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保團體參與印尼雨林保育之行動構想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雲林分會會長 張子見/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班
研究生 塗鈞亮/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講師 陳泰安

前言

  印尼蘇門答臘島目前正面臨嚴重開發壓力,熱帶雨林大規模地遭移除,不僅威脅了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如蘇門達臘虎、紅毛猩猩等的生存,亦影響全球的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農業經濟及區域發展問題。因此必須結合自然資源管理、農業生技、農村經濟與各領域知能,方能提供印尼更實質之援助。

  台灣一向為國際社會孤兒,參與國際公共事務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藉由國際環境事務的參與,善盡台灣國際責任,並加強台灣環境NGO的國際活動力與能見度,是當前台灣環境運動發展的一大課題。因此,如何藉由印尼雨林保育議題,讓台灣的環境NGO有積極參與國際環保議事務的管道,並藉此壯大整體環境運動,是本文主要關心的重點。

  印尼原本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熱帶雨林,面積約1億2千萬公頃,生物多樣性亦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排名全球第三。然而在1950年代以後,印尼的雨林快速消失,目前僅3千多萬公頃。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印尼已有72%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剩下的森林也面臨商業砍伐、林火和棕櫚油公司開闢棕櫚樹種植園而進行火耕的威脅。從公元兩千年到二零零五年,每年有約18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砍伐,這項紀錄使印尼名列金氏世界紀錄「雨林消失速度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新的報告,印尼的雨林因非法伐木、大火、為種植棕櫚油樹而整地等原因,正以比從前快30%的速度遭到摧毀,。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自然雨林被快速地破壞,其中蘇門答臘以每年2.5%的消失速度,居印尼各大島之首。如果再不緊急採取行動,到2022年將會有98%的森林遭受破壞。這項估計比聯合國10年前預估的情形快多了,原因是這5年來,印尼非法伐木情況趨於嚴重,非法伐木數量高達印尼總伐木量的73%。

  雨林的破壞,也造成許多珍稀的野生動植物遭到威脅。紅毛猩猩﹑蘇門答臘虎﹑蘇門答臘犀角﹑侏儒象﹑爪哇虎﹑爪哇犀牛等動物,都面臨絕種的危機。過去由於對印尼熱帶雨林的研究調查相當缺乏,致近年的調查發現新種的頻率相當高,可預期的,許多物種將在未被人們發現之前就已絕跡。

  有鑑於印尼雨林破壞的嚴重,許多國際環境NGO,如CI、WWF等團體,在印尼亦投注不少心力,結果主要反映在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設立,及相關法令的訂定。即使如此,印尼的雨林破壞的速度仍不見減緩,而據當地菩提心曼陀羅基金會的觀察,有時保護區內破壞的情況甚至比其他地區更加嚴重。究其原因,除了印尼政府執行法令的決心和能力頗受質疑外,經濟與社會問題仍是主要根源,而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與當地社區及NGO密切合作才能達成,這也是許多國際NGO的計畫無法發揮實效的癥結之一。

  站在社會運動團體的立場,如何從整體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協助印尼社會朝向永續發展,特別是擺脫西方及跨國企業的影響,走出一條自已的路,才是解決印尼雨林問題的根本之道。為此,環球技術學院環管系結合台灣環保聯盟、雲林野鳥學會等環保團體,提出「永續蘇門答臘計畫」,擬與菩提心曼陀羅基金會合作,確保蘇門答臘雨林長久的保育效果。

  計畫以永續發展的三個向度-環境、社會、經濟為核心,以全球治理的觀念,建立一個三年的執行架構,第一年以永續環境為重點,擬於台灣發動募捐,目標是台幣一億元,用來協助菩提心曼陀羅基金會設立雨林保育基金,從事雨林收購、認養及維護工作,並規劃生態旅遊及協助雨林周遭社區農民以不破壞雨林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如有機農業發展計畫及「雨林保護咖啡」計畫等,此外,如何透過農村窮人銀行等區域合作經濟的計畫,來改善當地極度欠缺的資金來源;以及有系統地培育計畫執行所需人才,都是後續執行的重點。期盼藉此計畫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台灣環境NGO走入國際,參與國際環境事務。

