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觀的省思與回響

萬能科技大學講師 謝淑熙

壹、 前言

   展閱經典古籍,先聖先賢的哲理名言,猶如源頭活水,澆灌了中華文化,綻放出燦爛的花朵。聖人的經典名言,觀照人類的生活習性,涵泳其中令人心靈深處悸動不已,更點燃人們生命的火花。自從至聖先師孔子,說出「忠恕」二字可以貫通其學說的經典之言,二千多年以來,此二字已成為儒家待人接物的標竿,永遠指引人們待人處世的正確方向。宋儒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就是說明凡事要反省自己,對這件事是否已盡全力?並且不要把自己的嚴格要求,求全責備於他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涵。「忠恕」二字的涵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彰顯人類生命的光彩與人格的尊嚴,更使得中華文化熠熠發光。

貳、忠恕的意涵

  孟子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孟子.盡心下》)說明最好的語言,是言詞淺近而寓意深遠;最好的德行,是遵守簡約的原理,而恩惠普及廣大。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對學生所說的「忠恕」二字,稱得上是言近而指遠的善言,也是守約而施博的善道;盡己之心,以誠待人接物,就是忠的表現;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這就是恕的表現。可見「忠恕」是充滿生命智慧,生活體驗的話語,更是每個人進德修業、立身處世的基石。

  推廣「忠恕」之道的旨義,就是要人人培養「欣賞別人,看重自己」的態度。學會欣賞別人,能廣結益友,擴展人際關係,更是愛心的表現;學會看重自己,有助於自我形象和責任感的提昇,增進你的生活能量。現在舉下列兩段話為例: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學.傳九章》)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離婁上)

  上列所述,均是說明在上位的君王施政時,在言談舉止及待人處事上,要經常反躬自省,如此以身作則,才能夠領導人民。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打破貧富貴賤的界限,不論貴為國君或一般的平民,都應該將心比心,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的立場想一想,能夠以寬容的態度去仁民愛物,以尊重的心去接納萬事萬物。在上位者能夠以身作則,人民在耳濡目染下,也學習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上行下效的結果,定可以消弭社會的紛爭,使舉國上下一片祥和,人人敦親睦鄰,國家富強安樂。

參、典型在夙昔

  生命的組曲,本來就是由一串小故事積累而成;人生的長河,本來就是由生活點滴匯聚而成。有些人能夠忠於自己的本分,並且能夠推己及人,俯仰無愧的立足於世,成為人人稱道的聖賢。 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成為他每日三省的一項原則(《論語.學而篇》)而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說明「忠」是提昇人類責任感的試金石;「恕」是化解社會動亂的一帖良藥。的確,如果人人能夠「忠以律己」,體認自己應負的責任,「恕以待人」,考量社會國家的整體利益,以「自律自清」的良好習性,來淨化現代人貪婪的心靈,如此定可以化暴戾為祥和,使大千世界和樂圓融。

  至聖先師孔子以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精神,開啟我國私人講學的先河;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理念來化育三千學子,並成就七十二位賢才,樹立為人師表的崇高地位。顏回感念師恩的浩瀚,頌揚孔子說: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篇》)

  足證由「忠恕」的感通潤化,來成己、成人、成物,可以達到仁民愛物的境界,孔子堪稱中國仁德文化的開創者,後人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來稱讚孔子,說明孔子猶如一顆慧星,照亮中華文化的前程,並且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及為人處世的典範。

  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蜀漢的忠臣諸葛亮一生的事跡,由杜甫的〈蜀相詩〉所描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見劉備三訪諸葛亮,得此賢才,如魚得水般的君臣關係,使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一展他的才智-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等計謀,把一代梟雄曹操打得落敗而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仍能以「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鞠躬盡瘁的赤膽忠心,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後主劉禪。諸葛亮帶兵攻打南蠻,臨行寫下可歌可泣的〈前後出師表〉給後主劉禪,期許君王「親賢臣,遠小人」,能夠廣開言路,察納雅言,舉用賢才。所以陸游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來稱讚他,的確諸葛亮的忠心耿耿,至今仍令人懍然敬佩。

