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學教育的競爭力

台灣大學 機械系二年級學生 姚榮生

  台灣的大學一百零五間,每年從大學畢業人數約為二十三萬人。台灣是個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受高等教育的單位面積人數可說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高!在近年來大學錄取率直逼百分之百的情況下,我想接下來應該正視的是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首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農夫經營果園,必須把好的果實賣得好的價錢,較差的果實賣得一般的價錢,對於那些熟透的、蛀蟲的果實應該也要有所抉擇,放棄或打成果汁賣出等。對於台灣的大學也應如此,教育部每年對各大學的評鑑,包括師資、國際交流、論文發表等,後續動作應該成立評鑑結果較後段大學的進退場機制,而不是單只把重點放在幾名學校的競爭。

  再者,檢視歐美國家的一流大學,都是以私立為主,而政府補助的公立大學所照顧的是普羅大眾,那些程度一般的學生;反觀台灣,國家資源所照顧的是精英學生,五年五百億計畫所補助的是台、成、清、交等「明星大學」。如此學生的程度差異只會越來越明顯,造成社會的隱形對立,產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M型現象。

  金融風暴以來,各行各業的勞動力薪資愈來愈少,學生對於未來高學歷低薪資的現象普遍感到苦惱,未來更會因為全球化的影響,要和全球人才競爭,台灣的競爭力不能只看一流學校的學生,而是得靠整體教育文化水準的提昇。教育是國家根本的百年大計,對於教育政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希望台灣未來能妥善運用教育資源,讓學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人民,就是國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