計畫地區概述

  如圖3所示,計畫區閃電村(Sandean)座落東經99度40分24.1秒,北緯1度42分8.5秒,位於蘇北省南部石林潘市(Padang Sidempuan)東北方約50公里,車程約6小時,(見圖4)行政區屬South Tapanuli 縣Halongonan 區,較近的市鎮包括北邊的Sipiongot、東邊的Hiteoerat 及 Sipirok 、南邊的Gunung Tua。

  閃電村又分為4個聚落,分別是Sandean Julu、Hasahatan、Sandean Tonga及Sandean Jae,住民多屬馬達族(Batak),以種植橡膠為主要經濟來源,每戶每月平均收入約100萬印尼盾,相當於台幣6,000元。由於地處偏遠,民生所需的糧食及煤油皆較其他地方貴近1倍,加上普遍的抽煙習慣及貸款購車,使大多數家庭入不敷出,負債累累,最後喪失土地,成為佃農,而要維持收入的辦法,通常就是再開墾森林。目前由於村民資金不足,因此未見大規模的開發,但若有財團購地開發,村民亦可能歡迎。

  對於保育本地雨林,目前基金會尚有部分優勢,主要是8年前村民與基金會成員,石林潘市的關姓華裔商人間的協議。關姓商人原先以伐木為本業,後經基金會釋學源法師開導,已轉向協助雨林保育工作,曾獻出上述3千公頃沼澤林地給基金會做保育,然因未與當地居民充分協調,竟遭當地人放火燒耕。當初協議在買下森林後,開墾所得橡膠園須分配給當地約200戶村民每戶2公頃,並且修築聯外道路,以利農產運銷。經初步詢問,村民對保育取代開發的想法尚能接受,惟當初開路及配地的承諾仍需兌現,並協助解決當地經濟問題。

  村落周圍的森林面積約1萬公頃,雖屬保護區,但根據經驗,地方政府並無執行法令的決心與能力,目前在周邊已有零星開發,而大規模非法伐木雖已停止,但小規模盜伐行為仍屬常見,故需提出足以說服村民及當地政府的方案,才有機會執行保育計畫。

閃電雨林生態狀況評估

  由衛星圖可清楚看出,計畫地區是蘇北省地面上僅存少數較大面積深綠色的土地,周圍的森林已遭嚴重的破壞,且土壤裸露的情況十分明顯。計畫區在地圖上刻出一個深綠色的Y字型,顯示其地形陡峭開發不易,加上交通不便,因此未遭嚴重破壞。

  經數月的調查,初步研判此地仍保有部分原始森林,而遭人為干擾後的次生林狀況亦稱良好,故仍維持相當程度的生物多樣性。表1及表2列出目前已確知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其中馬來熊的足跡隨處可見,亦有記錄到蘇門答臘虎的腳印,據當地村民口述,村民曾在4年前毒殺1隻侵襲家禽的老虎,可知本地仍有蘇門答臘虎活動,亦顯示生態品質尚稱優良,然由經常進入雨林的村民口中得知,近年看到老虎的機率已大不如前,顯示棲地碎裂化的威脅可能存在。

  初步研判,計畫區地處蘇北、蘇西及亞齊等地的接幅地帶,生態系亦可能居過渡區的地位,且可能是森林狀況較佳的蘇西與蘇北北部、亞齊之間的重要生態廊道,此一生態廊道一旦消失,對蘇門答臘虎等大型哺乳類動物的保育工作將更加不利。

