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人權─讓學校成為築夢的地方

明新科技大學休閒系副教授 洪毓美

摘要

  臺灣於2009年立法院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明訂締約國要將各級教育逐漸的普及化與免費化。臺灣的國民義務教育已相當普及,但從國際測驗與比中賽臺灣學生的優異表現,同時也發現一些隱含的問題,例如學生平均程度落差太大,學生科學形成能力較差,學生學習興趣低落的現象。形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弱勢學生的學習資源差,長期著重記憶式與背誦的知識,考試領導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受教權是每一個人的權力,每一個人的資質、背景與興趣都不同,臺灣教育應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給每一位受教者公平的教育資源,依每一個受教者的天賦、興趣與學習速度去教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潛能。同時教育制度應該獎勵教育機構與教師去關懷每一位學生,用愛去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興趣、障礙,確實的讓學校成為一個人人都可以築夢的地方。

臺灣教育的現況

   教育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原動力。教育培養國家未來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優劣多寡決定國家未來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臺灣於2009年立法院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以下簡稱ICCPR)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 (以下 簡稱ICESCR)。兩公約在人民的受教權方面,約定締約國要能保障其國內國民之免費受教權,首先要做到初等教育免費,並進而做到中等與高等教育免費。我國憲法於第22條保障國民教育之免費受教權,各項教育政策與大法官解釋令亦聲明國民有受大學教育之權利。 臺灣在受教權的立法上已與世界人權所定之標準接軌,然在實際的教育執行上,是否能真正落實人權的實踐,實在需要更深入的探討。

   臺灣人民之受教權是否真的落實,從臺灣學生參加世界性的各項競賽與測驗可見端倪。臺灣學生參加世界性的數學與科學競賽常表現亮眼,例如在奧林匹亞的數學、化學、地球科學等競賽,臺灣學生屢獲金牌與各項獎項。但2003年和2007年兩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對全球50個國家進行跨國性教育調查,有關臺灣學生的成果有下列四項重要發現:

一、 發現臺灣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表現高於日本、韓國與新加坡。
二、 臺灣國二學生數學成績程度的差異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
三、 顯示出臺灣學生在科學論證、形成科學議題上的能力較差。
四、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普遍低落。(李承宇,2010)

   台師大科教所教授邱美虹認為國際測驗的結果不僅是各國教育成果的展現,同時也是各國教育制度的檢討。從這個測驗臺灣現行教育體制出現了三個的問題。

一、 造成臺灣學生數學平均程度差異過大的原因為何?
二、 臺灣學生成績優秀,但為什麼科學論證與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並不能與成績的結果相呼應?
三、 為什麼在高於亞洲各國的數學平均成績的成果下,卻也顯示出普遍的學生對於數學的興趣低落?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IMSS) 報告成績統計

2007

 

國二科學

國二數學

小四科學

小四數學

排名

平均 分數

標準誤

平均 分數

標準誤

平均 分數

標準誤

平均 分數

標準誤

1

新加坡

567

(4.4)

中華民國

598

(4.5)

新加坡

587

(4.1)

香港

607

(3.6)

2

中華民國

561

(3.7)

南韓

597

(2.7)

中華民國

557

(2.0)

新加坡

599

(3.7)

3

日本

554

(1.9)

新加坡

593

(3.8)

香港

554

(3.5)

中華民國

576

(1.7)

4

南韓

553

(2.0)

香港

572

(5.8)

日本

548

(2.1)

日本

568

(2.1)

說明: TIMSS 2007 全球有 44 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小四學生調查, 57 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國二

 

學生調查,本表僅列各類排名前 20 名。

 

資料來源: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 (IEA) 2008 年 12 月 10 日 公布。