肆.省思與回響

  在擾攘紅塵裡,一樣米養百種人,有許多人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看那溫柔賢淑的慈母,對子女付出無微不至的關愛,顯現無怨無悔的偉大情懷。為人母的茹苦含辛,換來子女的茁壯成長;為人妻的盡忠職守,成就丈夫在職場上的輝煌亮麗。慈母心,三春暉,就是盡其在我,成全別人的典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人子女的確應該善體親心,及時行孝。因為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青春的紅顏已平添幾許秋霜,絕對不可以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悔不當初,已為時太晚。

  e世代的年輕人,常常以「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口頭禪來待人處事,無視於父母的苦口婆心,視師長的諄諄告誡,猶如過耳飄風。在生活上稍有不順遂,就心生瞋怨而怒目相向,甚且尋仇挑釁、結夥滋事,因此青少年鬥毆流血事件層出不窮,直到觸犯法網才後悔不已,已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諸葛亮在《誡子書》上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確,莘莘學子在求學階段,應該反躬自省,是否謹守學生本份,虛心求教,以充實自己?平日鑽研課業外,不能輕忽心性品德的修養。《禮記.學記》上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在求學階段要廣結益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增進自己德業的修養,並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也是年輕學子,不可等閒視之的立身之道。

  盱衡寰宇,由於一般人的私心自用,常常求全責備於他人,自己卻吝於付出對別人的關愛,長此以往,一定會孤寂而鬱鬱寡歡。我國古籍〈仕學正則〉有句話說:「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也是第一等做人的原則。」的確,臺灣的社會亂象,導源於缺乏「忠恕之道」的體現。如果開車時,能夠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酒後駕車、不闖紅燈,保持適當的距離,相信交通事故定可以銳減。如果為人子女能夠善體親心,懂得尊師重道、循規蹈矩、用功讀書,相信課業定會突飛猛進,前程定會光明燦爛。如果在議會殿堂,國會議員能夠抱持「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信念,就應該為民喉舌,為國家利益著想,而不是「利字擺中間,道義放兩旁」,能如此政清人和、國運昌隆,已為時不遠。

  每一個時代的腳步,都是先民們用蓽路藍縷、胼手胝足的血汗,所烙印而成的成果。人生於世,歷經歲月的沉潛,承接宇宙的化育,讓宇宙繼起的生命,生生不息永遠傳承下去。而這一浩瀚的力量,並非「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所能辦到,而是每個人克盡己責,成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不會虛度人生。推而廣之,就是人人要堅守崗位,真誠付出一己力量,在俯仰無愧之間,以造福社會人群。在擾攘紅塵裡,有人意氣風發,有人委屈求全,因此在待人接物上,要發揮「恕道」的精神,將心比心,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伍、結語

  《周易.大畜.象》上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徳。」此象辭在勉勵君子要記取前賢的嘉言懿行,來蓄積培養自己的美德。美國哲學家愛默生也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培養良好的性格。」因此,想要移風易俗,以匡正世道人心,落實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以陶鑄學生人文素養,來導正社會亂象,已是各級學校當務之急。在老師循循善誘中,使學生了解「忠以律己」,就是自我品德的完成;「恕以待人」就是社會群體和諧的表現,具備這二項美德,可以實現創造自我,服務他人的理想。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確,感恩感謝的心靈,可以化解個人的憎惡與怨尤,增進社會的祥和。而克己復禮是涵育品德的良方,踏上人生之旅,應如何詮釋生命的價值?就是肯定自我,忠於自我,並且取人之長,來磨鍊自我。並且拋下「貪、瞋、癡」的意念,以宏觀的視野,正視紅塵的人、事、物,如此定可消弭社會的紛爭。浩瀚宇宙,人生天地間,多一分寬容的愛心,多一分關懷的貼心,多一分自我要求的用心,多一分感恩的誠心,相互成長,相互扶持,相信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強盛,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