表 1 計畫區內確知重要哺乳類動物

編號

學名

普通名稱

保育位階

1

Helarctos malayanus

Malaysian Sun Bear

Red List & CITES

2

Hystrix brachyura

Malayan Porcupine

Red List & CITES

3

Arctogalidia trivirgata

Small-Toothed Palm Civet

Red List & CITES

4

Hylobates syndactylus

Siamang

Red List & CITES

5

Presbytis melalophos

Mitered-Leaf Monkey

Red List & CITES

6

Manis Javanica

Malayan Pangoli

Red List & CITES

7

Hylobates agilis ssp. unko

Lowland Agile Gibbon

Red List & CITES

8

Muntiacus muntjak

muncak/barking deer

CITES

9

Ratufa affinis

Pale Giant Squirrel

CITES

 

表 2 計畫區內確知重要鳥類

編號

學名

普通名稱

保育位階

1

Aceros subruficollis

Plain-Pouched Hornbill

Red List (VU)

2

Buceros rhinoceros

Rhino hornbill

CITES

3

Argusianus argus

Argus pheasant

Red List & CITES

4

Aceros comatus

White Crowned Hornbill

Red List & CITES

5

Corydon sumatranus

Dusky Broadbill

CITES

6

Eurylaimus ochromalus

Black & Yellow Broadbill

Red List & CITES

7

Chloropsis sonnerati s

Greater Green Leaf Bird

Red List & CITES

8

Kenopia striata

Striped Wren Blabber

Red List & CITES

9

Anthracoceros malayanus

Black HornBill

Red List & CITES

10

Dicrurus sumatranus

Sumatran Drongo

Red List & CITES

11

Merops viridis

Blue-Throated Bee eater

Red List & CITES

12

Phaenicophaeus diardi

Black-Bellied Malkoha

Red List & CITES

13

Loriculus galgulus

Blue-Crowned Hanging-Parrot

Red List & CITES

14

Megalaima chrysopogon

Gold Whiskered Barbet

Red List

15

Pericrocotus igneus

Fiery Minivet

Red List

台灣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一步

  雨林保育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相信在台灣,少有環境團體會否認。但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台灣的問題不夠多嗎?盡全力要做好國內的環境議題都很難了,為何還要分心去做國外的議題?」這問題點出了台灣環境運動發展的一大的課題。

  的確,台灣的環境NGO似乎還沒強大到足以提供國外許多協助,而過去也因為許多環境NGO關心的層面太廣、議題太雜,或過於議題導向,常常為了政府財團搞出來的問題疲於奔命,導致無法長期關注特定議題,集中力量去突破困境。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環境NGO要壯大,除了要長期專注特定議題外,更需要有實力,即對政治或決策的實質影響力。這部分,在過去是靠用心做好組織群眾的工作來形成實際的壓力,現在這樣的社會條件已經改變,社會運動的發展遇到瓶頸,很難在這部分有所突破。正如有93%的美國民眾都認為政府應對氣候變遷問題採取行動,但布希政府仍不為所動--這是經濟全球化後帶來對民主制度及地球環境的衝擊,環境NGO若未能體認到這點,未來保衛環境的仗,恐怕會愈打愈艱辛。當財團的力量已經擴張到單一主權國家政府無法約束的程度時,環境NGO若只專注經營國內,頂多只是讓國內環境破壞速度減緩(樂觀的話),而加速第三世界國家的環境災難。

  另外從個人的信念來說,筆者認為台灣社會發展現況,很像到了青少年時期,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身上,常覺得自己問題很多、不欣賞自己卻也很少注意別人。倘若換個角度,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多去為別人付出關懷,回頭檢視自己,發現問題都自動消失了,自我成長了。台灣的環境NGO過去的對外關係,多是尋求國際團體,特別是歐美的NGO來聲援,但難道我們只有接受而沒有能力付出?或說,歐美的國家問題一定比我們少嗎?美國的環境NGO怎麼不專心把他們布希政府搞定就功德無量?當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幫助人時,相對獲得的幫助也會更多。

  台灣環境運動是到了要建立自已的國際網絡的時候了,透過從事國際組織工作,環境NGO可以獲得與政府更大的對談空間。台灣一直未產生一位國際知名的環保人士,倘若有了,對政府較能造成實質壓力。

