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校園裝置藝術之我見我思

山崎國小 主任 陳昶澤

前言:

  瑞興國小是我之前服務的小學,任職期間,在校長的帶領下,全校師生一起投入校園裝置藝術,利用環保素材美化校園,這段經驗至今依然讓我永難忘懷。

壹、初來乍見

  印象中瑞興國小是一所美化綠化聞名的學校,猶記初來瑞興甄選教師,走入校園時,映入眼簾的即是偌大綠草如茵的大操場、整排高聳參天的榕柏、數十棵橄欖樹葉紅果飄香、以及鮮花爭研綻放的苗圃、、、,視野遼闊、美景當前,已不覺令人心胸舒展、心曠神怡。

  除此外,令人驚奇、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校園中還擺置了一些充滿創意的奇特作品,例如:利用廢棄的水管、掃把、畚箕、竹子、風琴、長椅等素材,在橄欖樹下拼湊組合而成的『三個樂師』;利用稻草、竹子、不用的衣布、尼龍繩等素材,在操場邊製作了一對維妙維俏的『情侶稻草人』、、、等,真是新鮮極了,經請教後來才知道這是學校課程特色─『裝置藝術』,心中直覺的念頭:這些作品在校園真有『畫龍點睛』之妙啊!

貳、了解學習

  有幸能進入瑞興擔任教導主任,對我這個學工業教育出身而言,藝術素養即本有欠缺,何謂裝置藝術更是『莫宰羊』了。學吧、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學習以彌補自己這方面的不足,不也是一件好事嗎?這也是自己覺得投入小學教育工作後,生活變的多采多姿、處處充滿好玩與樂趣的原因了。接納、了解、學習,把自己當成海綿體是自己心理面對自己的期許,因為海納百川才能不受侷限、海闊天空。

  非常感謝校長給我不斷的學習與指導,了解到了學校推動裝置藝術的精神理念、過程做法,當然還有與老師對談以了解其中推動遭遇的種種困難等。

參、精神理念

學校推動裝置藝術的基本精神理念有三:

一、人文主義與開放教育精神:

  開放學校的校園環境空間、開放全校師生的心靈,充分讓全校師生感受學校、教室如同自己的家,有了這種『愛的歸屬感』,我們深信快樂天真的孩子便會展現其天馬行空、無限驚奇的創意,老師只要給予刺激、引導、適時從旁協助,便會與孩子激發出很多對話的平台空間,孩子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往往令我們深為老師的自嘆佛如、喜出望外,這時老師只要欣賞、給孩子讚美,便會激發其更多更多的思考與創作,教育不就是如此嗎?給孩子舞台,他便能盡情展現,從而表現其自信與能量。

二、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藝術是什麼?吾以為藝術即是一種創新、是一種獨特的、美的欣賞或感受,藝術绝不是所謂藝術家的專利,藝術也不應只是高高在上、不可觸摸、遙不可及的東西,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藝術創作的本能,也認為藝術應融入於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當中,只要願意用心、願意改善、願意創作《信、願、行》,便能創新製作所謂的藝術佳作。學校推行裝置藝術便是抱持這樣的想法與理念,讓師生自由創作其作品置放於校園環境當中,可美、可摸、可玩、可賞、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生活處處充滿藝術。

三、後現代主義革新教育思潮:

  教育的重心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開放、尊重差異的態度;培養學生批判,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去適應充滿無數未知,與充滿期待的未來。
後現代主義思潮強調反秩序、反極權統一,尊重個體的差異、自主、多元與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校園裝置藝術程即是要引入自我探索、批判性思維、強調感受性的課程,同時也藉由後現代求新求變的精神,強調學校裝置藝術作品並不是恆久擺置不變的,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作品不斷的創新,以培養學生適應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社會。

  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則是:有人說現代的學生:「對人不感恩、對事不盡責、對物不珍惜」以「自我」為思維模式。學校教育正欲借此導正此偏差觀念,必須加強批判性、感恩惜福、及情意教育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群性,與互助的態度。

肆、做法過程

一、為達學校願景、發展學校特色:

  學校的願景是:『健康』、『快樂』、『溫馨』、『感恩』,藉由推動校園裝置藝術,我們營造一個美化綠化的溫馨環境、開放校園空間讓孩子快樂的創作、尊重與人本關懷的健康心靈成長、欣賞、感恩與珍惜裝置藝術作品的創作。

二、觀念溝通釐清、增進教師知能:

  學校教師大部分非藝術與人文本科或相關科系教師〈包括我在內〉,要如何推動教導孩子進行所謂的裝置藝術教學呢?首先,前述的三項基本精神理念與老師們的溝通與達成共識便是成敗的重要關鍵,因為老師才是帶領孩子是否健康快樂學習的重要關鍵角色扮演者,因此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利用晨會加以強調、宣導、溝通推動裝置藝術的理念,盡期與老師達成共識。

  其次,透過網路、參觀或其他方式蒐集各式各樣相關資訊,於教師本位進修中與老師們共同欣賞、刺激,以增進對裝置藝術的知與能。

三、納入正式課程,推動裝置藝術:

  在九年一貫本位課程的發展空間下,學校經由共同討論與形成共識下,安排於每週二下午安排於二節綜合活動課目下將校園裝置藝術納入正式課程當中進行教學,在老師適時的給予刺激教學與從旁協助下,學生得以利用各種複合媒材,進行裝置藝術作品創作。各班須於每學期提出各班級裝置藝術之企劃案,經通過後進行實施、製作與教學指導活動。

