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道的平衡觀看近代一些的歷史問題

貝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 馬紹南

「天」是人類概念中對大自然的具像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對大自然有著崇高的尊敬與神秘的敬畏,人類一直瞭解自己的渺小,還有生存中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古代的社會非常崇敬「天」,也就是中國人對大自然最具體的描述。春秋左傳記載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西方也有「君權神授」之說。可見從古代開始,從社會的上層直到最基層的百姓,都對大自然與上天有無比的信賴與依靠。

  孔子在論語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說的就是人類要去感受 大自然的規律,要順從天,不可逆天自取滅亡 。詩經 - 大雅也說:「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可見中國古來的道統思想,並不畏懼瞭解天意,但特別強調人類的生存要符合自然賦予的道理與本性。

科學的人定勝天

  西方的文藝復興帶領歐洲從教條的中世紀走出來,重新審視人類現世的生活。這個巨大的轉變,讓人們的生活脫離強制性的宗教約束,讓人類社會的開創更多的可能性。之後的工業革命,使人們開始嚐到的物質富裕生活,領土、財富快速鉅大的累積。這樣重要的改變帶給人們的好處固然很多,但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認為自然是可以被人類改變與征服的。科學、技術、財富、物質、能源等等,這些人類掌握的,可以長久依照人類的慾望改變自然,產生「 人定勝天 」的說法。

五四運動的全面西化

  自 19 世紀起西方勢力到達東方,掌握科技力量的歐洲人帶來許多大不同的想法。當東方中國的乾隆皇,遇到要求平等來往的英國使節,曾經嗤之以鼻,認為西方科學是雕蟲小技、奇技淫巧的玩物。還有膽敢妄想與天朝平起平坐的「英吉利」遠夷,真是大大的「逆天」;可這次乾隆皇大錯特錯,誤了中國百餘年。

  「天何言哉」,就算是居於中國皇帝的 乾隆,也不能自認為已經完全明瞭「天」的法則。從後世反省的觀點,西方人窮究事物道理的精神,才是在某些程度上的「順天」與「知天」。反而自己認為是「天之子」的歷代皇帝,在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中,被主張全盤西化的「進步份子」打到茅屎坑裡,作為反動封建代表。

  歷史中的「正反合」不斷在變化,以目前更現代的看法,五四運動主張「全盤西化」雖有很多方面是正確的,但也有過度矯正的毛病。

過與不及都不自然

  中國文化在「道」的本質上認識很深,但在實踐的「方法」上,受到社會制度制約的壓制,較為缺少自由探索與創意實驗的做法。徒有崇高的理想,而沒有實行的社會經驗與科學方法,使中國文化的「道」讓人充滿不切實際之幻想的印象。五四運動有主張中文方塊字不科學者,想要把中文的寫法改成拉丁文式的拼音。(越南受法國傳教士的影響,確實將原本使用的越南式中文文字廢棄,改成拉丁文式拼音,使用至今。)

  也有五四份子主張中醫不科學,完全無法以西醫理論瞭解,要求全面禁止中醫( 余雲岫 /1929 年)。至今 中醫雖仍大多無法以西醫理論瞭解,但普遍的看法認為,中醫等各民族的傳統醫學,是數千年醫療實務歸納出來的療法,在醫療上確實有良好的效果,並非全然的不科學與不理性。中醫等傳統醫學與現代西醫的差距,是人類科技文明可以大為努力的方向。近年火紅的生物科技與製藥界,就紛紛從傳統醫學智慧中借鏡,作為最新的研究方向,也有一些新藥成功的案例。

打倒孔家店

  五四份子全盤西化最響亮的口號之一,就是「 打倒孔家店 」。其實要被五四份子攻 倒的,可不止是代表儒家的「孔家店」而已。凡是中國固有的文化與宗教,都在改革須要 「 打倒 」的項目之列。把舊有 固有的不分青紅皂白打爛,不顧一切的把西方思想與方法拿來硬套,這樣「西方的月亮最圓」謬誤,所帶來 文化上的深刻自卑和失望,無疑是一種自作卑賤的「失敗主義」。

  標榜「新中國」的人民政府成立後,在毛主席一波波運動的摧逼下,「舊文化」與「黑五類」做成了同等的罪惡。

重新思考 固有文化裡淘金

  可是時間砂汰了雜質,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後,「人民政府」正在全力擁抱儒家。在當前「和諧社會」的政治目標下, 孔門的 論語重新戴上最流行的文化光環。從小學到大學的中文文學教育與訓練,重新把被毛主席「破四舊」的「古文觀止」中的諸篇文章重編到教科書中,作為升學考試的大項。(破四舊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等四樣。)

  有批評者反唇相譏,新中國建立了六十年,把打爛過的古董重做寶貝。那六十年繞的一大圈路,看起來豈不為無比愚蠢。面對這樣的譏評,中國當權政府沒有正面回應過。但從同樣接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台灣人來看,應該體認人類歷史有其寬廣的視界,有時一代人都可能看錯做錯。在無法確知歷史觀點上評價的「是」與「非」之時,也許寬容並緒是可接受的方法。

  諸公也從西方文化中借智,當歐洲人從天主教炙酷中掙脫後,並沒有把天主教文化委棄如蔽屣。歐洲文化中,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天主教文明擇其優者,融合成現代的西方文化, 東方 文化未必不可如此。

厭中、厭日與本土化的盲點

  近十年台灣主體化的思潮漸為社會所接受,貶抑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的決裂,讓評著反譏本土化主張者在搞「台式文革」。由此來看,融合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於一爐,是豐富文化基底的良方。過去國民黨威權時代,一筆抹煞日據時代的優良治績與文物,也讓台灣的文化記憶抹去了一塊空白。平衡公正的重新評價「後藤新平」及「八田與一」等日據時代風雲人物,讓之重見於國民的歷史教育,是正視事實與歷史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