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有標記的顏色椅子

博愛座

茂綸股份有限公司/採購  劉慈芬

  近來社會人權意識抬頭,彼此尊重及幫助弱勢族群漸漸成為社會的共識,也成為大人口中常常用來教育孩子的話語,而為了要方便區分某些族群應有的不同權利與義務,社會上有時會用顏色或圖案來予以分級標示,例如,當我們走入一台公車,一眼見到車箱有空位子沒人坐,要坐還是不坐?這也是一種小小的考驗, 坐了是物盡其用,可是又擔心萬一不小心睡著了,剛好上來一位「老、弱、婦、孺」,沒馬上警覺醒來,可能就會被其他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而被貼上標籤成為一個沒良心、沒道德觀的人。因此,為了方便標示哪些座位是禮讓所謂「老弱婦孺」的權利,就有了「 博愛座」的由來 。

  博愛座應是來自於「無障礙環境」的概念,所謂的「無障礙環境」,是起源於北歐地區,認為一般人對於其他殘障者應加以照顧,由「正常化原則」出發,透過公共建築等硬體設備的改善,及心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使殘障者能順利的「到達、進入、使用」各項設施。除了身心殘障者之外,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基於安全考量,也將原本為提供特殊照顧而設置的『博愛座』,擴大解釋為老弱婦孺亦適用受惠。 分享一次本人的經驗,有次我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看到一位孕婦沒有位置坐,連忙起身走過去請她過來,想不到一回身原本的座位上已經有一位年輕人坐下來了,那位孕婦馬上搖手說:「沒關係」,說她站著就可以了,我立刻跟那位小姐說:「不好意思!這個位置是要讓給那位孕婦媽媽坐的。」禮貌地麻煩她讓位, 那位 小姐也馬上起來,那位孕婦則很不好意思的坐下來。在當下許多人都覺得我為什麼敢如此做,也有人想說又不是「博愛座」為什麼一定要讓座給孕婦?其實之所以讓座給孕婦是因為她有此「需求」,而我正好能夠「供給」,需求與供給就是一種平衡,看到別人的需求而自己能夠伸出援手,就是一種尊。這是很簡單也很基本的人權觀,並不是任何顏色或是圖案可以限制的。落實人權與尊重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個勇敢正直的心加上禮貌和氣的態度,很多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博愛座』是出於人們有護弱小的心,願意去幫助其他人,那本是出於是一個良善的道德觀,但是當它被標上顏色時,高尚的良善之心被蒙上了強制的規範,大家只能按照政策來做,有時會變得不太自然,而對於被特別照顧的族群而言,或許也會造成尷尬,在意自己有沒有必要使用到這些設施,而變得不太自然。最高等的人權發自於內心,「禮讓是美德」是一個從小所培養互相尊重的美好行為,也是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來的,當我們多體諒別人,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那就是一種人性上的體貼,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不要讓規定限制了我們願意助人的心,不是只有博愛座才要讓位,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養成良善的道德觀,那每一個位置都是博愛座,都是可以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