  「菩提心曼陀羅基金會」為印尼蘇門答臘島蘇北省的華人佛教組織,並非環境NGO,對印尼雨林的問題雖然關心,但瞭解的程度尚不足,環境方面的知識亦相當欠缺。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何不找印尼本地人的環保團體來合作?筆者在與該基金會互動的過程中,也注意到其華人身份在印尼社會的限制,因此提醒他們要聘用有環境專長的印尼人,並與當地環境NGO密切合作,這才讓筆者在今年七月第三趟的蘇門答臘行終於看到值得搶救的雨林(前兩次都是看到已被破壞的)。但整體而言,該基金會還是比大多數(或全部)的印尼環境NGO有能力及社會影響力。特別在南亞海嘯後,該基金會扮演台灣與當地重要的橋樑,使其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對地方政府的合作提案亦較能被採納。我認為這是為何西方大環境組織在印尼的努力少有成效的一個關鍵—沒有真正與地方政府及社區結合。

  該基金會負責人釋學源法師,師承台灣萬佛會聖諾法師,因此較一般宗教團體更具完整的社會觀與運動觀。學源法師長期為蘇門答臘雨林保護奮鬥,在資源匱乏的印尼社會備加艱辛,甚至為了阻止雨林砍伐而遭黑道毆打。目前他以個人力量,呼籲信眾收購林地,並捐獻出來供做保育,且在台灣NGO的建議下,有意朝生態旅遊及有機農業發展,進一步建置社區合作經濟。然而目前在資金、技術及人才上都相當欠缺,這方面我認為是台灣的環境NGO可以出力的地方,雖然亦困難重重,但成功的機會是較能掌握的,只要有決心,是可以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的。

計畫初步構想

  在印尼廣闊的土地上,存在了諸多錯綜複雜的環境、社會、經濟問題,也有許多台灣環境團體可以參與及發揮的空間,以下就本研究團隊執行心得,嘗試提出一個較宏觀的執行架構,希望能獲得各界回應,使計畫架構更為完整。

(一) 社區合作經濟計畫

  保育本地雨林遭遇的第一難題是,如何取得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一般開發者的慣例,是用一公頃五千至一萬台幣的代價向當地人買土地(即使名義上是國有),再花大約相同的代價賄賂地方官員。目前當地政府對於基金會認養雨林的計畫頗有合作意願,但前題是當地經濟須獲得改善,因此有機會不必以賄賂方式取得雨林管理權,但此部分須冒風險,而對策是協助基金會提昇其社會影響力及國際知名度,以達充分制衡之效。另一重要策略即獲得當地社區的支持。

  最根本的還是讓當地居民經濟改善,且須有部分立即可見的效益。對當地人而言,原本的預期就是每戶兩公頃已種好的橡膠園,若依原承諾兌現,將必須開發臨近村落約四百公頃的森林,若考慮未來長久的雨林管理所需經費,則可能尚需額外的開發面積。替代方案是以現金及合作社股份來抵換土地,說服居民直接土地權利售予基金會,以減低雨林開發的面積。因此,除了購買土地所需的資金佔最大比例,另外尚需約一千萬台幣資金成立互助合作社,一部分是將居民讓渡土地使用權的資金轉成股份、儲蓄或會費,一部分運用資金投資消費合作社及運銷部門。

  消費合作社以供應社區居民生活必需品,如糧食、油品、日常用品、藥品等為主(是否供應香煙則需再評估),用大宗購買的方式降低成本,使當地居民可立即受惠,減少生活開銷。有鑑於當地人普遍欠缺儲蓄習慣,可考量加大合作社社員與非社員之間的價差,誘導居民儲蓄。

  消費合作社經營是否成功,關鍵取決於良好的管理。根據過去的經驗,當地商店常因居民過度賒欠而無以為繼,因此對於社員與非社員的賒欠權利亦需加以區別,社員賒欠超過一定額度,以其會費或儲蓄抵償。