保障每位學生之受教權

  一直以來臺灣的教育以考試掛帥,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考試成績差的孩子身心倍受煎熬,被家長、師長與社會放棄,最後也放棄了自己。李家同教授不止一次在報章雜誌上呼籲不要放棄教導每一個孩子,要將每一個孩子帶起來。他 長期投入弱勢學生課後輔導,並擔任博幼基金會董事長,就是看到臺灣社會長期忽略「後段班」的學生 ( 薛荷玉, 2010) ,他要盡一己之力將後段班的孩子的學習信心與樂趣找回來。臺灣的教育制度可以培養優秀的人才,從優異的比賽成績中就可看出端倪,但從數學程度差異大世界數一數二的現象亦可以看出臺灣教育偏重菁英的教導,非菁英者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常被忽略。

  考試是學習的評量工具,其目的在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衡量學生的學習現況,以擬定學生未來學習的計劃。因此考試之後的檢討是學習非常重要的階段。考試成果揭曉之後,老師與學生需要慎重的檢討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以及瞭解學生的學習障礙與興趣所在,共同決定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策略。但是考試在臺灣似乎只是判斷學生好與壞的工具,或是學校招生的標準,並沒有用在檢討教學與學習的成效,進而改進教學,讓考試成績低落的學生真正學會該學的課程。考試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考試後,知道自己在同學、家長與社會中的「排名」,除了頂尖的學生在每一次的考試後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外,大多數的學生在一次次被貼上「排名」的標後,對學習也失去興趣。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很少被鼓勵去照顧每一個學習狀況不同的孩子,同時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學習弱勢的學生做進一步學習改善。雖然臺灣國民教育普及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但是入學的孩子是否享有公平的資源與支持去學習,學習資源是否只集中在學習成就好的學生,而非資優者是否得到應有的關注,實在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

  關心國內教育的另一位學者中央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在新竹 IC 之音廣播電臺的節目中常邀約有心人士一起將教育資源送到臺灣偏遠的山區,讓山區偏遠地區的小孩也能享受城市孩子的學習資源。在節目中洪教授提到偏遠地區的孩子沒有課外讀物與足夠電腦,他們渴望學習,但長期以來教育資源並沒有妥善照顧到這群孩子。因此洪教授常常為了募集一輛帶山區孩子到城市看藝文展覽的遊覽車到處奔走,費盡苦心。臺灣弱勢的學校與學生的未來是否只能靠洪蘭教授與李家同教授這些有心人士才能繼續他們的學習,在號稱教育普及的臺灣教育當局者實在要好好思索教育資源的分配,與整體教育制度的方向。

尊重每一個個體

  ICESCR 曾提到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與尊嚴的充分發展。這個條文闡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除了教導學生成為一個社會能接受的公民,目的更在發展每位學生的潛能。每一位學生的資質不同、學習的速度不同、興趣不同、專長不同,教育必須能順應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發展學生的興趣,讓不同資質者在學習的領域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管道。臺灣的教育體制強調考試,學校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得好,教學趕進度,練習考試技巧,重視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獨重智育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天才型的學生 ( 資優生 ) 、喜愛技藝類型的學習的學生、有特殊性向的學生、學習異常的學生都不適合。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並非智商不足,只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稍有延遲,或有情緒或家庭等因素,只要給予機會,有一天終能發光發熱。天才資優型的學生能舉一反三學習快速,現有的教育體制能否能配合他們的需要,適時的給予啟發,不用屈就於目前僵化的考試制度,使其天才能造服社會。某些學生不適合智育類的學習,但是有特殊才能,比如音樂、體育、繪畫、陶藝、文學、史學、手藝等特殊才能,這些學生在考試的制度下不能脫穎而出,需要特殊的學習管道。另外一群學習異常者,如有身體殘障、閱讀障礙、寫字障礙、自閉症等,亦需要龐大的資源來教育啟發其能力。早在孔子時期就已強調因材施教,現行的九年一貫教材是否真能因材施教,現有的大學教育是否真能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找到學習的快樂天堂,適才適性的發展,實在需要在徹底的檢討。

