了讓孩子有人照顧,於是補習班是愈開愈晚,還有送到家的服務;而學校則開始了「課後輔導」,甚至幼稚園就開始了「課後留園」、「課後托育」的服務,就為體恤爸媽的「辛苦」,好讓爸媽可以「安心就業」。但這些真的就是為孩子好嗎?我小時候因為家裡的經濟很困苦,所以我的媽媽必須一人兼三份工作,早上送報、白天到毛衣工廠打毛衣、晚上拿家庭代工回家做,雖然她幾乎一整天在工作,但她從不會忘記「陪伴」我們,我們也時時在媽媽的監督下完成我們的作業。

孩子的生活型態和角色定位

  因為時代的進步,爸爸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愈來愈少;為了多賺一點錢,孩子必須四處託人,於是產生了「鑰匙兒童」、「隔代教養」、「雙薪的單親家庭」。又因為少子化,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於是父母在無法陪伴、協助孩子學習,卻又希望孩子學得好的處境下,開始要求學校、補習班,要把孩子「教」好。於是孩子從早上到學校,下午放學進補習班,晚上也許還得到才藝班補補才藝,最後回到家就直接上床睡覺,三餐都當「老外」。當孩子一天天的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每件事都抱持著疑惑及似懂非懂的態度。在學校,因為有老師的監督,也許還能稍微解惑及輔導,但下課後,孩子能和誰分享、和誰討論自己的生活點滴呢?補習班老師?同學?還是外面剛認識的大哥哥、大姊姊?最後,如果孩子很幸運地碰到了一個不錯的分享對象,也許可以很安全地繼續走在他的人生路上。但如果不幸地「被吸收」到某些團體,也許人生路就會曲折許多。在沒有了家長的陪伴下,孩子能依靠誰?也許應驗了一句「出外靠朋友」。於是「朋友」便成了孩子的「家人」,那「家人」呢?成了「陌生人」。

結語

  我常常對孩子們,以及家長們說:老師只能陪伴你(孩子)一陣子,卻不能陪伴你(孩子)一輩子。當然,家長也不能。爸爸媽媽終究有天會老死,所以更該把握和孩子一同相處的時光,讓孩子可以在社會和家庭的照顧下成長。

  人死,什麼都帶不走,但請各位爸爸媽媽,除了留給孩子們優渥的物質生活外,也留給孩子一些美麗的回憶及健康的人生。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老師,有家長的協助,孩子可以長得更好、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