  合作社亦可投資貨運設備,剛開始以接受居民託運為主,運費自然比外地貨運低廉,但仍採社員與非社員價差方式。待條件成熟,可成立農產運銷公司,以獲取更高利潤。合作社盈餘一部分分紅,一部分投資雨林產品相關產業,一部分回饋社區,其餘則搤注雨林保育基金。

  待合作社經營穩定後,另闢互助合作社業務,以窮人銀行的模式經營,提供當地居民必要的資金以提昇技術及教育水平。

(二) 雨林經營管理計畫

  閃電村民雖宣稱擁有雨林的所有權,然經初步瞭解,其他雨林周邊聚落亦有開墾林地的行為。此外,對於居民伐木及狩獵行為仍必須加強管理,因此需與當地公權力合作。目前基金會與當地政府洽商結果,森林部門有意願配合在當地設置管理站及編置人員,負責執法及教育宣導,因此行政配合部分尚稱樂觀。

  然而以地方政府所能負擔的員額一至二名來看,若無法爭取村民主動的配合及協助,則很難收實質的管理效果。此部分可考慮以基金會認養約聘保育人員的方式進行,以優先雇用當地居民為原則,再加上基金會聘用的專業保育人員,可充實雨林管理的執行能力。

(三) 長期生態監測計畫

  短期為獲取評估投入資源程度,長期為確保雨林經營管理的成效,並發揮雨林在研究方面的效益,必須配合進行長期生態監測。目前基金會已聘用2位生物專長人員,負責相關工作,然由於工作繁重無法長期駐點觀察,因此目前尚無法進行深入研究、調查與記錄,需配合雨林經營管理計畫,設置研究工作站,進行長期監測。
基金會有借用紅外線感應式照相機輔助大型哺乳類動物調查,目前計畫添購連續攝影系統,另外在記錄方面,亦需提昇照相器材的等級,這部分可由台灣的學術及環保團體研提熱帶雨林相關研究及國際交流計畫,以合作研究的方式投入生態研究工作,將有助於提昇台灣生態研究的世際地位。

(四) 區域交通改善計畫

  計畫地區交通十分不便,此為雨林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然居民普遍認為交通不便是一項阻礙,因此以改善交通為取得雨林管理權的條件之一。當地唯一的聯外道路,即八年前關姓商人欲開發當地森林所闢,經多年沖刷,已形成深約四公尺的蝕溝,路況極度不佳,貨運業者常以此為由提高運費,因此當地居民視修築聯外道路為改善其生活的重要措施。

  在此又須面對另一難題,因環境破壞通常伴隨道路建設而來—當初也是因為道路的開闢,使村民移居至更深入森林的現址,而交通便利亦將引來財團覬覦,引誘村民或其他村落開發森林。此外,交通便利會增加交通工具及油品的需求量,而目前交通工具貸款即為當地家戶負債的主要來源之一,恐會抵銷收入增加的效益,甚至加速赤貧化。

  目前的判斷是適度的修補及水土保持工程是必需的,使道路經常保持堪用狀態,而居民觀心的農產運輸問題,可評估以纜車乃至流籠方式解決,若只著眼當地農產(主要是橡膠)運出問題,則纜車的成本可隨安全規格較低而下降。

  客運的部分可考慮以合作社貨運部兼營的方式,以進一步降低村民對交通工具的需求,並降低交通事故機率,對當地經濟與環境將有進一步效益。

(五) 教育水平提昇計畫

  目前當地教育水準低落,只有一所小學,而大部分村民連小學學業都沒完成,中學以上教育因為需要較大資金,多數村民無法負擔。長遠來看,教育的投資是村民擺脫貧窮的關鍵,也是雨林得以長久存續的保證。

  對於當地的教育,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正規教育的補救教學,另一部分則是針對村民的社會教育部分。補救教學可採給付津貼的方式,委請駐地保育人員協助輔導當地學童課業。對於有心升學的學童,可考慮送至基金會創立的菩提學校,或合作社設置獎學金方式鼓勵當地學童就學。社會教育重點在保育觀念的建立及技能訓練,此部分仍以委託保育人員執行為主,另外配合寒暑假的教育志工營,此部分可結合台灣國際青年志工相關計畫。

