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平衡和諧-敬天愛地聚福緣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兼任專家 李明遠

  個人1989年奉調至台塑美國德州廠服務,負責建廠督導事宜;1991年因緣聚集而加入了慈濟功德會,進而接觸了佛法;1999年9月由任職30年的工作退休下來,結束了事業而轉進入志業生涯,作喜歡做、應該做的事。

   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在每年之歲末,都會向全球所有會員祝福,發福慧紅包,並慈示新年之主題, 2005年慈濟歲末祝福之主題【感恩、尊重、愛】是待人覺他,2006年【心寬、念純】是律己自覺,而2007年之主題是【敬天愛地聚福緣】,這個主題圓滿了前兩年之覺行,是成佛之道。

   人人都有佛性,心淨佛土淨。三才者天地人,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然而佛法充滿於天地之間,生為人只要能克己復禮,從律己自覺進而待人覺他,從【人本】再推及【敬天愛地聚福緣】,則可成就圓滿無量功德。大哉!上人將佛法次第地深植在世間法,立慈濟宗門,靜思法脈,身為上人之弟子,誓願秉持佛心師志常行菩薩道。

   如何能實踐【敬天愛地聚福緣】,個人認為應該【順應自然】,所謂邁向生態平衡與心態平衡之最高佛土淨界,【順】是消極不破壞,諸惡莫作,是【止】;【應】是積極維護,眾善奉行,是【觀】。若能修習此止觀,追求【平衡】與【和諧】,則能人圓、事圓而理圓。

   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時代的來臨,環境生態的問題已由過去局部性、區域性的問題而擴展為全球性的問題,例如:臭氧層破壞將造成人類皮膚癌、白內障、免疫系統受限制,農產品減產、塑膠老化及影響生態平衡;溫室效應使地球平均溫度上升、南北極冰冠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線消失、動植物銳減,造成氣候改變、地形和地物改變而引發環境變動;酸雨會降低自然水源的酸鹼度,而導致貝類死亡,破壞生態系列,使湖泊形成死湖,可能造成沉積湖底的重金屬溶出污染,抑制樹木生長,造成鋼架橋樑、建築物及車輛等的腐蝕;野生動物減少影響生物的多樣化,對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煙霧除了造成視程障礙外,還會引起呼吸道的疾病;熱帶雨林及森林的濫伐導致熱帶地區全區域對流、風向的型態及降雨的改變,使森林地帶逐漸消失;土壤沙漠化、土壤劣化無法維持農作物的生長;海岸及海岸區污染除了污染海灘、影響近海的生態平衡外,對人類的健康更造成潛在的威脅;水資源枯竭不但造成農作物減產,更直接威脅飲用水水質水量的供應;有害廢棄物的擴散引起地面水的污染,滲透至地下的過程產生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造成嚴重,長期的生物健康及環境生態破壞的威脅;以及開發中國家為追求快速的經濟發展,制度不完備,人才、技術、經驗與資金不足,犧牲環境資源,造成嚴重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污染問題。這都是人類的心態不平衡嚴重地造成對環境的生態不平衡。

   當今社會,生物多樣性銳減,荒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等各種生態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人類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課題。實踐証明,人類對生態意識的淡薄,生態價值觀的缺失,人與自然關係的錯位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對此,矯正人類心態的平衡,科學認識生態價值,是破解生態危機的基礎和前提,順應自然以達到生態的平衡。

