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吝嗇給予讚美與關心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系學生 許靖健
  在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代,我從沒想過這個選項,以及意識我是個「好小孩」。

  我一直都相信「人」可以變成「他想變成的那個人」。

  所以每個人都「自己在選擇」,「自己想變成的那個人」。

  比方說,我小時候(專指18歲以前),未曾想過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對未來沒有目標,在課業方面也沒特殊表現,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對什麼都很有興趣,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反過來說就是什麼都不專精,什麼都不會。

  重點是,在當時,我一直認為我「不是好小孩」。

  「好小孩」在當時的普遍定義是「在學業方面表現優秀」、「老師及長輩都愛護有加」、「會被壞小孩欺負」、「有某方面的專長」等等。

  因為我當時不覺得我「該」是個好小孩,因為我當時對未來沒有目標、對課業表現很不好、沒什麼專長,雖然不至於欺負別人或被欺負。

  於是我自己陷入了一個,不是「好」就是「壞」的迷思,因為我不是個好小孩,所以我是個壞小孩。

  但最近姐姐告訴我,她在整理照片的過程中,去回想我們小時候,她發現,我們在當時都很可愛,都是好小孩,不會讓父母擔心、懂事、細心、乖巧。

  在她跟我說的過程中,我反省了自己,我認為在當時,我不是她所說的那樣。

  我也看了我們小時候的照片,當時的我的確很「古意、乖巧」。

  但我當時卻不覺得我是,因為當時我從來就沒有被讚許過。

  從這件事之後,我體會到一點,就是我很慶幸我沒有變成我心目中的壞小孩。

  我也沒有放棄我自己、家人也沒有、朋友也沒有。

  在成長的過程中,教育很重要,身邊的人也很重要,朋友也很重要。

  「什麼人交什麼朋友。」這句話的源頭,其實在於從家庭教育開始,家庭教育要求人什麼,人就會往那個方向走。

  從學業表現開始,影響了人的成長過程,也衍生了交友方式、交了什麼樣的朋友。

  現在的我很慶幸,原來當時我是個乖小孩,但是,現在有很多小孩,都不曉得自己是,他們長大的過程中,是需要被關心與愛護的,要告訴他們「你是乖小孩」。

  或許可以說小孩都很單純,在他們的世界裡,不是好就是壞。

  一直跟小孩說「你是壞小孩」,他就會一直變成壞小孩。

  小孩是要關心與被教育的,一直告訴他「你是好小孩」,他就會變成好小孩。

  對小孩來說,稱讚是需要的。

  就如同我,因為都沒有人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告訴我,「我是好小孩」,而我有過許多荒廢的歲月。 在那些歲月中,我一直覺得我很壞、我不好,而不斷的否定我自己。 在那些歲月中,其實只要人告訴我,我很好,我是好小孩,我就不會去做我心中定義的「壞事」了。

  雖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也正在承擔這份現世報與苦果,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批判,而是在於找到一個方向與方法,導正我自己,也告訴大家,別吝嗇給予讚美與關心。

  很多時候小孩做些奇怪的事,只不過是要吸引別人的目光,而來關心他。

  最近的文章報導指出, 教育部公布「家人互動調查」報告,發現有超過七成六的人很少和家人擁抱,每五人、就有一人每天和家人相聚不到半小時,顯示現代家庭互動疏離。

  這份「家人互動調查」是由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主任周麗端、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共同進行,5484份有效問卷中,有七成六的國人很少和家人擁抱,六成二很少對家人表達感謝和讚美,近五成沒有傾聽過家人的心情故事,三成六每天和家人見面卻不會互相問候關心。其中男性跟家人親密互動,比女性來得低。

  交叉分析各年級的學生當中,以高中生跟家人來往最疏離,近九成高中生不曾和家人每天擁抱,近三成每天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是家中最忙碌的一份子,其次是國中生。

  為凝聚家庭的親密關係,教育部將推動愛家515的學習行動,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當他的小孫子抱著他時,他感到很幸福,呼籲全國學生們,注意聽父母講話,隨時讚美,給家人真心的擁抱。

  我想以我的經驗談,來響應這個活動,推廣關心運動。

  關心家人、關心小孩、關心自己該關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