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地球從走路上下學開始

台北科技大學圖書館組員 崔慧君

  30多年前我是一個小學生 ,除了上學的第一天由媽媽帶去學校,每天都是跟著姊姊妹妹走路上學,那時家在新竹市區,上的第一個小學半路上經過一個土地公廟,小廣場前重要慶典就會搭台唱戲,有時布袋戲有時是歌仔戲,放學時就到戲台下好奇的鑽來鑽去看一看,再回家告訴媽媽吃飽飯後去看戲。後來搬家轉學,上學路上會經過一片空地,長著很高的芒草和小草野花,黃昏時候會有成群的蜻蜓飛舞;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繞小路,穿過小木橋,沿著小溪探險;最長的一段是兩邊有成排大樹的筆直大路,即使是盛夏的中午,曬得頭上發燙全身汗濕,留下的印象仍是走在樹蔭下的輕涼微風。有時有伴可以同行聊天,聊聊當天的趣事,有時慢慢自己走回家,就跟自己挑戰,找一塊石頭沿路踢回家;妹妹則有一個嗜好,喜歡在路邊撿些奇怪好玩的東西,所以總是最晚回到家,走路上下學是我兒時美好的回憶。

  當自己有了孩子,很自然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我就走路帶他們上學,慢慢訓練他們自己上下學,我想像的是路上還可以邊走路邊跟孩子聊天,可是整個環境已經不同,沿著騎樓走,旁邊盡是大小車輛來往的噪音,聲音大到我無法與個子矮小的兒子說話,呼吸到的也不再是清新的空氣,各種方便快速的交通工具,人們已經不耐煩走路的速度,連走路也是小跑步,講話也變快了,看到同大樓的鄰居,短短到學校的距離,竟然還是騎摩托車接送孩子。

  即使如此,我還是堅持下來 ,每天早上帶著兒子走路到學校,然後在校門口與他道別,看著他小小的身影進入校園,然後自己再去上班,牽著他的小手,感覺到他的依賴和信任,而我給他的是扶持與陪伴,這樣走了兩年,弟弟也上了小學,兩人互相陪伴,現在已經可以自己上下學。

  每次遇到鄰居騎摩托車出門到學校,或孩子同學的媽媽,就會跟他們聊聊,鼓勵他們走路上下學,並且跟他們分享小時候走路上下學的事,也喚起他們的記憶,其實走路上下學是大家共同的記憶,慢慢改變大家的想法多走路,這樣馬路會少一部摩托車,少一點噪音和廢氣,早一點出門步調也會放慢些,從容些,這樣的影響真的有用,鄰居的反應都很認同,慢慢的有的原本騎車也變走路了。

  雖然馬路上仍然車水馬龍,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發起走路的運動,尊重行人的路權;還有環島千里步道的夢想,希望透過走路悠遊的速度親近觀察身邊環境的美好。

  我希望從自身做起影響到兒子,然後到身邊的人,以前走路的時代,從來不覺得速度慢來不及,而現在車子晚10分鐘,等電梯的時間都覺得不耐煩,方便快速節省下來的時間到哪裡去了?那份走路的悠閒自在也失去了,應該是快速的步調連心也奔忙起來。

  曾看過一本書「曠野的聲音」內容敘述作者 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 乾旱的大地,缺乏水和食物,卻能在最需要時找到水源,那是一種遠古流傳下來的智慧,憑著與天地的直覺,可以聞到水源的氣息,原始民族可以與天地鬼神溝通,與大自然維持和諧的生態關係。文明進步後來只剩下某些特定的人就是巫師,作為人與天地溝通的代言人。隨著工業革命科學的發展,人類運用聰明智慧讓生活更舒適,已漸漸忘記這些本能,甚至忘記與天地溝通的必要,熱了就開冷氣,卻讓室外的溫度升高;坐在車子裡,卻讓空氣多了一份廢氣,我們拿我們所要的,不要的就丟出來讓大地來承擔,如果我們有一份對大自然的尊重,我們是這個地球的子民,不是只有房子裡和車子裡的世界,走出來實實在在的踩在土地上,簡單的生活讓欲望降低讓身體多勞動,我們會感覺到大地給我們很多,從身邊的微風、花草樹木、星空、雲朵到無盡的自然資源,順應自然的節奏,心裡容易覺得滿足、感恩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