(六) 生態旅遊發展計畫

  生態旅遊是增加當地收入的另一項方案,然目前條件尚未成熟,主要是當地交通極度不便,相關旅客服務設施亦相當欠缺,因此目前以建構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潛力為主,初期的遊客以合作環保團體、保育志工及雨林保育基金捐贈者為主要對象,藉由交流與研究活動培訓當地生態旅遊人才。

  目前基金會已有2位經驗豐富的保育人員,然對當地生態環境尚未完全熟悉,需配合長期生態資料庫之建立與高品質的影像記錄。

(七) 再生能源利用計畫

  目前當地的能源使用以汽/柴油、煤油及木柴為主,汽/柴油主要用於交通工具,部分用於發電機;煤油主要用於照明燈具;木柴則用於烹飪。電力使用尚不普遍,且最偏遠的聚落並無輸配電系統。煤油由於購自外地,價格頗高,且於室內使用影響空氣品質,若能轉成電燈泡照明,則有助於環境品質與居家安全的提昇。另外柴薪主要來自森林周邊,雖對森林影響不顯著,但當地住宅的爐具普遍設於屋內,卻無煙囪設施,致室內空氣品質不良。

  可能電力來源的有二,一是與當地政府協調,完善當地的輸配電系統,然潛在的問題是便利的用電會誘發對消費性電器的需求,如電視,將會妨礙居民的儲蓄,因此本計畫較傾向利用當地的再生能源發電,其發電量僅足夠供應夜間照明使用。當地溪流水量尚稱豐沛,且常年水量平均,可考量用微型川流式發電,初期直接以直流電充蓄電池,供應合作社社員及保育工作站電力需求,未來待當地經濟改善,再評估較大商業化系統之建置。

  柴薪的部分可以考慮生質能燼的引進,但爐具成本及燃料來源需詳細評估;太陽能爐因當地日照不足可能限制較大,另外電解水產生氫氣的技術若有廠商願意贊助亦可列入考量。

(八) 保育產品產銷計畫

  此部分原構想以「雨林保育咖啡」為主體,但目前計畫區村民普遍未種植咖啡,故將修正重點。雨林保育產品泛指在雨林周邊以環境友善方式進行生產的農產或手工藝品,或對搤注保育基金有直接幫助的商品。目前洽談較成熟的部分為香菇生產技術的轉移,由基金會的主要贊助者進先試種,待技術成熟後再推廣至當地社區,同時研發在雨林內種植香菇的技術,使地方產農能與雨林共存。另外將輔導基金會取得有機農業驗證單位資格,並在適當地點經營有機農業及農產加工事業,使基金會的保育部門有穩定的財源,並逐步推廣至合作社區。

  台灣方面可以環保團體為核心,協助建立各類雨林保育產品的銷售通路,並配合將綠色消費的觀念推廣至社會大眾。

(九) 泥炭土基因庫計畫

  有鑑於印尼熱帶雨林快速消失,許多物種在尚未發現之前已絕種,本子計畫主要考量至少盡力保留植物基因部分。目前印尼多數地區低地雨林移除後,底層的泥炭土多成為農業資材外銷,而在分裝之前需經過高溫處理,使大部分蘊藏土中的植物種子、微生物乃至昆蟲及無脊椎動物滅絕,因此在搶救雨林同時,亦需為將來森林復育做長遠準備,因此蒐集並妥善保留印尼各地的泥炭土,就成了保存雨林基因庫非常重要的行動。由於基金會有會員從事泥炭土貿易,因此要著手進行泥炭土蒐集並不困難。

