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學校園的師生尊重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教授 葉紹國口述(王興田筆錄)

  楔子:洪蘭教授為文批評某國立醫學院大學生在上課時啃雞腿、吃泡麵,引發大學中師生「尊重」議題的討論。因此筆者訪問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葉紹國教授,就教大學師生角色的本質及互動實況,提供社會多元角度思考。葉教授從事大學學生事務研究多年,曾擔任淡大通識與核心課程的創建工作及學生輔導實務工作。

口述

   談到所謂的「師生之間的尊重」,須先釐清這份人際關係的本質。師生關係是因學生要「學習」而存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學習成為有教養的人。而「尊重」一詞的前提是把每個人當作獨立存在的個體,在心理上已假設人與人之間有各自的人格界線。因此尊重是代表我把別人當作跟我一樣的,是須要維持人格界線、滿足基本需要、履行權利義務的另一個人。我必須認識到這個人有它自身存在的目的,而不應該被我當作工具加以利用而後丟棄。

   大學是讓年輕學子「成道」、「成人」的場所,它提供了知識、文化的傳承及個人成長的機會。個人因知識、文化而豐富、而成長;知識、文化也透過個人的成長蛻變而不斷演變、更新!既然師生關係從「學習」而來,因此除了前述一般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法則外,師生關係裡還埋設了一個假設:師生關係不對等。不對等不僅在專業知識能力上,還包括成熟度、人生體驗、權力等!就是因為不對等的差距,所以老師才有辦法影響學生「成道」、「成人」!在這關係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協助者、是促進者,也是考核學生學習成果的權威者。

   因此師生關係好似知識、文化大道上的一場「接力賽」,一棒一棒地傳承下去!老師總是期許學生「青出於藍」。當然,大學師生之間的學習也不見得只是單向傳承的,大學之設當初是要師生之間互相討論,那是心智與人格的互相激盪、互相提示,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是所謂的「教學相長」!老師必然有權威、也應該有權威;其權威一則來自他的知識、人格的優勢得到崇慕,另則是因為要實現其工作職份而有。老師的權威乃是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而設,不是以自己得到好處為目的,因此師生交往不必然以權威呈現。老師有此認識,見學生不當的行為固然應該教導或糾舉,對於學生不成熟的行為,便也能有所包容,師生關係就能恰如其分。

   時下師生之間的尊重所以會引發成為爭論的議題,是因為論者很容易忘記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師生關係的本質、老師實踐其職份應有的權威、學生在課堂上的目的行為。學生在學習場所、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是屬於其本份的行為嗎? 學生來上課有預備心嗎?學生有注意到老師的職責以及其他同學的權利嗎?大學生認真投入學習、參與課堂活動,把所得發揚光大,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因此違背學習目的的行為,所呈現的就是一種不尊重,包括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自己。上課啃雞腿、吃泡麵、打瞌睡、前後左右嘻笑攀談、做無關的事、學習態度散漫、作業抄襲、剽竊同學的功勞等概屬之。從國內的研究看來,我國大學生的讀書方法不良,學業投入時間普遍不足,難達高水準的認知發展,讓有識者憂心。大學究竟要培養怎樣素質的人?老師該怎麼做?老師是學生取得文憑的工具嗎?

   同樣的道理反過來說,老師認真備課、傾囊相授、公正考核、規過勸善,鼓勵學生、濟弱扶傾、不放棄人師的許諾,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尊重的本質裡有一份期許與愛心。然而也有老師外務繁多,上課馬虎,考試評量草率,終日不見人影,或全心只為研究,對學生所做所為視若無睹,篡奪學生的著作,甚至利用學生的不成熟或對老師的仰慕而做傷害的事。學生是老師尋求功名利祿的工具嗎?

   事實上,目前的制度、環境也不利於老師善盡「成人」的職分,學校為了成本考量而大班上課,動輒五、六十人以上。在課室裡學生成眾,老師很難個別對待,也難因材施教。課堂規過容易失當而引起不悅,也影響進度並浪費其他學生的時間。許多學生自幼受寵溺,經不起要求與糾舉,眾人姑息與鄉愿的習氣混淆了是非黑白。大學為了生存競爭,朝服務業心態發展,錯把學生當「顧客」;教學評鑑結果被濫用。教師的績效責任繁重,學生耳聞目見老師的忙碌,也盡量避免接觸或打擾。根據中外研究,師生來往與學生許多方面的教育成果都有正向關連,老師在課堂以外能與學生接觸,則影響更大。學生在心智、態度、價值、抱負及許多社會心理特質的成長都需要老師的啟迪,但研究證實我國大學生很少與老師相處,令人婉惜。

   今日的高等教育遇見險峻的全球競爭考驗,大學校園藏著諸多的問題,師生之間的尊重與否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大家都能回歸基本面來檢討高等教育的品質。當我們倡導學生的受教權的同時,也應該回頭檢視一下「受教權」裡是否含有較多面向及更高層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