   從生態學角度看,生態價值是由生態系統內在性質決定的。一個完整、健康的自然生態系統通過生產者、消費者(捕食者)、分解者的有機組合,形成了物種和自然物質的更新、演替、再生的良性循環。這種按自然力進行的物質循環或自然再生產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也為生命有機體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和能量。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有機體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穩定,完成其自身更新、演替的同時,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具有特殊的生態功能或生態屏障作用,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濕地生態系統的水質淨化功能等。生態系統自我更新、演替、再生是客觀存在的,其生態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的自我更新的特殊性,生態功能的固有特徵和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對生態的認識經歷了從「敬畏」到「征服」,再從「征服」到「和諧」的曲折過程。「人類中心論」對立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在生態系統中的主導、支配作用,把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為人類提供物質的源泉,離開了人一切自然物就無「價值」可言,從而導致了對資源的過度開採,對環境的肆意破壞。「自然中心論」毫無區別地將人與自然等同,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強調自然的地位和權利,認為人類只能順其自然,這勢必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科學發展觀注意區別人與自然的不同,既充分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作用,即所謂【順】,又考慮到人的利益和創造性,即所謂【應】,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與自然之心態與生態平衡。

   人類只有合乎自然規律地順應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所表現出來的天然價值,才能求得經濟規律順應生態系統物質屬性決定的經濟價值,才能達到社會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關聯,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相互協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耦合,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與平衡發展。

  現代經濟發展,代價不菲,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物料減少,生態失調,此種失控,直接影響整體生存環境。十年前,哈佛大學召開「宗教與生態學」學術研討會,其中以「道學與生態學」得到會者高評價,為歐洲中心論之控制利用之自然觀,提供新透視角度。道家的道德經與太上感應篇提供了深刻之生態智慧,發展順應自然之生活方式,提出三項重點:

1.天人合一,強調天地人和諧,以求生態平衡。 2.天地父母,務求以孝敬父母之心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3.道法自然,遵循並順應自然來保護自然環境。

   各種天災為自然之啟示,天道無為而無不為。道家之自然生態觀對現代環境保護起一定指導作用,若人類不回頭猛醒,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必受大自然報復,而自然淘汰。“恢復自然的原貌”就是順應自然,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為憑著人以自己的感覺,對著所謂的進步,做許多的開發與創新,卻忽略了上天所創造的萬物,是彼此共存於天地之間,因此也導致任何事均以利己為目的,廣至大地區的污染,小至自身體內的破壞,以致於讓我們在人、事、地、物中,幾乎已難再看到原始之美。

   道家的順應自然,正確說法是順應天命;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其觀念就是清淨無為,順應自然,所以一般人以為道家所主張的是一套消極的避世觀,要別人什麼都不做,一切自然就好。莊子認為命,為「自然之命」生命是屬於自然的,生老病死之生理現象,自然也依著天道成住壞空之物理現象來流轉,而人的一生,正受到這種「命」的無形影響,而有生住異滅之心理現象。莊子認為人雖然可以改變命運,但卻不能了解生命本質的變化及事情因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不能隨意改變自己的命運,天命的流行就像日夜的流轉更替一樣,有著自然的規律,而不是用智就能規範他的運轉。因為命是自有他的天道準則的。有些事是天生就註定好的,無法改變。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就是要人盡人事,聽天命。在不可奈何之下,才安之若命。既然天命的運轉不是我們能掌握的,那我們只好盡自己的努力,其他的就憑上天的安排。

   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看到地球病況危急,大地之母在呻吟,與地球共生共息的人類,應承擔起責任,用心維護環境。地球的安危,也是人類的安危;唯有地球平安,人類才能平安。傷害地球的是人類,保護地球的關鍵也在人的手中。從生活中克制自己,不要受欲念驅使追逐享樂,而過度消耗物資。」慈濟於2007年推動「克己復禮,全民減碳」運動,邀約大家一同力行隨手減少能源消耗「與地球共生息」,從個人、家庭、社區到整個社會,力行環保,保護地球。慈濟志工走入社區、拜訪機關團體,用心推動全民減碳運動。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是每個人的責任,「減碳」更要由食、衣、住、行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用一點心,從生活中克制自己,改變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交通方式,疼惜物命Reduce(減量消費)、Recycle(回收再生)、Reuse(重複使用),會是減緩環境惡化的大事。正如證嚴上人於慈濟功德會三十周年慶時所云:「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做就對了。

參考文獻: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婁成武 王潛2006/02/02〉 〈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6/4071941.html〉