  本子計畫構想原先來自基金會造林苗圃教育園區的修正。目前基金會對於森林復育的知識較為不足,多以傳統植樹造林、分贈樹苗的方式推廣森林復育工作,因此在棉蘭市郊設置一苗圃,並著手規劃教育營地,做為活動與森林保育教育的場所。本研究團隊建議令規劃一區做為泥炭土存放及復育試驗區,並以泥炭土內含植物為主,在園區設置小型實驗林,以接近自然方式,還原雨林的本貌。印尼許多地方在雨林移除後,已出現近似砂漠化的現象,致土地廢耕後已無法自行復原為森林,因此有必要對復育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泥炭土銀行的重要性不言可諭,此部分也有賴台灣的學術單位協助研究。

(十) 認養雨林募款計畫

  以上子計畫為初步考量基金會與台灣相關核心團體的資源狀況所提出的構想,除上述八、九兩項可獨立於主計畫之外,基金會目前就可立即進行外,其於都有賴雨林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的取得來啟動,在與時間賽跑情況下,台灣方面若能協助募集足夠啟動計畫的基金,則基金會搶救雨林的行動才較有機會依理想方向發展。先進行社區合作經濟後取得雨林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的資金壓力較小,但亦至少需要約台幣三千萬資金,光靠環保團體的協助很難募集得到,因此需考量擴大向社會大眾募款。有鑑於台灣社會大眾富同情心但注意力不持久,且對國際環保事務認知不足的特性,以「搶救雨林」、「認養印尼雨林」等訴求打動民眾的心,趁熱將資金募集到位,或許成功的機會較高,此部分需要更多討論及更多資源的加入方能有更具體的行動。

  整個計畫若要有較好成效,土地取得約需新台幣1至1.5億,其他計畫亦需2至2.5億,在5年內粗估共約需投入3至4億,台灣部分募款以1億為目標,主要是以啟動計畫並收拋磚引玉之效來考量。事實上基金會的董監事不乏資本雄厚的企業家,但這些企業家多數以破壞雨林相關產業起家,或仍從事相關行業,經釋學源法師長期的努力,充其量能讓他們不反對從事雨林保育已屬不易,在與台灣團體接觸愈加頻繁之後,基金會董監事亦逐漸改變觀念,已有轉向支持的傾向,惟因對雨林保育相關事務不熟悉,且所需資金龐大,很難有足夠的信心跨出關鍵的一步。因此,台灣社會的捐款,將是引發印尼本地社會自發行動的重要觸媒,一旦越過臨界點,將啟動巨大的連鎖反應,而不同於南亞海嘯後的慈善捐款,這筆相形之下微不足道的錢將可能改變整個印尼社會。如果我們有此信心,也將激發印尼社會更大的盼望。

結語:我們需要夢想來支持下去

  再想像一下,一億元台幣在台灣能做什麼?成立百分之一個保護區?還是選上兩、三個立法委員?倘若花一億元能拯救一萬公頃的印尼雨林,這麼划算的事何樂而不為?假使這樣的合作模式完全成功了,印尼社會將慢慢走出自己的一條活路,不再受西方國家及跨國企業的宰制,也幫台灣留下將來可與之合作發展區域經濟的可用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部分,那豈不是功德圓滿?

  當然,對於印尼這樣的社會,特別是政府,我們不能過度天真,但對於普遍疲乏而有嚴重挫折感的台灣環保運動,我們需要一些成就感來振奮士氣,我們需要新的夢想所帶來的力量,支持我們繼續為環境奮戰下去。

後記

  上文是筆者未受陳玉峰教授指正之前的原始構想,完整呈現以使讀者瞭解事件發展的進程。由於筆者本身專長非森林、生態領域,再加上雨林的調查結果不甚完善,一直無法進行關鍵的判斷與細部的規劃,直到 2009年1月底,筆者終於邀得陳玉峰教授同行。此行雖然因功課作得不夠,且存在不少誤謬的觀念,被陳教授修理得很慘,但從運動層面,我因獲得了關鍵的判斷及具體的行動方針而大感振奮;從個人情感層面,我為找回對陳教授熟悉的感覺而竊喜不已。