  在學校推動裝置藝術實施的二年過程中,第一階段先由教師與所有行政人員帶頭練習創作與欣賞、第二階段推行至老師與學生共同創作、第三階段再由學生自行組隊集體創作,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們預期之外的竟也有家長主動參與,將其創作作品,置放於學校裝置藝術作品當中。

伍、教育成效

一、服膺教改學生十大基本能力之培養:

十大能力基本指標是什麼?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主動探索與研究
3、運用科技與資訊 4、規劃、組織與實踐
5、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6、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7、表達、溝通與分享 8、生涯規劃和終身學習
9、欣賞、表現與創新 10、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檢視學校推動裝置藝術課程,從教學過程到孩子表現的成果來看,我們真的看到了孩子們在這些面向能力的培養與展現。

二、孩子真的喜歡,並樂在創作與學習:

  在推行校園裝置藝術創作過程當中,我們有倒啃甘蔗、漸入佳境的感受,因為學生似乎越做越有興趣、越做越有心得、也越做越有創意、越做越有成就感。這學期,學校正巧碰上校務評鑑之洗禮,記得評鑑委員顏國樑再綜合座談時與我們分享時,即談到委員們在隨機抽問訪談十來個學生當中,近乎90%的學生都回答喜歡學校裝置藝術的創作。

三、孩子真正懂得環保、惜福、與欣賞:

  在推行的過程中,師生們運用了各種環保回收資源複合媒材〈如寶特瓶、玻璃瓶、鍋蓋、鐵罐、紙箱、尼龍繩、稻草、、、等等〉,經過巧思創作、化腐朽為神奇,除了同時做環保外,也由於是孩子們的自由創作,她們更懂得去珍惜與愛護。這學期的裝置藝術,特別讓學生進行所有裝置藝術作品的鑑賞與票選活動,透過全體鑑賞活動,孩子也彼此學習、欣賞別人作品的美,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醞釀與激發孩子們下一回更佳的創作。

四、老師見證孩子們多元的潛能與成長:

  在實施裝置藝術過程中,常可聽到許多老師們在稱讚小朋友的想像力與創意,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畢業班,該班在五年級時本是全校認為是最麻煩的一班,似乎沒有人願意帶,感謝震東老師發揮其亦師亦友的大哥哥老師功能,在其愛孩子、並循循善誘的帶領下,學生的裝置藝術作品充分展現其令人驚奇的創作本能〈如蜘蛛網、百花齊放、貓狗大戰、風鈴響叮噹、、、〉,老師看到他們很認真的在討論、在製作、在解決問題、在分工合作、、、,我們發現這一班學生整個改變了、變得團結了、變得懂事了、足堪成為學校的模範班級,這轉變是何其之大啊!震東老師說:透過裝置藝術,他真的看到孩子們多元的潛能與成長。

陸、面臨問題

  學校推動校園裝置藝術,並不是如上好像一切太平、毫無問題。相對的,其中當然有許多的迷失與問題正等著我們一一去克服與解決,茲淺述如下:

一、專業與知能仍待加強:
  所謂學然後之不足,無可諱言的我們對裝置藝術的了解與專業度普遍仍有不足,所幸我們教師團隊絕大多年輕有活力、學習的空間還相當大,對於教材的蒐集或教法仍存有許多疑問與討論的空間。這些都需要再深入溝通與探討的。

二、曾經山窮水盡疑無路:
  曾經亦有老師告訴我,因為不懂裝置藝術,素材用來用去就是那些瓶瓶罐罐,覺得壓力很大,有一點做不下去了的感覺,秀枝老師甚至作夢都夢到裝置藝術,家裡聽說還特別清出一間倉庫,專門堆置一些認為可能用在裝置藝術上的東西,所以家裡要丟掉的東西都要經過他的批准,老師用心至此,令人感佩。所以,兩年來雖然有所成果,但碰到一個瓶頸就是『媒材』之使用重複太多,在無經費情況下只能使用環保廢棄素材。

三、各年段實施應有不同:
  無可諱言,低中高各年段由於年級差距,雖然在想像力與創作力上倒不見差異,但在製作與執行力上高年級顯然表現較佳,老師在帶領上也然比較容易;但在低年級的部分,如果在製作上牽涉稍有難度的部分便需要老師介入協助完成,因此老師相對較為辛苦,所以如何在低中高年級中做不同階段性的學習也是我們亟待思考與改進的。

四、談本位課程路還遙遠:
  現在非常流行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問題是課程是發展出來的,而不是一蹴可幾,何況對我們這種小型學校,教師成員不過15個,除了上課、改作業、帶班還要兼任行政工作,根本無暇去研發課程。目前我們所做的是凡是努力過的必留下成長的痕跡,將蒐集的資訊、編製的企劃、創作的過程、作品的展現、鑑賞與票選、教師心得、學生心得詳實而完整做成電子檔,以作為將來編製成參考教材進而設計成較完整之學習課程。當然這一段路確實還漫長,不過只要我們同心、認為有意義,孩子受益就值得我們一步步去努力實現。

柒、感恩致謝

  有機會來到瑞興國小服務是一個緣分也是一種福份,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辛苦、一起分享教育孩子學習成長的喜、怒、哀、樂。校務評鑑委員林志成教授在評鑑學校時,曾說瑞興是一所五心級的學校-行政用心、老師盡心、社區同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聽到如此的肯定,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