  人權的培養需要靠學校教育的力量。但是學校的教育若只能培養某一類型的人,其他的人在教育制度中就會被埋沒或受委屈,這樣的人權教育又如何落實。當全臺灣各級教育機構面臨少子化的威脅,討論各級學校的退場機制時,日本的學校已經在思索建立學校特色,培養特殊專業人才,並向全世界招生 ( 張鳳, 2010) 。臺灣的各級教育體制中的教育機構多年以來同質化太高,面對世界人才的需求是多元且多變的趨勢,各級學校何不從人權的角度出發,轉形成為每一種特殊學生的教育機構,舉凡資優、各種特殊教育、特殊技藝、不同學習目的之學生的教育機構,自能在少子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讓每一種學習需求者都能滿足其需求,使其潛能被充分開發。

愛每一位學生 讓學校成為築夢的地方

  曾養育孩子的父母一定很清楚孩子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從會爬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斷的大膽去探索他所看到的一切。這就是人最初的學習動機,動機是那麼的強烈並充滿喜悅。教育的意涵在各個學派中雖有不同的看法,但終其目的不正是要將人類這最初的「真」發展到極致,讓人類最初那種無邪、無目的的探索不斷的學習成長,最後發展成為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並且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但曾幾何時,孩子的學習動機消失了,對世界不再充滿好奇,臉上堆滿了愁容。世界教育測驗平均表現優於其它國家的臺灣學生,卻同時擁有低學習動機。報章雜誌曾報導小學的孩子壓力過大,名校高中生對人生失去希望跳樓自殺,知名大學的孩子上課睡覺、講話、啃雞腿。為什麼孩子到學校之後就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又為什麼學習會讓小學的孩子壓力過大?名校的孩子不正是這個教育體制中的佼佼者,又為何失去人生的希望?又為何不上進努力學習?

  教育是一種愛的行業。學生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不要好好學習,年輕的學生更無法在一開始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必須要被啟發。學生的潛能必須在有知識、有方法的教育工作者帶領下才能被開發。理想的教育體制是要讓學生在適當的帶領下,一步步的走進學習的殿堂,進而享受學習的樂趣,建立個人的夢想,完成夢想。幫助學生築夢,教育工作者必須愛他的工作,愛他的學生。只有愛,才能瞭解學生的本質,才能瞭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速度,找到正確的帶領方式,逐步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計畫,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面臨整體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時,臺灣的教育體制需要從本質上仔細檢討。從制度面來看,整體教育體系是否是以學生的利益、社會的需要為考量。整體的教育方向是否能教導出穩定社會和諧發展所需之價值觀、知識與能力。學校的績效是否以升學或短期的績效指標來顯示,而忽略了長期人才培育所需的長期績效指標。教育工作者是否由一群愛學生、愛教育的人所組成。教師的績效的評分與晉級是否以愛學生、愛教育為標準。現行的體制能否容許讓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放手去教導學生,資源的分配是否以學生為考量。學校的經營是否以學生的利益與整體社會的利益為出發。這種種的檢討與決心,決定了學校能否成為一個人人可以築夢的地方。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的缺失將使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彌補。期望臺灣的學校教育以人權為出發,成為每一個人可以築夢的地方。

參考文獻

李承宇 (2010) 國二數學程度懸殊 全球數一數二。聯合報 ( 2010/3/16 )
李承宇 (2010) 國際測驗 「找出教育盲點」。聯合報 ( 2010/3/16 )
張鳳 (2010) 私立大學拼特色搏生存。聯合報 ( 2010/3/16 )
薛荷玉 (2010) 李家同:社會長期忽略後段班。聯合報 ( 2010/3/16 )

Abstract

In 2009, Taiwan Legislate Yuan has passed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 These two acts recognize 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education and stress that education shall be directed to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personality and the sense of its dignity, and shall strengthen the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Now, every Taiwanese has right to education. However, from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tests, many problems about Taiwan education reveal.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performance Taiwan students is lager than other countries. Examination-driven education has misled students to focus on memorizing text books, other tha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The worst problem is students lack learning motivation. Since education is one important issue of human right. Students should have equal resources and support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regardless race, age, society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religion. Taiwan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allow students of every kind to have equal opportunity to learn. Students who are talented, disable, or have learning problem should have same education resource as high performance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not be labeled by the results of examination and lost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love their students and be encouraged to love their students.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make school as a place for every student to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