  上述構想最大的修正是在泥炭土基因庫計畫部分,主要是筆者本身未曾到過泥炭沼澤,對於其認知過於粗淺且誤謬。此次與陳玉峰教授同至泥炭土開採現場勘查,方知泥炭沼澤內的植物種子壽命極短,經開採的泥炭土表面連草都長不太起來,何況是回復原始的森林?因此蒐集印尼各地泥炭土以做為森林復育的基因庫乃錯誤的做法,幸好及時得到陳教授指正,因為若提心基金會的理監事似乎應為此計畫的可行性最高而抱以高度的興趣。

  大部分泥炭沼澤的森林被移除前,就開始進行排水,當水將近排乾時開始砍伐或焚燒森林,之後再開闢成油棕園或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然泥炭土一旦接觸空氣後,所儲存大量的碳將被釋放型大氣中,加劇溫室效應,此外,焚燒泥炭沼澤林造成泥炭土悶燒,都是使印尼成為全球二氧化碳及霾害肇源的主因。

  因此,泥炭土保育部分,主要重點將在於維持或恢復其浸水狀態,待將來有機會再復育成森林。綠色和平組織曾在印尼廖内省(Riau)築壩堤以制止泥炭沼澤的開發行為,這部分目前僅止於少數個案,必須促成聯合國「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縮寫為REDD)機制的執行,同時扶植印尼在地的監督力量,方可全面性的阻止泥炭沼澤繼續破壞。

  陳教授也提到台灣現在較少有關「森林認證」的倡議,這部分若要有完整的行動,筆者認為必須將原本的以特定對象為主的「保育產品產銷計畫」,擴充為以更大社會大眾為訴求的「綠色消費者行動計畫」,針對木材產品、非木材森林產物、棕櫚油、咖啡、橡膠、黃豆…等與雨林保育相關的產品,建立資訊與公平交易平台,或進一步發展成結合NGO力量得認證制度,在此部分的國際聯結部分,是台灣的NGO可以向中國綠色和平組織學習並尋求合作的重要課題。

  此外,陳玉峰教授強調搶救雨林運動應為印尼本地自發性的行動,包括台灣在內的過多外力介入會導致諸多扭曲,其結果將適得其反。筆者原本立意也是一致,希望台灣社會的拋磚引玉行動,引發印尼社會,特別是印尼華人的自覺性護林運動,但陳教授認為大規模募款、認養與慈善救濟無甚差異,不僅無助於全球雨林保護推展,甚至不利於台灣環境運動提升。

  因此,如何台灣環境運動如何尋求突破,並以正確的角度切入印尼雨林保護議題,乃至全球環境運動,除了善用民間的熱情外,更亟需磨練長遠而深沉的智慧。陳玉峰教授期望能發起一個國際性環保組織,它是以台灣為運動主體,以國際森林保護議題為關心範疇的行動團體,同時也是研究組織。因此,在台灣國內,近程將以成立初名為「搶救全球天然林行動聯盟」的國際性環保組織為目標,未來藉由這個組織,匯集台灣社會回饋地球之心,開啟與世界各國組織合作守護天然森林的行動,而搶救印尼雨林自當是此組織初期的重要任務之一--透過各種合作計畫,可能包括部分認養方案,協助菩提心基金會成為印尼重要的森林保育組織,進一步匯入全球天然林保護的潮流。

  筆者堅信,受苦的土地要徹底獲得救贖,關鍵在土地上的弱勢受難者的集體覺醒,而非加害者的良心發現,亦非同情者無私的援助;被剝削的窮人只有團結一路,儘管富人的分化是屢試不爽-過去以第三世界老大、丐幫幫主自居的中國,已淪為西方富國豢養的肥豬。我們唯有期盼,在倖存的蓊鬱密林中,深藏著人類最原始、純真的良心,而這良心,正是人類文明救贖之所在—這是筆者對陳玉峰教授「熱帶雨林政治學」這卷先知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