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正視大眾運輸之節能減碳

華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游舒鱗

前言
  全世界都在推動節能減碳概念,而國內一般民眾亦很樂意配合政府的節能省炭政策,但如何很方便又快速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完成旅程或通勤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惑?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活動蓬勃發展,人口及車輛快速成長,加上都會區間大量通勤旅次進出台北市,在先天道路面積有限、開發不易的情況下,交通產生嚴重負荷,影響都市生活及品質。是故,承載率較高的大眾運輸儼然成為解決此課題最重要的一環,要解決大眾運輸問題,顯然要從政府角度切入,有鑑於國內對整體交通之規劃、資訊來源與資訊之使用,仍然缺乏一完整之考慮,如能藉由政府單位彙集所有大眾運輸資訊,則相關之應用則可相應而生。

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都會核心地區臺北市人口趨緩,而外圍地區的台北縣、桃園縣人口快速成長,因此通勤通學的交通需求也隨之增加;由於臺灣地區大眾運輸仍無法滿足旅客移動的需求,加上就業、購物空間分佈的特性,使得機車、小汽車成長數量居高不下,使得供給面的道路系統建設永遠趕不上小客車成長速度;過去三十幾年,台北都會花約5000億新台幣完工通車90公里捷運路網、高雄都會花近1900億新台幣完工通車43公里捷運路網,然而大部份的民眾都還是以機車、小汽車等私人運具為主,台北捷運一天載客約130萬旅次,也僅是都會旅次十分之一,就算再加上公共汽車及公路客運載客約190萬旅次、台鐵通勤12萬旅次,由總共公共運輸旅次也只有25%;已經是各縣市之最了,其它縣市公共運輸旅次更慘,除基隆公共運輸旅次比例接近10%外,其他各地區都不超過5%左右,比起鄰近的香港,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如何提升大眾運輸的使用率,是政府需要努力的目標。

應即刻採取行動
一、 倡導大眾運輸及汽車共乘制度
* 臺灣汽、機車通勤族一週一日不開車,改搭乘大眾運輸,一年可省約6.8億公升汽油,減少152萬噸 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造林3400萬棵樹 ,是世界公民的我們一起可朝向的目標。
* 無車日是指每年的9月22日,國際無車日緣起於歐洲。1998年法國推行「在都市我不開車」,法國 35個城市的居民自願在9月22日這天不開車;2002年歐洲推動「易行週」,無車日在世界多國,多 由政府發起不開車運動,鼓勵民眾改騎自行車、走路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重新思考檢視現有的交通 工具所帶來的衝擊,臺灣目前包括台北縣市、台中市、高雄市、屏東市及台南市等也都一起響應無車 日。
* 民眾短程路途可騎腳踏車代步或走路,目前在臺灣各縣市都有倡導腳踏車路線的規劃及租借服務。

二、 交通建設預算經費分配不均
  臺灣的交通建設經費佔總預算非常高,但都著重道路、橋樑的硬體建設,對於交通資訊軟體系統或大眾運輸規劃的經費比例相對非常低,以致於民眾獲得資訊有限,就無法改變習慣來搭乘大眾運輸;所以建議政府對於公車動態資訊系統規劃建置及提升公共運輸業者的競爭力,是值得政府關切及重視的。

三、 提撥公共運輸發展基金
  近幾年來行政院推動『促進大眾運輸發展方案』及積極頒佈『發展大眾運輸條例』,但都因為財務機制困窘,而無預期效益,依照交通部公路總局監理所97年代徵燃料使用費的統計資料顯示,汽車(汽油)收入逾281億元;汽車(柴油)收入逾40億元;機車收入逾37億元,每一年政府的燃料費收入逾359億元!燃料費改為隨油徵收不只可以達到使用者付費原則,更可以達到捱「節能」、「減碳」保護環境。建議提撥一定比率為『公共運輸發展基金』,如此大眾運輸發展得以延續,以達稅收不是只入國庫,而是對全民有幫助的建設。

   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對於護衛地球,珍惜有限資源,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